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残专题:折翼的天使与自我伤害的精灵

目前青少年自残现象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受到重视了。最近我一直在关注自残行为,搜集和积累了很多病例,发现了很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第一,以青春期的女孩多见;第二,自残多为冲动行为,并没有很多长期准备;第三,自残行为很多并不是以自杀为目的,自残与自杀没有必然的联系;第四,自残多数为拿刀划伤自己的胳膊;第五,也是最突出的,那就是自残的孩子,童年期都有负性事件,尤其是童年时父母离异、父母关系不好、分居等。(以下可以补充流行病学资料等)

也许从心理学上来说:自残行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精神病学症状或心理学现象,考虑与自杀的心理机制类似。比如弗洛伊德的“死本能”——自残基于自我惩罚,自杀基于自我毁灭。所以本质上,二者都是对自我的否定、不接受。(接下来可以补充更多心理学派的观点,比如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等等)

如果总结自残行为的动机,也许不外乎以下几类:

1.自我惩罚或转移内心里的矛盾冲突:用肉体上的痛感来转移注意力,用以缓解精神痛苦,比如抑郁焦虑、愤怒。青春期的孩子情绪体验深刻,一些激情发作暴烈迅速,难以控制。由于极为心灵极为痛苦,以及强烈的自恨,从而产生的自我惩罚行为。

这些多见于童年经历过创伤、有很多心理阴影的孩子。行为带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2.通过自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得到别人的关爱,甚至来操纵别人。这种情况可见于带有边缘性人格障碍以及表演型、依赖型人格障碍色彩的孩子。核心的症状是安全感较低,过度依赖他人,顺从,对关注有较高要求。

这些孩子可能多在童年时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骄纵、宠溺较为严重。除了自残,还有很多人出现如厌食症、癔症发作等精神心理问题。

3.快感体验:疼痛作为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的一种功能,根本作用是自我保护机制。疼痛提醒人们注意危险,躲避灾害,产生恐惧、害怕、逃避等心理及行为。但是当这种机制失调,疼痛不产生痛苦而是快乐感,那就可能会出现自残行为。这提示某些患者,可能确实是进化及身体机能出现了异常,疼痛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欣快感,甚至有些人会因此成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知觉麻木、快感消失的人,比如重度抑郁症患者,痛苦可能可以帮他清醒,甚至帮助他确认自己还活着。可以大胆推测,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抑郁症存在,其自残行为可能带来的也是快感体验。

所以,自残成瘾与抑郁症自残行为,可能是同一种机制,那就是身体伤害带来的不再是痛苦体验。

4.不良模仿:毫无疑问,青少年的模仿是最强的,而且不良文化的传播非常迅速,一旦自残行为被某些亚文化圈子认为很酷,甚至认为是时尚,那么肯定会有孩子忍不住去试一下。比如美国多见的穿孔成瘾、伤疤成瘾等非常极端的、不良文化。

作为结尾部分,附一个门诊碰到的病例,较为典型。

病人女,17岁,高二学生。打扮如动漫人物,天气挺冷还穿着打扮如动漫人物,穿特别大的动漫裙子。爷爷奶奶陪诊。自述。

2016年开始总是自残(让拉开袖子,左胳膊有二十多道伤口,已结痂;右胳膊无),自己不记事的时候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其后父母各自组建家庭,父亲及后妈又生了一个弟弟,目前7岁,与小弟弟的关系很好。爸爸是海上工作,每年总要长时间出海,很少回来,亲妈与她联系少,平时几乎不来看她。目前与爷爷奶奶一起住。自诉“自残是突然间发生的”,“一个人待在屋子里,心里很烦就自残”,开始时对自残还有紧张害怕,现在无紧张,反而自残后有轻松感,觉得内心得到了释放。平时上学时觉得压抑,每天总感觉到自卑,好像什么都比别人差,但无情绪低落、悲观消极、自杀的想法及行为。对自残行为也知道不好,但总是控制不住,所以在学校里总去找心理医生倾诉,学校的心理医生刚开始不知道她的自残行为,最近发现后告知老师及家属。在老师要求下,爷爷奶奶带她来看病。

奶奶补充:患者性格内向,老实,以前曾经成绩很好,小学及初中时都是班长,上了高中以后成绩下降,平时总爱打扮,周末或其他休息的时候花很长时间打扮自己,买很多(动漫)衣服,穿的像动漫人物,裙子很短,走在路上被很多人盯着看,说她她也不听。天气很冷也穿着短裙,冻感冒了也那样穿。平时在家里听话,不爱表达内心想法,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即便有委屈也憋在心里。

可以说,这些自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和自我伤害的精灵,愿你们都能够早日康复,摆脱病痛折磨,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语言暴力”成校园伤害之最

    最近看到一份调查报告,让我心情十分沉重。“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语言伤害”、“同伴暴力”、“运动伤害”成为当前小学生认为亟待解决的三大校园伤害问题。其中“语言伤害”成为小学生最关注的、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比例高达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