周英伟
周英伟 11839
心理咨询师 关 注
面对疫情要跟孩子谈论“死亡”,心理学实验:请别早于这年龄
转载文章

面对疫情要跟孩子谈论“死亡”,心理学实验:请别早于这年龄

2023-02-21
489 3
01 孩子眼里的“死亡”跟成人不同

《心理学》杂志发表过一项研究表明,学龄前的大部分儿童对于死亡的认识并不充分,他们认为死亡是是一件暂时、可逆的、不正常的现象。他们在观看动画片或者听故事时,看到一些角色被杀死后还能够再次复活,受到这些影响,他们对于死亡的这种错误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错误的理解在孩子的某个年龄段来说是合适的。

孩子在小时候对于死亡的理解不同于大人。西方儿童心理学代表人物: 普莱尔在他的书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一个三岁的孩子对于他自己的祖父祖母的死亡并不关心,令人惊讶的是,他对于自己宠物的死亡而大哭大闹。幼儿对身边人死去的理解只不过是他们不再吃饭,不在出现在他的视野中。即使你告诉他死亡的正确理解,他仍然无法做出像成年人一样的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反应。

等到孩子再大一些,他们对于死亡的认识就不会停留在他们不再吃饭、不再出现这种表层上,在孩子的这段时期,身边重要人死亡时,感情就会支配他们的大脑,在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理解死亡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的最后一站就是死亡。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是如何理解死亡的呢?

02 不同年龄对死亡的理解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他们在处于不同情况以及在不同年龄段对于死亡都有自己的特殊理解,死亡对于年轻的人或者有背负、有肩扛重要任务的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但是对于一些身患重症的人来说死亡就是一种解脱,对于一些老年的人来说,他们对死亡看的更加淡然。小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对于死亡也有不同的理解。

1、 孩子从出生到六个月之前这个阶段

他们的大脑发育不成熟,甚至连存储记忆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个阶段他们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大脑中没有死亡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无论身边的任何人,对于死亡无法做出正常的响应。

2、 六个月到一岁的孩子

他们对于死亡的的感受是就像是失去了什么东西,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反应,但是他们仍然对于死亡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身边人的死亡对他们的感觉来说并不是很强烈,他们的感觉也许就像我们与其他人分居的感觉。

3、 孩子在一岁到二岁的时候

如果他们的主要照顾者死亡,他们就会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当其他人来对他进行照顾的时候他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感,但是也是像6个月到1岁的孩子一样,对死亡没有确切的认识。

4、 孩子在二岁到四岁的时候

由于死亡往往是发生在他身边人,他们知道身边的人会消失,并不了解死亡的严重性。他们可能受到一些故事或者动画的影响,认为死亡是暂时的、是可逆的。这是他们可能认为睡着就会死去,醒来就会复活。

5、 孩子正常发育到四岁到九岁的时候

他们会对死亡产生一定的兴趣,这时候他们对于死亡逐步的开始产生了解,他们就会知道儿童死亡的概念与成人死亡的概念差不多,他们会知道死亡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可逆,他们就会知道死亡并不是可逆的,死亡会发生在他们身边人的身上。

6、 孩子在九到十二岁

对死亡的理解已经比较清晰了,在孩子身边人突然死亡时,他们会表现出与成人一样的情感,甚至这种情感会更加强烈。由于他们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知,对于死亡就会变现的极度排斥。

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同年龄段对于死亡的不同理解,那么什么时候开始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比较合适呢?

03 跟孩子谈论死亡,别早于这个时间

美国的June·Chalida女士在自己博客写过的一段经历。

那一年,她去参加95岁祖父的葬礼,悲伤的气息充斥着十几个家庭之间。几天前一个身体健壮并且满面春风的人突然而然的就离开了,这让谁都感到无法接受。随着祖父骨灰盒的下葬,他唯一留在这个世上的东西也许就是在脑子中的记忆了。

快三岁的侄女看到这种情况后,抱着她的妈妈询问道发生了什么,妈妈。她的妈妈也只能噙着眼泪告诉孩子向你的外公道个别,他已经离你而去了。侄女问道那他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可见,跟三岁的孩子谈论死亡,并非一件明智的选择。

自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儿童对于死亡的观念。1934年,一部分心理医生采访了住在纽约的一部分男孩,医生们通过记录洋娃娃大声摔倒后造成一个死亡的假象来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可是孩子们不仅仅没有大哭大闹,反而对于倒在地上的洋娃娃颇感兴趣。

除了这个调查之外,匈牙利心理学家玛丽亚·纳吉进行了早期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她采访了居住在布达佩斯的不同地方的总共400名儿童,让他们用文字或者回答什么是死亡?

