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目标”标准与协商流程(SFBT)
核心定义: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有用目标”指能在现实情境中被观察、被衡量、可被放大并由来访者主导的目标。它以功能与证据为导向,强调从“问题语言”过渡到“目标语言”,将宏观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下一小步。
依据:Trepper 等(2010)与 De Jong & Berg(2013)系统阐明了SFBT目标应具备的操作性特征与对话路径;APA 的证据为本实践(EBPP)框架强调整合研究证据、临床专长与来访者特征/文化/偏好(APA, 2006)。SFBTA(2013)核心胜任力亦将“与来访者协作确立可用目标”列为关键能力。
学习目标(完成本卡后你应能)
- 准确说明“有用目标”的六项标准,并举例区分合格与不合格目标。
- 掌握从“问题语言”到“目标语言”的协商步骤与关键问句。
- 在不同场景(个体、夫妻/家庭、学校/EAP、在线)中灵活应用奇迹问句、尺度化与例外探询以共建目标。
- 识别常见误区(如由咨询师主导、目标过宏大、忽视风险)并给出纠偏策略。
- 使用测量知情工具(0–10尺度、ORS/SRS)监测目标进展并在记录中清晰呈现。
一、为何强调“有用目标”:理论与证据
在SFBT,改变通过对话中对注意力与语言的重塑而被共同建构。与问题成因解释不同,SFBT更关注“有效改变的线索”,即目标、例外与下一步行动(de Shazer, 1985/1991)。
- 合作与目标一致:心理治疗关系研究显示,“目标与任务的一致”(goal consensus/collaboration)是与疗效稳健相关的因素之一(Norcross & Wampold, 2018)。
- 具体与近端目标:跨领域研究(组织/健康行为)表明具体、近端、可反馈的目标更利于执行与维持(Locke & Latham, 2002, 2013)。在临床语境下应用需结合个体差异与风险评估,避免机械外推。
- 测量知情实践:在短程工作中,小幅度、可量化的进展能提升自我效能与干预动量(Miller & Duncan, 2004;Trepper et al., 2010)。
稳健结论:目标的具体性、合作性与可观察性与更好的对话效率和遵从性相关。需谨慎外推:非每类临床问题都适合短期、行为化目标;急性风险与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优先安全与转介(APA, 2022)。
二、“有用目标”六项标准(SFBT操作性定义)
- 具体(specific):目标用具体场景与行为描述,而非抽象品质或感受。
- 可观察(observable):外界可通过可见的行为或情境证据加以验证。
- 可放大(scalable/amplifiable):能被划分为可微调的“半步/0.5分进展”,利于持续强化。
- 来访者主导(client-owned):从来访者视角出发,由其选择与表述;咨询师不替代做决定。
- 情境化(contextualized):与具体时间/地点/角色相关,便于执行与他人协作。
- 可实现(feasible):考虑资源、限制与风险,优先“最小可执行下一步”。
依据:De Jong & Berg(2013, 第4版)对“solution talk”与目标特征的详述;Trepper 等(2010)治疗手册的会谈结构与目标设定;SFBTA(2013)核心胜任力条目。
三、标准逐条解读:定义—提问—常见误区
1) 具体
定义:描述“何时、何地、与谁、做什么”,避免“更好/更正常/更快乐”这类模糊词。
提问:
“如果明早情况好转一点,在周一上午第一节课上,你会做哪一件小事让同学或老师看出不同?”
误区:把目标写成抽象人格特质(如“变自信”)。纠偏:把特质转译为行为证据(如“周三在会议上主动汇报进度1次”)。
2) 可观察
定义:能被来访者、其重要他人或记录工具看到或听到。
提问:
“谁会第一个注意到变化?他们会观察到你做了什么不同的事?”
