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01/01/2022

害怕承担造成恐惧逃避 自我减压远离狼狈生活

    眼下,“孩奴”正成为大热的关键词,把准备当父母或刚当父母的年轻人搅得惶惶不安,更有热心人提供一份孩奴病况试纸:一家人的开销几乎全给了孩子;总是在尽力去花时间挣更多的钱,哪怕自己未老先衰;行为极端性格急躁,只有孩子的喜怒哀乐才能影响自己的情绪;不主动和朋友联络出游,不敢生病、不敢娱乐、不敢创业、不敢轻易换工作;为了让孩子上名校,不惜倾家荡产购买校区房,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房奴”。如果你上述五种症状齐全的话,那么,你已经成为资深“孩奴”了。

    目前,“孩奴”现象的确呈现一种蔓延的趋势,其中涉及很多社会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制度和经济环境等,也包含许多个人层面如心理和教育上的原因及误区。其实,“痛并快乐着”是为人父母者的共同感受,如果你只去捕捉和放大“痛”的一面,那就一定会恐惧和逃避,或者成为“奴”。

    对每个人来说,养儿育女都是生命中非常重大的事情,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孩子,是值得认真去考虑的问题。你需要综合地衡量自己的价值观、年龄和生理状态、经济基础、职业发展、家庭支持,然后作出个人化的决策。如果你正面临职业发展的关键期,那就可以把“宝贝计划”推后一些;你也可以趁着年轻,家里老人还有精力,先要孩子,再追求事业;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在工作方面有所牺牲,尽量在生育的黄金年龄要孩子;即使孩子的到来是意外,你仍然可以利用孕期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规划,为新生命的到来做好必要的准备。

    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迎接宝贝当然理想,但别忘了,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父母做好了心智准备给予孩子宽广深厚的爱,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孩奴”的标签效应影响下,无意识地去选择感受别人养育孩子的狼狈,而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人的感受,武断地决定不要孩子或者将生育无限期后延,这在给你和家人的关系带来伤害的同时,也可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遗憾。

    每个为人父母者都不会否认,在孩子身体和心智的点滴成长背后是父母的大量付出。当老爸老妈意味着责任,孩子小时照顾吃喝拉撒,呵护童心成长,然后逐渐放手,陪伴、引导和支持他们。对于如司琴这般不想长大的“彼得潘”来说,自己还十分享受和留恋当孩子的时光,想要继续得到关爱,才一再拒绝做父母。怕“生”的表象背后,是害怕成长与承担。对不想长大的父母而言,孩子就会完全成为负担,对孩子和家庭产生消极的感受。成熟和年龄没有绝对的关系,如果想要成为合格的父母,那就要先成长自己的心灵,否则即使到了35岁再迫于压力要孩子,也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孩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孩子还是年轻的父母们成长的最大动力,因为我们都希望能成为让孩子骄傲的父母,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努力地提高工作的效率,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发展心理,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学习怎样有效地和孩子沟通,改善自己和周边人的关系。就像婚姻一样,养育孩子也是父母医治自己内心的一种机会。

    美洁是另一种“孩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心甘情愿地完全放弃了自我。事实上,为人父母需要经常思考的是自己的做法和目标是否一致。把全部精力和财力放在孩子身上,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同时也容易自己心态失衡。与智力培养相比,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而这些并不需要高昂的学费和在专门的培训班里进行,在日常生活里时刻就可以做,而且效果更好。不顾经济条件,大肆为孩子花钱,与其说是为了孩子,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虚荣心。如果能从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来养育孩子,而不盲从于各种流行和运动,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能远离“孩奴”的生活。

    心理学家建议,每年、每个月、每个星期、进而每天为自己做一件事情,可以让我们找回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控制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滋养和减压方式,“孩奴”妈妈不妨一试。要成就孩子,先成就自己,一个充满活力的妈妈是最宝贵的家庭教育资源。此外,爸爸多关心妻子和分担养育孩子的任务对整个家庭来说也很重要。

    “孩奴”只是一个标签,而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孩奴?我们可以说不。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客服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近些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重点从单纯的身体状态,逐渐深入到心理动态。不得不说,我国对心理健康的投入力度较国际水平晚一些,不过现在针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经步入正轨。今天是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本次重点课题放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