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2/21/2021

如何面对青少年抑郁症

现代青少年,不仅要应付身体和第二性发育所带来的各种变化,还要负担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学习和考试压力,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去建立一套更成熟、更符合社会规范的 思想和行为模式。他们需要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实现跨越式的成长,因为他们和父辈 及祖辈经历的不是真正时间意义上的 20 年或 40 年差异,而是成倍于此的变革,这意 味着他们要不断去处理各种各样的内心冲突……

抑郁情绪 VS 抑郁障碍

作为基础概念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抑郁作为情绪问题的连续体,涵盖轻度的抑郁情 绪(Depression Mood)到严重的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 我们在这里强调的青少年情绪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症”或者“障碍”,更早期的“倾 向”更是整个抑郁情绪连续体上的重要观察点。

一、青少年抑郁的流行率

在 2015 年一份国外的文献研究中提示,全球范围内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 2.6%,更有 30%的青少年正在经历一些早期的、抑郁情绪的亚临床困扰。国内学者 也有曾做过不同地区的调查研究,有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 4.8%~ 22.8%,如此就不难推测在扩大化抑郁定义下,可能有更多的青少年呈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二、青少年人群抑郁的表现特征

青少年的抑郁的表现方式往往不同于成年人,容易被低估、忽视,因此更具有隐蔽性。而且即使有了相应的诊断,受限于父母的认知及选择,科学化的治疗率也相对 较低。我们通常把抑郁表现从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情绪: 可以说这个部分是青少年抑郁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成人往往是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忧 愁,兴趣低落等,而青少年则多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逃学、离家出走,我们在专业上 把这样的情况叫做 acting out;他们的情绪低落更像是不明所以的内向,自卑,敏感、 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思维: 感觉自己思考变慢,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会主诉上课和做作业效 率降低,“想学好但学不动”;

生理 : 常常抱怨头痛、头晕、恶心、胃痛、胸闷等,但医学检验又查不出器质性问题,专业上考虑这种情况叫“躯体化反应”,是借由躯体疼痛来表达心理上的痛苦,说“借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故意假装”,没有病灶,但疼痛不适感都可能是真的,他们会抱怨身体没劲、疲乏,睡眠节律也因此紊乱;还会因此出现进食方面的问题,或者是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而导致体重的上下变化。

行为:对多数活动失去兴趣,回避见朋友、亲戚等正常的社交活动及娱乐活动,容易感到焦虑,易怒,严重时还会有关于自杀、自残的想法或言行。

三、青少年抑郁的成因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因素涉及诸多变量,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 会因素两方面,总体而言影响因素有:

1、基因层面与成长环境的交互影响,催生抑郁;

2、遗传方面,母亲患有的青少年也是抑郁高危人群;

3、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影响,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和自杀行为;

4、养育方式上“专制型”与“忽视型”父母的子女常表现学业和社交困难,容易 抑郁;

5、过往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抑郁的影响显著;

6、缺乏家庭的支持,成长中父母的参与度低而批评、拒绝水平偏高的孩子易抑郁;

7、父母敌意和苛刻的纪律以及冲突性家庭行为(包括婚姻冲突、离异)容易导致 孩子出现抑郁;

8、受到同辈间的欺凌霸凌也是青少年抑郁的风险因素之一;

9、学习压力、人际压力、重大丧失、恋爱不顺或失恋、高频的受到父母责骂等, 问题越多,频率越高,青少年抑郁程度越重。

注:以上所提示的均为影响因素,并不能一一对应的说某个因素一定导致青少年抑郁。

四、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和应对

1.青少年个人方面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合理作息,这是预防抑郁的重要因素。动力学对抑郁症的一个理解是“如果攻击向外表达,就会变成怨恨、愤怒、讽刺 等;如果不向外表达,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如羞耻、内疚、自嘲等。如果总是向 内攻击自己,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因此,青少年也应该主动学着去识别和表达自 己的情绪,学习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积极的归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培养自信,树立高自尊,建立和维持友谊。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养育者,可以在婴儿早期学习如何与宝宝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儿童早期开始注重对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同时,父母也是孩子非常好的榜样。父母自身能够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 一种健康的态度去应对婚姻冲突,对婚姻有较高的满意度,以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 进行养育,允许孩子表达失败和负面情绪,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是青少年抑郁的 保护因素。

3.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

假如经医生确诊为抑郁症,那么就要提起更加的重视,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尽早开始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已有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抑郁症在临床上有很多有效的治疗办法。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明确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坚持药物和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对于轻度和中度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首选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治疗、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等)。对于重度抑郁症,需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或 者心理治疗。

4.关于抑郁的几点误解

误解一:抑郁症是精神病,会疯掉?

