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说——生儿子是建设银行,生女儿是招商银行。
意思就是儿子需要持续花父母很多钱去“建设”,而女儿则省去很多麻烦,可以“招来”一个女婿。
听上去,仿佛养女儿比养儿子省心。
相对于男孩的淘气,女孩天性中温柔、感性的成分更多,小时候女孩似乎也比男孩好管教。
但女孩的成长是否真的会比男孩更顺利?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纵向研究,它研究了自尊以及和自尊相关的人格特质在青少年期到成年期的变化。
研究者第一次测试参与者自尊水平和人格,参与者当时年龄是为14岁。
10年后,研究者再一次测量了当年参与者的自尊和人格。
当分别评估男性与女性自尊变化情况的时候,研究者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变化——随着时间增加,男性的自尊倾向于增加,而女性,则倾向于降低。
并且这种增加和降低非常明显。
自尊水平和人格又有什么关系呢?
它们的联系其实非常紧密。
随着时间变化,自尊增加或减少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特质。
自尊随年龄增加的女性更容易被人认为是有着极强幽默感、保护他人、善于给予、健谈的人;相反,自尊随着年龄下降的女性,易怒,情绪不稳定,讨好,卑微。
而对于男性,自尊随着年龄增加的男性,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并且认为自己有吸引力,与人相处表现也镇定、放松;相反,自尊降低的男性容易表现得,容易感到压力,有沉默的倾向。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自尊对人格影响广泛,而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他和别人的关系,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这个研究说明,女性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期,至少在自尊这个领域会比男性困难。
02
那么,女性是在自尊上天生就比男性有差吗?
并不是。一个人的自尊感,绝大部分是后天因素决定的。
女孩生活的环境,可能不断有人在“剥夺”她们的自尊感,但是却没人真的意识到这些“剥夺行为”存在。
父母对待男婴和女婴的方式就不相同。
有研究发现,父母倾向于和多和女婴讲话,而不是和男婴讲话。
母亲常常会花更多时间去安抚女婴,拥抱女婴,花更多时间看男婴玩耍——因为母亲相信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帮助。
当男孩和女孩渐渐长大,他们接触到的童话故事也会有非常明显的性别设定王子要勇敢,公主要美丽。
一个强调性格,一个强调外表。
关于童话故事可能给孩子造成性别角色定势思维的看法早已存在,也被很多人意识到。
迪士尼近几年拍摄的动画片,也开始越来越多强调女孩独立、勇敢、坚韧等性格特点,而不仅仅只是强调“美貌”、“温柔”。
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如果我有了女儿,我第一个要给她讲的童话故事是《美女与野兽》,而不是《睡美人》或者《白雪公主》,因为我想让女儿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女孩不是只能等着王子拯救,女孩也可以拯救自己的爱人。
即便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关于性别的定势思维对孩子的影响,女孩成长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差别对待”的现象。
当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老师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也会不同。
过去四十年也有很多研究发现,总的来说,老师对男孩的关注会多过女孩,这种关注也很可能促使男孩在学校有更突出的表现。
人们对待男孩和女孩同时表现出“领导力”这个特质的评价也不相同。
当男孩表现出领导力的时候,他更可能被赞赏,被肯定。
但女孩若表现出领导力,评价就比较复杂了,有时她会被贴上“爱使唤人”“爱表现”的标签。
这些标签可能会阻碍女孩领导力的发展,导致她们在职业生涯中的退缩。
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争取利益上,人们对男孩更加宽容。
如果女孩和男孩一样表达自己想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她更可能被贴上“任性”“蛮横”等标签。
到中学的时候,女孩在理科方面的平均成绩好于男孩,却没男孩那么自信。
从大概11岁开始,30%的女孩会开始尝试节食,60%的女孩放弃自己热爱的事情,因为她们很在意别人的看法。
03
如果你的孩子是女孩,从小最该注意哪些性格特点的培养?
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和自我肯定感。
成人世界倾向于教导女孩要“温柔”,但是却很少给出具体的指导,甚至只是单纯的要求她们要“乖”,也就是顺从。
有些女孩因为过分在意人际关系,即便被骂也不敢回话,被要求做某些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敢拒绝。
如果你发现自己孩子缺乏主张自我意见的能力,要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意见,也要鼓励她正确的面对人际关系,尤其是友情。
告诉她,那些不尊重你的人,不让你发表自己看法的人,可以不和他们做朋友。
而父母要少用“你真乖”去表扬孩子,反而应该对她说:不管你乖不乖,我都很爱你。
自我肯定感的基础是“我的存在有价值”。
不是因为我必须要做成什么事情才有价值,不是学习好才有价值,不是能帮爸妈做家务才有价值,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喜欢我才有价值……
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孩子从爱的滋养中渐渐获得的感觉。
最初爱的滋养就来自父母。
从小就能深切感受到被父母“爱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自我肯定感。
有些父母内心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互动表达过程中却常脱口而出伤害的话,比如:我不喜欢你了。我没有你这个坏孩子。你当别人的孩子好了……
这些话说一次两次可能没什么,常常说就会破坏掉孩子获得自我肯定感。
不如常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
谢谢你来当我的宝贝。
让孩子安心的感觉,自己被父母深爱。
作者:小楼老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患者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家人或朋友我们该如何靠近他,进而理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并陪他走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 以下是症患者的一些症状和实用建议方法: 1、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感是抑郁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患者由于大脑被疾病所影响,难以通过自我疏导来调节情绪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