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一个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医学名词,由于日前甘肃68名学生出现集体症状,卫生部门得出“群体性癔病”的诊断后,一下子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癔病究竟是种啥病?为什么会在人群中集体发作?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据专家介绍,癔病其实并非一种陌生的病症,甚至还曾在青岛某高校中发生过,而且只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不用吃药打针也能让患者得以康复。采访中,岛城心理专家建议,对于群体性癔病应当严格鉴定,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而一旦被确认为“群体性癔病”,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布诊断理由及诱发原因,以防引起公众质疑。
事例群体性癔病青岛也有过
“青岛也曾发生过群体性。”提起群体性癔症,青岛市副主任王冠军回忆说,他记得在2003年秋天,在一所驻青高校,有几个学生在食堂吃饭后,晚上出现了拉肚子、的症状,第二天被送到了医院,当时检查后说是,随后住院治疗。可谁知这几个学生住院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学生到医院,奇怪的是,这些学生并没查出啥病,可就是感觉不舒服。
王冠军说,最后去了得有近300名学生,都说自己吃了坏东西,肚子很痛,虽然医生说没事,但是他们就是不走,非要在医院观察,而且还称自己是在潜伏期。但是经过医生详细咨询,很多学生跟那几名已被确诊为食物中毒的学生,根本不是在同一家食堂吃的饭。
后来,医生考虑到学生们可能是患了群体性癔症。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赶紧从精神卫生中心派了几个专家过去,心理专家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了病情起因,并对出现症状的学生进行逐一检查,果不其然,专家最后确诊这就是一起群体性癔症事件,除了几个被确诊为食物中毒的学生外,其他学生都属于“自己吓自己”,吓出了病来。
经过专家们用心理干预方法进行的及时治疗,最后这次患了癔症的学生们都安然无恙。
${FDPageBreak}
讲述一旦出现癔症最怕气氛紧张
“像大学生群体性癔症这样的很少见,我从医20多年来,也是头一次遇到。”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说,但她在门诊时遇到的个体癔症病号比较多。
姜桂兰介绍说,癔病分为个体性癔病和群体性癔病,群体性癔病是短时期内多人同时发病,患者主要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病,症状多发于青少年,且发病表现都是相同的;个体性癔病是个体性发作,多因受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而导致,一般多发于女性,这主要跟女性较为敏感的性格特征有关。
姜桂兰说,曾经有个病号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农村的中年妇女,儿子要买摩托车,但是她听说有不少骑摩托车的人发生了事故,因此觉得不安全,坚决不同意儿子买。这位妇女自己非常胆小,偏偏儿子这次没听她的话非要去买。后来,儿子把摩托车推回家之后,这个妇女精神就异常了,整天喊叫“不知道、不知道”……
“癔症表现为两种症状,一种是分离症状,一种是转换症状。像这位妇女的症状属于分离症状,主要表现为丧失自我认知、精神失常等症状。”姜桂兰又介绍说,而癔症的另一种转换症状,则表现为躯体上的不适,例如最常见的、肚子疼甚至等。
“如果有人患了癔症,最怕的就是周围人也跟着过分紧张。”姜桂兰称,患了癔症之后病人最需要心情放松,周围人最好不要渲染事实加重紧张气氛,而是要稳定患者情绪并及时就医。
调查 15岁左右易“群发”癔症
群体性癔病,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神秘的。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些人目睹一个人发病,由于对疾病不了解,也会跟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并感觉自己也出现了相同的症状。“癔病这种病确实挺玄的,以前光以为像流感这样的才是传染病,没想到,看着别人得病了,自己也可能会因为心理因素出现同样症状,就像心魔一样。”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民张国民表示。
青少年最易“群发”
“群体性癔症的发生往往会有一个领头的发病,紧跟着是大面积蔓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说,也就是说,在遭遇食物中毒、怪异气味等突发事件后,当某个人出现一定的不良症状时,会对周边其他人造成一定的恐慌,有些人在得到这种心理暗示后,就会出现无意识的模仿,从而表现出同样的不适症状,最后造成“流行”。
据介绍,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容易受到暗示,自己又缺乏主观判断性,所以群体性癔症大多发生在15岁左右的青少年身上,一般在中小学校或者幼儿园最为常见。