误区:仅以主观感受作为目标(如“不再焦虑”)。纠偏:添加可见线索(如“上课前提前10分钟进教室并坐在第三排”)。
3) 可放大
定义:可分解为“0.5分”的微进展,便于在短程会谈中维持动量。
提问:
“在0–10分量表上,现在是3分。要到3.5分,这周你会多做哪一件非常小、但能看得见的事?”
误区:只定义终点,不定义“半步”。纠偏:刻意寻找“最小可行变化”(MVP of change)。
4) 来访者主导
定义:目标对来访者有意义,由其选择,避免以“他人要求”取代个人愿望。
提问:
“如果把家人/老师的期待放在一边,对你自己最有意义的第一小步是什么?”
误区:咨询师或家属替来访者下目标。纠偏:确认所有权并以“我想要……”的第一人称重述。
5) 情境化
定义:目标嵌入具体的生活/工作/家庭情境,以便触发与他人配合。
提问:
“把场景缩小到‘周三晚饭后到孩子写作业前的20分钟’,在这个时段你想改变的第一步是什么?”
误区:缺少情境线索导致难以执行。纠偏:明确时间/地点/对象/顺序。
6) 可实现
定义:目标与现有资源与限制匹配,风险可控,具备短期可达性。
提问:
“如果把目标缩小到‘3天内能完成的、成本很低’的版本,会是什么?”
误区:一开始即设过大目标或忽视风险。纠偏:以安全为前提,采用“足够好”的目标与分级转介(APA, 2017/2022)。
四、从问题语言到目标语言:八步协商流程
- 建立合作与定位:识别来访者是访客/抱怨者/顾客(De Jong & Berg, 2013)。对访客型以观察任务起步,对顾客型可直接目标化。
- 收集来意与希望:用“今天这次会谈结束时,什么会让你觉得值得?”开场,抽取期望。
- 奇迹问句描绘愿景:勾勒变化后的细节线索(谁会看到、看到什么)。
- 证据化与情境化:把愿景转译到具体时空与行为序列。
- 尺度化定位:用0–10评估当前位置与下一半步。
- 例外探询:找寻目标已部分发生的时刻,提炼可复制条件。
- 赞赏与巩固:对已存在的努力给出具体赞赏,增强自我效能。
- 下一小步与作业:由来访者自选1–2个最小可行行动;约定证据与随访。
依据:Trepper et al.(2010)治疗手册的会谈结构;SFBTA(2013)核心胜任力;De Jong & Berg(2013)关于“solution talk”的问句路径。
五、技术组合:奇迹问句 + 尺度化 + 例外 + 赞赏 + 下一步
- 奇迹问句:从愿景到证据。“明早醒来奇迹发生了。你会注意到什么小细节说明事情朝好的方向走?”
- 尺度化:量化现状与微调。“如果0是最糟、10是理想,你现在几分?为何不是更低?上0.5分需要什么?”
- 例外探询:“最近有没有哪怕10%的时刻,问题稍轻?那时你做了什么不同?”
