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❸灵性信仰,不说。 浅层理解: 不和别人争论任何灵性层面话题,包括宗教和信仰。 心理动因: 分享自己理解的半生不熟的宇宙观或灵性体验,以此表达自我的深度与不同,也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锚点,并渴望获得共鸣。 潜在风险: 任何的价值观、灵性层面以及对于它们的理解,核心是指引自己,而非教化他人,公开辩论只会激发自己的防御机制,阻碍了真正智慧的发展,无一例外。 高阶策略: 懂得【精神即私域】:将你的精神之旅视为一次私人的朝圣,你可以在任何个人途经下进行自我提升和修炼,但应该绝对避免成为谈资。 一旦将它们作为你的谈资,那你就是在给自己贴标签,而非真笃定。
0 1
-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被爱和依靠,都是在消耗我们的能量和时间,唯一能为你的人生兜底的人,只有你自己
-
“看见”是治愈的开始:你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而是命运的破局人 我们最害怕的,莫过于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就有一个诡异的诅咒: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孤独内向,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冲动鲁莽。他们一代又一代精准地复制着祖辈的性格和命运。 为什么?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行为模式的荒谬,更看不见那张写满家族命运的羊皮卷。 心理学上称之为“强迫性重复”。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童年的创伤,不是因为享受痛苦,而是因为被模式困住。 现实中,那个发誓绝不像母亲一样歇斯底里的你,却在对孩子大吼大叫;那个发誓绝不像父亲一样沉默冷漠的你,却在亲密关系中紧闭心门。 这就是原生家庭最深的枷锁:它让你以为这就是命。 而解开枷锁的第一步,就是“看见”——清醒地识别出那些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病毒代码。 当你能指着它说:“这不是我,这是我父母的模式,我拒绝复制”,你就不再是宿命的奴隶,而是命运的破局人。
-
停止“爱的乞讨”: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孤独,并自我满足 《百年孤独》的核心就在孤独。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对抗孤独,结果却又死于孤独。无论是发动32场战争的上校,还是织着寿衣的阿玛兰妲,他们本质上都在向外乞讨——乞讨爱、乞讨关注、乞讨认可。 可悲的是,一个在童年没有被爱喂饱的人,长大后会本能地怀疑一切爱,既渴望又抗拒。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很多人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温暖,便穷极一生去寻找替代品。要么在伴侣身上索取无度的宠爱,要么在工作中疯狂寻求肯定。 我们以为这是爱,其实这只是爱的乞讨。一个乞讨者,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爱。 我们必须停止乞讨,转而“自我满足”。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课题分离”。父母怎么对你,是他们的课题;你如何回应,是你的课题。他们不爱你,不代表你不值得被爱。 当你不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学会自己拥抱自己、自己肯定自己时,那深入骨髓的孤独,才真正的开始瓦解。
-
告别“受害者”剧本:你的后半生,由你亲手撰写 《百年孤独》的结尾,飓风过境,家族覆灭。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活在过去,活在受害者的剧本里;他们被动的、麻木的,被血缘和命运推着走;他们抱怨、沉沦,但从未想过去创造一个新的故事。他们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不幸,却忘了自己可以选择另一种人生。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的叙事里,也给自己定格为了受害者。 “我之所以这么懦弱,都是因为我爸妈太强势。”“我之所以不相信爱情,都是因为他们离婚了。”这些可能是事实,但事实不应该是你的终点。 如果你永远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你就等于亲手交出了自己的人生。 《百年孤独》里的最后一代人,他们看见了真相,可一切都太晚了。 而我们,现在看见了,一切都还来得机。 马尔克斯的警示很残酷:一个只懂得重复过去,而不懂得创造未来的的人,必然走向灭亡。 你的前半生,剧本是父母写的。但你的后半生,笔在你自己手里。请你合上“受害者”的剧本,开始撰写属于你的、全新的篇章。
-
有人耽误你挣钱,嚯嚯你健康,影响你内心的平静,让你不快乐,你就让他走远点,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取悦自己!
-
千万不要当别人的“抹布” 不要总觉得别人张口了,不帮一把,就是对不起对方。他家的灰,就该他自己擦,他欠下的债,就该他自己还,他的困难,又不是你造成的,你完全没必要替他承担。这不是在教你冷漠无情,而是让你不要越界。 你今天帮这个擦,明天帮那个擦,把别人家的灰,都擦在了自己身上,你就变成了人人嫌弃的脏东西。自己的生活自己扛,是每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责任。你能把自己的家擦干净,让一家人过舒坦,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不要把自己活成一块谁都可以用的“抹布”。你可以看见,可以听见,也可以告诉他“你的房间该打扫了”,但不能闯进别人家擦桌子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你认为你是在做好事,你是个大好人,其实是“越界”,是“冒犯”。
-
你可以随时转身,但是不能一直后退。
-
最暗的夜,才会看见最美的星光。
-
学会和自己和解,你已经很棒了!
-
累的时候停下来歇一歇,你不是超人,偶尔脆弱也没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