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

一位职业心理师给儿子的离乳小记,断奶的长痛与短痛,傻傻分不清!

2015-01-29
1167 0

原定三个月的断奶计划,不到一个半月就顺利完成。家人都放松了下来。而我,说实话,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这块大石头从安安一岁后就开始放在心里了。因为我也很纠结,毕竟学了心理学,了解了婴儿心理需求,我不希望在用老一辈人的老方法断奶。但我也很担心自己的新方法是否行得通?是否在拿孩子当实验品?是否会给孩子造成另外的一些伤害?

但太多的心理案例告诉我,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会对他今后的人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我还是想坚持一试。老公倒还比较支持我,他很自信我的专业和经验。但老妈就不同了。她说我就是东西学多了想得太多。断个奶还要三个月,这对大人和小孩都是折磨,是一种长痛。如果她把安安带回老家,不见我,一个星期搞定。或者学习我们旁边很多的年轻妈妈,在乳房上涂抹点紫药水,让孩子害怕乳房,就不吃了。半个月搞定!这属于短痛。

三个月比起一个月说,确实长了些!但三个月对于一辈子来说,其实却很短。究竟哪个是长痛?哪个是短痛?有时候,我们傻傻分不清!

“快点断了,断奶后你们娘俩都可以好好的睡觉了!”妈妈总是这样强调。

我知道,妈妈是心疼我。从怀孕三个月后到现在,好像就没睡过一整夜。特别是夜奶,有时候好几次,白天还得接诊咨客,头发真是大把大把的掉,我那乌黑亮丽的秀发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一了。

妈妈心疼我,我也要心疼儿子...

我更知道,对他来说,乳房对他不仅有营养功能。更重要的是情感和依恋功能。

这可不是我乱说的呀。这是有心理学实验依据的喔!这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只要是学习过心理学的都知道。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用长毛绒布编成的。实验的时候,把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有感觉饿了才跑去吃奶,其余的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对此进行了解释:小猴对母猴的依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能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小猴温暖和爱的感觉。

所以,乳房对于孩子的意义远不止“食堂”那么简单。乳房是他与这个世界产生关系和进行情感互动的纽带,是他内心安全感和信任感投注的对象。如果这个对象突然消失了,或者突然变味了...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出现错乱和恐慌:世界还存在吗?我还存在吗?为什么美好的东西突然会消失或变坏?

而婴幼儿又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孩子可能会通过哭闹或行为问题来表达。如果得不到养育者的理解和接纳,这些认知和感受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里,会形成他对世界认知的元模型,也就是初级经验。随着成长,再把这些经验投注到旁边的人或事上:比较常见的是即使外人看起来很成功了但自己总缺乏存在感,或者莫名其妙不愿意相信他人,或者会人对事极端的非黑即白。

希望每个宝宝都健康!希望每个家庭都幸福!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