结果就是,四岁以下的孩子对于他们身边人的离开并没有表达出强烈的悲伤,而四岁以上的孩子则不同,他们的言语动作中无不透露出了对于身边人的想念,甚至还会激动到哭泣。

儿童会在四岁的时候开始逐渐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在一项典型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只有10%的3岁儿童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而48%而四岁儿童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所以在与孩子谈论死亡时应该在4岁之后,这个年龄的孩子大脑有了初步的发育,对于一些经历过的事情加上大人的讲解,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就会变得容易的多

04 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死亡虽然是人们的必经之事,可是无论是谁都不喜欢提及死亡。所以大人应该如何与孩子对死亡问题进行沟通?应该与孩子谈论些什么?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为与孩子谈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家长对于死亡的看法,所以家长与孩子谈论死亡时,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以及认知。

1、不要使用委婉语

使用死亡一词可以避免出现问题。如果说某人去世或要睡觉,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恐惧。例如,一个被告知爷爷永远睡着了的孩子可能会害怕睡觉,因为她担心自己永远不会醒来。

美国儿科医学心理学家杜娜·波尔塔卡克说:年龄在3-6岁之间的孩子有非常具体的思维。如果家长说爷爷走了而不是死了,那可能会使孩子困惑。她可能会想:他们走了吗?他们在旅行吗?

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混乱和缺乏理解的风险。因此,即使感觉很刺耳,也要使用死亡一词。

2、死亡概念化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受到所经历事情的影响,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死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的。小孩子对于死亡没有概念化,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不深,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帮助四岁以上的孩子将死亡概念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因此家长可能需要描述一下并确保他们了解死亡。例如:死亡意味着身体已经停止工作,无法呼吸或移动,也不能拥抱你。

3、通过作品帮助孩子认识死亡

不少专家认为,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重要方式就是阅读,孩子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帮助自己解答对于死亡的疑惑,从而帮助孩子起到理解死亡的作用。

比如著名教师史金霞再一次回忆中告诉我们,自己的一名学生曾经在《入殓师》的观后感中写道,自己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从外公去世的巨大阴影中走了出来,他相信死亡为外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也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一同看了关于死亡的一些影片或者作品受到了触动,向孩子倾诉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与孩子共同谈论关于死亡的问题。

4、通过活动帮助孩子认识死亡

死亡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与孩子谈论死亡,要以孩子为中心,通过一些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向孩子讲述死亡。在对于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委婉的与孩子谈论死亡的事情,比如告诉孩子死亡可能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就可以通过一些直接的方式去谈论死亡,告诉孩子死亡是人们必经之事,每个人都要经历死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李丹认为,孩子长大是可以带着孩子通过殡仪课程感受死亡。
05 跟孩子谈论“死亡”的注意事项

1、家长要有积极正向的态度

与孩子谈论死亡的时候,不要表现得惊慌失措,不要草草的应付,更不能一味的回避,这些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习的。
一味的逃避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引起孩子不恰当的想象,无法面对死亡。帮助孩子正确的理解死亡,才会引起他们对于生命的敬畏之情。

2、 如果孩子担心死亡

有的孩子在了解了死亡之后,他们会很担心自己死亡。家长可以用语言给孩子安全感 我会保证你是安全的,健康的,我们都不会死。
家长要清楚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尝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比如有益中断这个话题,可以去画画或者读书。
家长避免将两种极端的态度传达孩子,第一是对于死亡的极度畏惧,二是无脑的不怕死。在谈话方式上,不要主动勾引孩子去谈论死亡,要在恰当的时机一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对待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当孩子提出死亡的问题时,家长应该通过科学的角度帮助孩子解答,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告诉孩子人的一生就是由出生、长大、死亡三大部分组成。平静的告诉他们,让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死亡。而且在谈论死亡时,家长万万不可用一些过激的言语或者手段去吓唬孩子,以防他们对于死亡产生过度得到恐惧。

特别致谢:本文转载自J妈学堂。通俗易懂接地气。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3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