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 · 11/10/2021

社交恐惧症的病因

从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社交恐惧症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总是走不出过去重复的泥潭

其实,社交恐惧症往往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形成的。往往可以发现,这些来访者从小就有一些适应不良的表现,在社交上有一些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随着年龄的长大而自然解决,而总是一遍遍重复旧有的模式,令来访者十分痛苦。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解答这个问题,比如,人口腔里有了溃疡,总会用舌头一遍遍舔它,即使又疼一遍也还是总这样做,为什么?是为了想要修复它。人的成长历程也是一样。有社交问题的来访者之所以一遍遍重复旧有的模式,也是因为他们在想:“再这样做一遍可能就会成功吧!”可是再这样做一遍往往还是失败。要走出过去重复的泥潭,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对自己的生活模式逐渐有一个比较清晰的领悟,这样才可以使伤疤最终愈合。

2.总是压抑

有一个比喻,说人的心理好像一座冰山,露在上面的只是一小部分,在水面以下的才是最大的部分。人把一些自己不愿接受的东西压抑到潜意识里,就好像冰山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一样。那么,压抑的是什么呢?压抑的是一些自己不愿面对,甚至根本意识不到的东西。这些东西被压抑到水面以下,在暗中对人的心理起着不可小看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意识。认识这些潜意识,它也就不会再以症状的形式来表现。对社交恐惧的来访者来说,了解自己的各个方面,使潜意识的东西浮上意识,社交恐惧也就相应的好转。

3.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致病有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兄弟姐妹情况,都对社交恐惧的发生发展起着一定的功能。在家里总是受到批评、得不到爱的孩子,长大了容易不信任别人,发生社交问题。还有很多情况也会对社交问题的产生有影响。

还有一种情况。来访者表面上是社会适应良好的,但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只能与人在表面层次交往,这是一种隐性的不能融入社会的表现。这种人虽然可能不是社交恐惧,但在社交上也会有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也与他所生长的家庭有关。

4.社交恐惧来访者的认知和情绪

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精神分析治疗重视情绪,针对情绪做工作,由情绪也涉及认知。社交恐怖的来访者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自罪感,往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总之没什么好的地方,感到消沉。但他们又会认为自己在某些重要方面比谁都强,非常优秀,别人都不如他。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面有一个自卑的问题。因为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也因为自卑,就需要自傲来补偿。还有很多心理机制,因人而异。

社交恐惧的原因很复杂,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做一个引子。要解决社交恐惧的问题,还需要到专业的心理医生那里做正规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人类自从在地球上存在以来,就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形成了交往。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又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特别是办公室中的女性,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谈,可能会在公众场合发表观点,可能会出现在谈判、酒会、晚宴等各种社交场所。但是,你却总是不由自主地退却,或硬着头皮去了,却因表现失态而让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你懊恼、后悔,可是当下一个机会再出现的时候,你又开始胆怯、犹豫、心慌、手颤,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态中消耗殆尽。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

①生理原因。2000年在上海召开了有关社交恐惧症的研讨会,主讲人美国著名精神病学教授戴维西汉先生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②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③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④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⑤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比如过分的完美主义者受到打击后带来的过分自身反省,每个社交恐惧症患者都应该对“自己”(本我、自我、超我…)有充分的了解。

社交恐怖症发病机理:

随着心理咨询和社交指导的推广,认知行为学说得到了发展。有些作者认为社交恐怖主要是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养锻炼。缺乏社交技巧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引起别人不好的反应,导致尴尬的处境。同时,本人觉察到了自己的社交笨拙也容易造成紧张害怕。

另一些作者强调认知的作用。他们认为,有社交恐怖的病人的社交行为在客观上完全可以是恰当的,但病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在社交过程中,病人的自我贬低起着重要作用。不少病人本来就是缺乏自信和倾向于自卑的人。还有一些病人对自己要求过高,恨不能以自己超群的口才和举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与喜欢。这就不可避免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当然,许多作者把社交技巧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强调认知和行为的互相作用。

leary(1983)认为,已有的学说都有助于理解社交恐怖症,但没有一个学说能够完全解释已知的各种病前情况(先驱和诱发事件)以及病后的表现。leary的学说叫做自我推荐学说。学说的要点是,社交必有动机。通俗地说,一个人只有当他希望在别人心目中造成某种特殊的印象,才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怖。假如不论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一概毫不在乎,我就不会紧张害怕。可见,决定所有社交恐怖的共同因素是动机,即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动机。决定动机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处境,另一个是人格。

先说处境。举例说,想和异性交朋友或谈恋爱,对方愈是貌美或有才华,动机就愈强烈,也应愈容易紧张不安。又例如,参加就业面晤考试,如果竞争的人多,挑选的标准很严格,我们就容易感到紧张不安。又例如,将要会见的人大权在握,接见将对自己的一生起关键性的作用,见面时也容易紧张。一般地说,第一次与人见面容易紧张,因为我们都懂得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可见,就诱因或先驱事件说,往往是依着特定动机的某种处境。当然有例外,即事先并无特殊的和明确的目的,但偶然发生的尴尬处境使病人想得到别人好印象的动机受挫,也可以成为诱发事件。

再说决定动机的另外一面,即一个人的人格特性。如果一个人倾向于控制别人对他的印象,或者,特别爱面子,似乎所有的人都喜欢他这才有面子;或者,完美主义倾向强烈,恨不得在别人面前表现得完美无缺,那么,这种人便容易患社交恐怖症。

一般地说,社交恐怖症的预后是好的。只要病人长寿,社交恐怖迟早会减轻甚至消失。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心理治疗,社交恐怖症可迁延多年,以致生命最宝贵的一段年龄在苦痛和无所作为中白白浪费了。

临床上可以见到一些极端的病例。有的病人病前人格相对健全,恐怖是在强烈的创伤性处境下发生的。这种病例用系统脱敏治疗效果好。另一个极端是病人有人格障碍,从小害羞、怕见人,又特别爱面子,争强好胜,并且从小一直缺乏社交训练,也没有任何兴趣爱好,充其量只是会啃书本子,考试总是名列前茅。这种人一到青春期,社交恐怖便明显起来,往往并没有什么确定的诱因。

比较多见的是处境因素和人格特性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社交恐怖的发展。为什么中年以后社交恐怖症会自发缓解呢?很简单,社交的特殊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减退了。通俗地说,脸皮变厚了,社交恐怖症便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广义的社交包括与父母的交往,但还未见一个病人在父母面前发作社交恐怖,这缘故不外三种情况:

①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或天才或孝子,赞赏与爱护备至,恐惧不可能发生;

②父母总是口口声声说看着子女长大,一切都了如指掌,毛病和缺点都看得一清二楚。子女也就不认为父母对他们会有什么别的看法和评价,既无需装模作样,也不抱希望会从父母得到特别的好印象;

③子女对父母满腔怨恨和敌意,愤怒使恐惧无法存在,或者亲子情感淡薄,彼此都觉得没有什么关系,也就缺乏社交的动机。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疑病症带来的负面影响

疑病症是以疑病症状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神经症。病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和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患了某种躯体方面或精神方面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解释或医院对病人的身体检查常不足以消除病人的看法。 诊断某一心理疾病是否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