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式正念练习聚焦于单一对象(如呼吸、声音),训练注意力集中和分心时的温和回归。(参考:DBT Skills Training Manual)
专注式正念练习(Focused Attention, 简称FA)是一种基础且核心的正念训练方法。FA强调将注意力持续地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如呼吸、声音、身体感受),当注意力分散时,以非评判、温和的态度将注意力带回。这一练习广泛应用于正念减压疗法(MBSR)、正念认知疗法(MBCT)以及辩证行为疗法(DBT)等主流正念干预中,被证实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改善情绪状态。
理论引用:实证研究表明,专注式正念练习能够有效提升注意力持续性、减少自发思维的干扰(Mrazek et al., 2013),并对情绪调节产生积极影响(Tang et al., 2015)。
项目 | 专注式正念(FA) | 开放监控(OM) |
---|---|---|
注意力对象 | 单一对象(如呼吸、声音) | 不断变化的体验(思想、感受、环境) |
目标 | 训练注意力集中与回归 | 培养开放性与觉察 |
操作难度 | 较低,适合初学者 | 较高,需要一定基础 |
应用场景 | 注意力障碍、情绪调节初步训练 | 深入的觉察、自我探索 |
(移动端可左右滑动表格查看全部内容)
操作流程通常包括:
理论引用:多项随机对照实验(RCT)显示,短期的专注式正念训练即可显著提升被试的注意力控制能力与情绪自我调节水平(Zeidan et al., 2010)。
常见挑战 | 应对策略 |
---|---|
持续分心 | 承认分心,温和带回,不追究分心内容 |
困倦/昏昏欲睡 | 调整坐姿,适当深呼吸 |
自我批评 | 觉察自评念头,将其作为新的观察对象 |
身体不适 | 微调姿势,必要时短暂停止 |
(移动端可左右滑动表格查看全部内容)
今日是我进行专注式正念练习的第七天。按照指导,我选择以呼吸为专注对象。刚开始的两分钟,我能清晰觉察到鼻端的气息进出,感受到每次吸气时微微的清凉和呼气时的温热。大约三分钟后,脑中开始出现杂念,想到工作中未完成的任务。我注意到自己已被思绪带走,于是默默提醒自己“这是分心”,没有批评自己,而是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到呼吸。整个过程中,分心的次数大约有五六次,每次都尝试不做评判,只是觉察和回归。结束后,我感到内心比练习前平静许多,注意力也更加集中。这次体验让我意识到,专注并不是一味地强迫自己排除杂念,而是在分心时学会温和地回归,这种态度让我对自己多了份接纳和理解。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习惯在每天早晨进行15分钟的专注式正念练习。今天的对象选择了“自然声”,即窗外的鸟鸣。最初几分钟,注意力能够稳定地停留在鸟叫的高低变化和远近感上。随着时间推移,内心开始浮现对当天咨询工作的预期与担忧。我有意识地觉察到这些念头的出现,没有评价,只是像旁观者一样观察,然后温柔地将注意力带回鸟鸣。过程中,我体会到专注对象的变化,比如鸟声的消失、风声的加入,每一次都是提醒自己觉察当下。练习结束后,我感到情绪更平稳,对即将到来的工作充满了更多的接纳和准备。长期的专注式正念练习让我更容易在咨询中保持专注和觉察,也更能理解来访者在练习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理论引用:部分学者认为,专注式正念对自我调节的提升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需结合个体特征灵活应用(Lutz et al., 2015)。
专注式正念作为正念疗法的基础训练模块,对提升注意力控制、情绪调节及自我觉察具有重要价值。科学、规律的练习不仅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为后续更复杂的正念技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