- 赞赏反馈:具体、真诚、与目标相连。“你已经尝试在课前提前10分钟到教室,这和你想要‘更专注’非常一致。”
- 下一小步:由来访者命名1个最小、低成本、可观察的行动。
六、案例演示(贴近中国情境)
案例1|大学生拖延(个体)
问题语言:“我总是拖延,论文写不出来。”
协商要点:奇迹问句→证据化→尺度化→下一步。
目标化表述:
“本周三和周五上午9:00–9:25在图书馆A区,关闭手机,仅写摘要,每次25分钟,完成后用便签记录日期与完成度。”
尺度化:当前3/10;上到3.5所需条件:前一晚把电脑与资料放入书包,早晨到馆先打卡再坐下。
例外:上周一在自习室已坚持20分钟;复制策略:继续使用同一座位与白噪音耳机。
案例2|家长-初中生作业冲突(家庭)
问题语言:“孩子不写作业,我一催就吵。”
目标化表述:
“工作日晚饭后19:30–19:40,妈妈只问一次‘今天先写哪一科’,孩子在书桌就座并开始10分钟‘入门题’,期间父亲负责收拾餐桌,家中保持安静。”
可观察证据:书桌上的计时器从10走到0;妈妈不重复催促;孩子完成一页数学练习。
例外:考试周前两天能自己坐下写。复制条件:固定‘先易后难’顺序,父亲减少电视音量。
案例3|职场EAP:入职焦虑与表达(短程)
问题语言:“我在会上不敢说话,怕出错。”
目标化表述:
“未来两周内的周例会,每次提前写下1条问题,轮到我时用30秒读提纲并提出1个澄清问题;会后在笔记中标记√。”
尺度化:2→2.5的“半步”:与同组同事提前演练一次并获得一句具体反馈。
案例4|夫妻冲突:指责循环(夫妻)
问题语言:“他总不回我消息”“她总抱怨我加班”。
共同目标化表述:
“工作日晚19:00–19:15无手机共进晚餐,任何争议先延后,先各自分享1件今天的‘小顺利’,晚餐后再用15分钟讨论家务分配并各自说出1件感谢。”
证据:本周至少达成2次;餐桌上手机放在客厅充电位;周末复盘是否减少争吵频率。
七、对比:问题语言 → 目标语言(示例表)
问题表述 |
改写原则 |
目标化表述 |
可观察证据 |
“我想不再焦虑。” |
将情绪词转为情境化行为 |
“本周上课提前10分钟入座,并课上完成1次举手发言。” |
签到记录;同学可见的举手发言 |
“孩子不自觉。” |
从评价词转为家庭流程 |
“晚饭后启动10分钟‘预热题’,父母不催促只做一次询问。” |
计时器归零;作业本完成1页 |
“我们沟通有问题。” |
抽象词具体化为时间/频率 |
“周三和周六晚各进行15分钟‘无责备’周计划对齐。” |
日历打勾;“感谢语句”各1条 |
“我想更自律。” |
特质→行为+环境 |
“周一、周四早7:30出门前做8分钟拉伸,完毕在便签上标记。” |
便签记录;同住者可见 |
八、常见误区与纠偏
- 误区1:咨询师替来访者定目标。纠偏:用“对你而言最有意义的是什么?”把所有权交还来访者(MI与SFBT共同强调自主性;Miller & Rollnick, 2013)。
- 误区2:目标过大或过远(如“半年后完全康复”)。纠偏:回到最近两周内的“半步”与证据。
- 误区3:只设终点,不设路径与情境。纠偏:加入时间/地点/角色/顺序四要素。
- 误区4:忽视风险与胜任边界。纠偏:若涉及自杀高风险、精神病性症状等,优先进行分级评估与转介(APA, 2022;WHO ICD-11, 2019)。
- 误区5:将目标等同于任务。纠偏:目标是方向(为何/何为),任务是下一步(如何)。两者需一致但不混淆。
- 误区6:忽略文化与系统因素。纠偏:在多代同堂、应试压力等语境中对齐家庭/学校期望,同时保持来访者主导。
九、伦理与专业边界(对齐APA EBPP与伦理)
- 告知同意:解释SFBT取向、短程特性、潜在收益与局限,并说明替代方案(APA Ethics, 2017)。
- 胜任力与转介:超出个人胜任或存在急性风险时,遵循本地法规与机构流程转介(APA, 2017/2022)。
- 文化敏感:尊重语言偏好与家庭角色,调整隐喻(如将“奇迹”替换为“若事情顺一点”)。
- 记录与隐私:以目标与证据为主的进展记录;在线服务遵循保密与数据安全要求。
十、与其他取向的整合建议
- 与CBT结合:用SFBT的目标化语言定义“行为实验”的成功证据与最小可行版本;CBT提供技能训练(如暴露的阶梯)与作业结构。
- 与MI结合:先用MI增强改变动机与自我效能,再用SFBT把“想改变”转译为“下一小步”。
- 测量知情(FIT):ORS/SRS+SFBT尺度化用于持续微调,捕捉0.5分的变化并讨论“什么在起作用”。
十一、操作清单:现场协商速查
- 今天结束时,什么会让你觉得这次对话值得?(对齐期望)
- 如果事情好一点,谁会最先注意到?他们会看到什么不同?(证据化)
- 把这个不同放到具体场景里:何时、何地、与谁、做什么?(情境化)
- 0–10你在几分?为何不是更低?上0.5分你会做哪件小事?(可放大)
- 最近有没有哪怕10%类似情况?那时做对了什么?能否复制?(例外)
- 从这些中,你想选哪一件作为下周第一小步?如何记录证据?(来访者主导)
十二、记录模板(SFBT式进展笔记示例)
日期:2025-XX-XX 来访者:张同学
目标(有用目标表述):周三、周五9:00–9:25在图书馆A区写摘要;完成后做便签记录。
当前尺度:3/10;上升理由:已在周一完成20分钟写作(例外)。
下一半步:前一晚装好书包并放入耳机;进入自习位后先打卡。
赞赏反馈:已成功在自习室坚持20分钟,说明你能在安静环境保持专注,这与目标高度一致。
随访指标:便签上两次勾选;自评专注度0–10变化。