答:抑郁症在非常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精神性病症状,而不是变成精神病,但情绪是主症。

误解二:抑郁症就是在于自己看不开,想不开,能想开点了就好了!

答:抑郁症是种病,患者在大脑上是有器质性病变的,并不是“看得开看不开” 的问题,该服药时得服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误解三:这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挺开心,什么抑郁!都是装的?

答:还能有开心的表现,说明抑郁症还没那么严重,本来是好事,要请家长把“他 的抑郁症是装的”这句话缓一缓,很多青少年因此会有二次伤害。

误解四:抑郁的人一定会自杀?

答:不一定会。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有很多关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新闻,让我们觉得抑郁症患者会动不动就自杀,虽然说特别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确实存在着自杀风险,但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及早干预及早调整,恢复状态还是较为可能的。当然,不能因此忽略掉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性。一些青少年甚至可能会在与成年人发生冲撞时高喊,“你要是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出去见朋友,我就自杀!”, 这时候的家长尽可能的不要去刺激他,说负气话比如“别来吓我,有本事你去死啊” 等等,青少年的基底神经节发育尚未完善,冲动控制功能并不好,近来也不时有因一气之下做出极端行为的事例发生。因此这样的时候最好还是冷处理、或者换个人来和孩子谈谈。

5、在抑郁症的家庭护理上,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

首先,家长要注意识别抑郁发作。通常,哪怕抑郁症恢复了,仍然有可能复发, 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是否情绪低落、发脾气、整天睡觉、胃口变差、扬言自杀等(不能做绝对判断,可作为参考)

其次,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通常这个年纪的孩子很反感家长絮絮叨叨,这个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告诉孩子“我一直在你身边”,这样一直都在而不打扰孩子的陪伴和温暖是孩子需要的。当然,不能极端,这个时候孩子很容易过度提要求,家长还是得注意原则,特别是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上,还是得控制的,基本是控制在 1-2 小时为宜。

最后,关于药物的问题,对症抑郁的药物不一定在首次配药时候都能精准,一般要过 2 周(14 天)的时间,才慢慢起效,或者可能存在需要换药的可能。用药时别 因为担心药物有副作用而随意弃选或放弃服药。副作用根据药物不同肯定是有些的, 但专业医生会“两害相权取其轻”。具体如何使用药物,还是谨遵医嘱。特别重要!别自作主张换药物或者改变剂量!

同时,也要认识到药物作用的局限性,药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很低落 的糟糕状态,但通常抑郁症发作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问题,会有生活事件作为诱因, 也有人格因素的基础。这个时候,除了药物治疗,还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6、关于休学。

临床上这是个让家长很困扰的问题,求学时期得了抑郁症是不是一定得休学?从 结论来说,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大多数情况下,有规律的群体生活作息对孩子的 恢复是有帮助作用的,但重要的是要评估孩子所在的校园环境,避免让孩子暴露在比 较应激的环境下,比如住校、课业及考试压力大等状态就不太适宜抑郁问题的康复。反之,假如青少年的压力本身多来自于家庭,那么休学回家,增加了与父母发生摩擦 的几率,某种意义上可能更是病情加重的开始。因此休学与否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 家长需要充分与老师及校方、治疗群体(包括医生及咨询师)沟通后再来决定。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中国百万圆桌教育网/管理智慧/属下跳槽 经理善后

  身为经理,得知属下想要离职谋求其事业发展时,并非无能为力,他能做许多事以挽回属下的离职在集体内造成的负面影响。圣诞夜,公司同仁欢聚一堂,小张虽也笑逐颜开频频举杯,但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什么时候对经理说呢?”望着经理开心的笑容,他不忍心在这个时候破坏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