“尤其是偏远的相对落后的山村更为常见。”王冠军表示,这与这些地方的民众信息相对闭塞有关;而年长的人或知识教育水平先进地区的人群,其主观判断能力强,相对来说,通常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及时干预非常有必要
接受采访中,王冠军还特别强调,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一定要警惕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条件允许的话,一定要让心理专家与患者详细交谈,分析发病经过,并指导患者认清自己的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所致,而是心理因素使然。与此同时,要让患者了解事情的真相,消除恐慌心理,让他们相信科学。
记者还了解到,2008年城阳曾发生过一场火灾,考虑到这一点,心理专家及时到现场进行了心理指导,避免了群体性癔症的发生。曾参与此次心理干预的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主任姜桂兰告诉记者,当时是一家食品厂因为线路问题着火,由于火势太大,周围的居民难免会产生心理恐慌,再加上烟熏,有的居民总是觉得喘不动气,而且就算离得很远也“会”闻到胶皮味,“这就是一种癔症。”
${FDPageBreak}
探究告知真相是最好的心药
“心病还须心药医,群体性癔病其实并不可怕,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就是及时告知患者真相。”据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王冠军介绍,对群体性癔病进行心理干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告诉发病人群事情真相,消除其不合理想象和自我暗示的心理。
先别急于药物治疗
据介绍,对于群体性癔病患者而言,倘若不能尽快得知事情的真相,他们就会夸大各种想象,而这种想象往往比真相还要可怕;其次,要对最先出现症状的进行重点心理治疗,因为这种人往往就是传染源。同时,对于最易出现症状的未成年人群体,则要采取分别治疗法,最好别让小患者同住一个医院,正常的孩子和有症状的孩子也要隔开,以免促成相互间心理暗示。
王冠军还强调说,没有确切的生理疾病患病证据,不要对癔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一旦进行药物治疗他们就会认为肯定有事,要没事打什么吊瓶?”这个时候家长、老师,应多缓和孩子情绪,转移其注意力。
是否癔症,定论需谨慎
青岛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李克富认为,如果医学结论涉及赔偿或惩罚标准,应慎重对待。如果是心理因素致病,那么赔偿或惩罚标准会很低,像这起甘肃68名学生被诊断为群体性“癔病”事件,政府部门首先应当经过详细调查,排除中毒的可能性之后,才能做出结论。
“如果发生疑似学校中毒事件,应当立即到该校食堂采集可疑食物,收集学生和呕吐物,一并送检验室进行检验。没有明显症状的学生最好迅速疏散,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化。”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卫生部门对群体性癔症很重视,在去年甲型流感疫苗接种过程中就预先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癔症。
“目前,国内几起群体性癔病事件都发生在校园,值得引起关注。”青医附院副院长孙运波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努力把群体性癔病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告知孩子和家长们真相,并通过生理检查、心理治疗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一般都能够让事态平息下来。”
声音公共事件千万别被“癔病”
“以往国人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很淡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大家首次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院长邢晓博坦言,就群体性癔病来说,局外人很难去判断病因,也很难说清那些人是否真正得了群体性癔病。所以,公众产生质疑也很正常。
邢晓博认为,就甘肃首阳镇一学校发生68名学生突然集体中毒一事,既然当地卫生部门界定为群体性癔病,那么就应当将诊断理由和诱发原因一起公布,如果遮遮掩掩,就很容易让人质疑其中是否存有猫腻。信息的不透明,反过来更会助长谣言的传播。
“事实上,癔病并不可怕,但如果公共事件被”癔病”才是最可怕的。”青医附院副院长孙运波认为,公众大都希望知道事情的真相,可卫生部门和专家的解释又不让人信服,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开始怀疑了,就会像癔病一样让更多人产生怀疑。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我们经常听到周围女性朋友抱怨不满意的感情关系时,使用没有安全感的惯用语言。恋爱的时候,这些女孩子们感染了安全感的缺乏症。不仅不能感受到恋爱的甜蜜,而且随着关系的深入,她们越来越憔悴,越来越恐怖和无力。=>=”https:> 母亲和其他女性的长辈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