风险/转介:无急性风险;若睡眠持续不佳>2周,建议与校医院沟通。
十三、进阶:与DSM-5-TR/ICD-11语言桥接
- 功能导向:将诊断描述中的功能受损(如回避社交、课堂缺勤)映射为“情境-行为-证据”的目标语句。
- 分级与转介:若量表与临床判断提示中重度或急性风险,SFBT目标聚焦在安全与连接医疗/社服,必要时转介并协同随访(APA, 2022;WHO, 2019)。
十四、自我练习(用于督导/同侪演练)
任务A:目标改写——将以下陈述改写为“有用目标”。
- “我想不再熬夜刷手机。” → 指定就寝前30分钟,把手机放到客厅充电位,读纸质书10分钟。
- “团队沟通差。” → 每次站会结束前预留2分钟复述下周各自一项可交付物并拍照记录。
任务B:半步设计——为任一目标补充“上0.5分需要什么”的行为微调与证据。
十五、关键要点小结
- 有用目标=具体+可观察+可放大+来访者主导+情境化+可实现。
- 用奇迹问句获取愿景,用尺度化与例外把愿景拆成“半步”。
- 目标不是口号,而是情境中的证据陈述;任务由来访者自选,成本低且可见。
- 伦理优先:急性风险先安全;越界问题及时转介;尊重文化与自决。
参考文献(精选)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4), 271–285.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 and Code of Conduct.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SM-5-TR.
- De Jong, P., & Berg, I. K. (2013).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s (4th ed.). Cengage.
- de Shazer, S. (1985). Keys to 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 W. W. Norton.; de Shazer, S. (1991). Putting Difference to Work. W. W. Norton.
- Franklin, C., Trepper, T., Gingerich, W., & McCollum, E. (Eds.). (2012).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 Handbook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OUP.
- Kim, J. S. (2008). Exami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FBT: A meta-analysi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8(2), 107–116.
-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02). Building a practically useful theory of goal setting and task motiv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9), 705–717.; Locke & Latham (2013).
- Miller, S. D., & Duncan, B. L. (2004). The Outcome and Session Rating Scales. J. Brief Therapy.
- Miller, W. R., & Rollnick, S. (2013).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3rd ed.). Guilford.
- Norcross, J. C., & Wampold, B. E. (2018).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s That Work (3rd ed.). OUP.
-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Association. (2013). Core Competencies of SFBT Practitioners.
- Trepper, T. S., McCollum, E. E., De Jong, P., Korman, H., Gingerich, W., & Franklin, C. (2010).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for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Revision (ICD-11).
专业声明:本内容为知识学习用途,不构成执业或临床胜任力证明。存在急性风险或严重症状时,请遵循所在机构的危机流程与转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