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衡量心理健康及其水平 🧠
许多心理学家从多种不同行为表现的角度进行观察,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如司柯特(Scott)的10项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和6项区别正常与异常心理的标准;马斯洛和麦特曼(Mitte-lman)关于正常心理的10项标准等。
综合以往的各种标准,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第一类,认为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第二类,认为考察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作自身比较,每个人以往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普通的行为模式,就是正常标准;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标准,就像正常的生理指标那样可以用量化来表示。
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该根据心理学原则,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心理是否健康。本着这个原则,以下三条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必须在形式入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即同一性。人的心理和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一致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心理活动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性能。
3.个性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自己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
上述3条标准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是否正常来分析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但这3条标准在实际生活中是不够的,因为即使心理健康的人也还有健康水平高低的问题。
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强度、心理活动的耐受力、心理活动的自控力、心理活动内部的协调性、心理活动的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的高低、社会交往能力、对暗示的接受力、心理康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