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故事:那个揉纸团的女孩
个人原创

咨询故事:那个揉纸团的女孩

2017-05-23
2678 8

求助者女孩琴,来到我的咨询室第三次了。她从北方来到南方的一个城市上大学。

每一次,她都做同一件事,拿桌上的纸巾撕碎,再揉成一小团,排成一排,再打乱,然后堆成一堆……

她是不开心的,一脸的压抑,冷冷的,冷美人一般。

缺爱,种下了“自卑”的毒
她说,我可能抑郁了。晚上我站在楼道,有一种自卑的感觉。我不想和别的同学在一起,觉得他们看不起我。他们似乎总与我不是一类人。
弗洛伊德说,人的原始本能包括性本能、生本能等三种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生的本能,但明显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体中形成的。

看着这个孩子,她的脸庞美丽而略显稚嫩。我说,你挺美的,你知道吗?

她自嘲地笑了,我很美吗?我很美吗?是真的吗?

琴说,我自小就自卑,不敢谈恋爱,觉得自己丑。小时候,妈妈不希望女儿好好打扮。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被天使遗忘的女孩——天使般的孩子,却没有给到她天使般的快乐。

但是,我想对求助者说,自卑也是一种力量。正如《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德勒所说,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

 

孤独,生命里此刻的花瓣

第二次,她如约来到我的咨询室。

时间线。回溯至青少年、青春期、童年……

她痛哭流涕,哭声,在我小小的咨询室里显得那么怆凉、无助……

后来我回家得知,小女儿从外面回来忘带钥匙来找我,听到哭声,也吓得缩回去了。

我问琴,想到什么了?是爸爸妈妈怎么你了?

摇头,摇头,使劲地摇头。

缓下来后,她说,她们都不陪我玩,她们都不在(我的身边)了。

我问,她们是谁?

她说,是儿时的玩伴。她们都不理我了。

原来,内心的孤独,一直伴随着这个花季的女孩。

在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并不了解她。之前和父母说过自己的状态,心情不好,父母不相信。

昨天向父母说时,情绪难以自抑,母亲哭了,自己却觉得很烦——成长了,却对母亲的伤心无能为力。

她说,平时和爸爸较少交流,他性格较内向。在我成长中,妈妈一直在说爸爸的坏话,一度恨爸爸。他懦弱、消极,同时说些难听的话伤害妈妈。小时父母吵架,妈妈要自杀。

在她的生命里,父母一直是不懂她的,她,一直是孤独的。

社会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不能简单地靠观察某个人是单独的还是与别人在一起来衡量,它总是产生于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些缺陷。

韦斯(1973)将孤独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情感的隔绝,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与其他特定的个人没有感情上的联系;第二种是社会的隔绝,指一个人没有朋友或亲戚网。这两种类型的孤独并不总是一起出现。一个学生可能住在集体宿舍,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学习、聊天,但是他仍会因为缺乏某种关系而体验着孤独,即使他身处人群之中。

 

控制,内心的小孩一直没长大

每一次,她都做同一件事:

拿桌上的纸巾撕碎,再揉成一小团,排成一排,再打乱,然后堆成一堆……

拿桌上的纸巾撕碎,再揉成一小团,排成一排,再打乱,然后堆成一堆……

拿桌上的纸巾撕碎,再揉成一小团,排成一排,再打乱,然后堆成一堆……

如此反复。

我把她揉成的小纸团打散打乱时,她说她不舒服。

催眠。内心的小孩。她看见内心的小孩只有六七岁。

我问:六七岁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在我的引导下,琴说:需要爱的、任性的、脆弱的、控制的。

是的,控制的。因为脆弱而不自信,所以需要控制。而六七岁唯一能控制的就是纸巾。

她无奈而未置可否地笑了。

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认为,内在小孩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同时,他更以圣童(divine child)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容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Hull(1968)。内在小孩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时也很轻浮妄动,乐天顽皮,以及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1岁的男孩,拿一张白纸,撕开,咯咯咯大笑,撕开,咯咯咯大笑,撕开,咯咯咯大笑……笑声天真无邪,天使一般。在他的世界里,力量是弱小的,他能撕开的只能是一张白纸。

撕开,代表着“控制”。在他的生命里,只有撕开这个动作是他能掌控的。

琴,在抑郁、孤独的情绪状态下,她回退到六七岁的年龄,她此刻只能控制一张纸巾,并以此来表达她的依赖甚至脆弱。

原来,“内心的小孩”一直没有长大。

这,正是她未来的功课。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2人已踩 8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