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得手背后的心理机制
电信诈骗得手背后的心理机制
2016年8月21日,山东临沂的准大学生徐玉玉,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9900元钱,之后伤心欲绝,在报案后回家路上突然晕厥,最终不幸离世。之后,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被诈骗了1760万!行骗手段也是通过电信。
对这两则诈骗案,很多人在痛恨骗子的同时,也在疑惑:骗子为什么会得手?我们在心理上该如何提醒自己,以抵御犯罪分子对我们的诱骗和“催眠”?
“心理惯性”,一个让人难以“刹车”的心理机制
对于“心理惯性”,可以从一个电影情节说起:一位狡猾老道的犯罪嫌疑人与警方周旋,警官们无论如何也难以从其口中得到实话。后来,一位聪明的便衣警员和犯罪嫌疑人做起了游戏,就是快速抢答。便衣快速出示一张图片,嫌疑人要立即说出图片的内容,说得越快越好。比如看到梅花,就抢答“梅花”;看到汽车就抢答“汽车”。结果,嫌疑人越回答越正确,越回答越顺畅。就在嫌疑人不假思索地抢答的时候,便衣警员突然出示一张照片,嫌疑人立刻说出“大眼睛!”语音落地,嫌疑人马上发觉自己暴露了身份,他的回答表明他认识图片上那个叫“大眼睛”的人。嫌疑人后悔莫及,但为时已晚。
这个便衣警员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先设法让嫌疑人处于一种心理惯性之中,让嫌疑人的心理受到惯性支配。这时即便出现了敏感信息,嫌疑人也会一如既往的不设防,结果真实信息就暴露出来了。
而诈骗徐玉玉的骗子也是用了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徐玉玉在接到骗子的电话之前,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教育部门来过电话,让她办理了助学金的相关手续,说钱过几天就能发下来。由于之前接到的教育部门电话是真的,所以当时徐玉玉并没有怀疑后来诈骗电话的真伪。也就是说,徐玉玉之前对与助学金有关的电话是不设防的,那么之后,对与之有关的电话也是不设防的,所以骗子就得手了。
“先跟后带”,一个骗子经常盗用的“催眠“手法
清华老师的被骗,据说是在买卖房子后,骗子说有一笔税款没有交而让其补交。也就是说,骗子获取了清华老师的信息之后,因为开始所说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实的,所以清华老师就不会怀疑对方。有了这样的信任之后,骗子再进行诱导带动,说需要如何如何操作,那么清华老师也被带动着被动去做,就像被催眠了一样。
其实,这当中还真的包含催眠的某些特点。在现代催眠术当中,这种诱导技术被称为“先跟后带”。也就是说,催眠师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如果直接发出指令,往往会遭到来访者内心的抗拒,催眠也就难以进行。但是,如果先发出一些来访者能够认同的指令,比如重复对方说的话,或者陈述一些客观事实,像“你正坐在那里”、“你的眼睛是闭着的”、“你可以听到房间里的声音”,那么来访者对这类内容是不抗拒的,因为这本来就是真的,这就是“先跟”的部分。接下来,治疗师会暗暗地把需要引导的内容放在“先跟”的后面,比如“你会越来越放松”、“你的心情会越来越平静”,这就是“后带”的内容。有了这样的“先跟后带”,来访者大多会接受“后带”部分所包含的暗示而被催眠。
这种手法非常隐蔽,几乎不着痕迹。而一些用心的骗子,会做足“先跟”的功夫,比如准确地报出受骗者的非常个人的信息,让人信以为真,甚至感觉无懈可击,结果后面就被骗子带动着而逐步落入圈套。
拒绝被骗,为自己设立可以“开关”的警戒线
或许有人会担心,骗子如果掌握了上面催眠般的技法,是不是就会对受骗者为所欲为,而受骗者是不是就只能任人宰割了?其实不然。即使是正规的催眠,如果催眠师发出的指令一旦是有违来访者内心原则的,那么这些指令就会触动来访者的底线,如同启动一个开关,来访者就会从催眠当中醒来。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催眠当中,人的基本的自我保护功能还是存在的。
骗子尽管挖空心思、花样繁多,但其最终目的还是想让你的钱财发生“挪移”,从你的账户挪移到一个陌生的账户。所以,但凡在电话中遇到需要钱财挪移要求的,一律拒绝,坚决当守财奴,并将其设为警戒线,设为唤醒你的“开关”。一旦有人发出这个要求,不论其理由多么完美无瑕、无懈可击,都要立刻中止与他的互动。如果不甘心,就果断地报警咨询。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