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浅谈那些你意识到或未曾意识到的认同
2020-12-16
1254
0
一,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以让我们看到认同的机制呢?
我有一个温柔的老公,谦逊,隐忍,温和,不会做家务,从不叠被子,但这些特点我非常适应,多年以后跟他的家人住在一起,然后我发现,我有一个指责,控制,唠叨,表面爱干净,的公公,和一个像一堵墙一样的,砸着不凹陷也不反弹的婆婆!但跟他谈起这一点的时候,他说很小的时候婆婆就离开了他,一直在爸爸的教育下长大,他讨厌爸爸的那些行为,所以自己绝对不会用那些他不喜欢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我有一个暴虐的爸爸,从小把我打到大,并不是因为做错什么事情或者不听话而被打,经常都是无缘无故的被虐打,甚至小时候我觉得如果早上我被打了,这一天我就会很心安,如果早上我没有迎来这一顿打,我这一天都是惴惴不安。成为了一个被称为宣泄对象的孩子,前段时间在我跟我的咨询师谈话中,谈到我跟对象的关系,谈到我们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我忽然意识到了,好吧,我知道了,我其实就跟我爸一样,我恨他,但我却成为了他。
26岁的我即将面临着毕业即将要选择工作和选择男友,但是我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长大的,父母的想法永远都是对的,我很难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不仅要让我接受父母的想法,还要让我心甘情愿的接受,甚至不容任何反抗,我曾经偷偷的干过很多违抗父母的事情,但是没有一件事情是成功的。现在我面临着工作的选择,还谈了一个父母,完全不喜欢的男友,我自知已经到了无法回避问题的人生节点,做自己还是做父母喜望希望的自己,让我内心非常冲突。每当我想要做自己的时候,就会想到父母的话,你是错的,你太幼稚了,我们都是过来人,我们让你去做的不会有错,你需要的是这样那样,但我其实好想告诉父母,你真的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之所以没办法做出选择,没办法去违抗,这来源于他自己焦虑于自己的未来,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没有了父母的支持,能不能独立的养活自己?他也是认同了父母的观点,所以才怀疑自己的认识和选择。
我最近跟老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感觉自己比较情绪化,易激惹,老公也比较毛燥总是说我怎么老是指责他?但是自己觉得老公确实做的不对,很多的不对,必须要说出来,反思间回忆起来自己的妈妈跟父亲之间的交流也是这样的,妈妈跟父亲的交流很少心平气和,大多数情况下,是指责和大声的吼,当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自己突然明白,原来自己活成了妈妈的样子!
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原生家庭故事,一个家庭中有一对双胞胎,父亲是一个酗酒的酒鬼,赌博败完了家产,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非常落魄的家庭中挣扎着长大,当他们长大以后其中一个孩子跟父亲一样酗酒,赌博,非常的落魄。另外一个孩子非常的成功,有了自己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研究的人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家庭会产生两种不同样的人生?在一个因果论的西方国家,这样的现象是让人值得思考的,于是有人去采访兄弟们,但他们都对采访的人说了一句共同的话,我的家庭就这样了,我还能怎么样呢?兄弟两采用了不同的认同方式,有了不同的结果。
还有经典的俄狄浦斯情结,孩子在俄狄浦斯期认同了同性父母变成跟他们一样的男人或者女人,将来娶一个异性父母一样的对象,这就顺利度过了俄狄浦斯期,能够发展成正常的恋爱婚姻关系,现实中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不仅让我们要去思考,生活当中有多少我们可以看得见的认同现象,还有多少是我们没有觉察的,将没有意识到的提升到意识层面,我们就有机会更理智的选择,更自由的主导权。
二,常见的认同机制
反向认同,这种认同多发生于原生家庭中,孩子对于原生家庭父母(重要客体)的特征不接纳的时候就会朝向与他的特征相反的某些特征去认同,婴因而形成跟原生家庭重要客体非常不一样的性格特点。
向攻击者认同,这种认同方式往往比较原始,但这种认同方式下的主体,往往是在被攻击的环境下非常的脆弱,无助,为了防御自己的脆弱与无助,防止攻击者的持续攻击,从而形成的一种生存策略。
向死者认,这种情况我们还是经常见到的,比如说某个人的父母去世了,当事人可能会出现死气沉沉,没有生气,抑郁症的表现,而实际这是一种向死者认同的表现。
向病者认同,这种情况我们生活当中也蛮常见的,尤其是当自己最亲密的客体,比如父母是因为生某种病而过世,那么他的后代可能会因为像他的并认同而得跟她一样的病。
附体,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一种认同,这种在生活当中可能不太常见,但是在我们的传说中是蛮常见的,过去经常就听说生者会被死者附体,出现与死者相同的一些特征,而且这些特征是淹没性的,被吞噬的,没有自我意识的。
另外,认同也有尝试性认同,部分认同和完全认同的区分,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
认同不只是发生在婴儿期或者童年期,也可能发生在我们生活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父母,老师,青春期的偶像等都是重要的认同对象,就比如某个人喜欢他的家庭医生,然后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医生,所以认同其实对我们来讲,生活当中是随处可见的,而且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我们重点要关注的是婴儿期的认同,因为这是我们内在协调机制发展的原形。
三,认同对于人格形成的意义
说到认同就不得不提到内化,认同是内化的一种状态,在西方的理论当中,主体客体二分法是主流,即人是分为内在和外在的,如果内在和外在界限不清楚,那么称为边界不清楚,就是病理性的,但是东方的理论不这样认为,与之相反。考虑到我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理论体系都来源于西方,所以这里也是与西方的理论为主进行探讨,弗洛伊德发现我的背后还有我,内在还有内在,就如我们的梦,很多理论家对内化也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大多都有一个核心,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是类化而来的,内化是精神世界行成的基础,是人化的过程。内化的内容包括了外在客体的经验和与外在客体互动的关系,还包括真实的被第三者确认的部分和想象的内容,这些内容综合形成内在的调节机制。内化的结果是将与客体的冲突转化为了内在的冲突,也是超我的一部分。
这里我们也不得不谈到内化的三种状态,合并,内射,认同。它们之间也是一个连续谱,是一个原始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弗洛伊德发现合并是最原始的,主要行成在婴儿的施虐口欲期(大概六个月以内),婴儿通过吃的形式将客体永远留下来,是将客体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就好像把一块肉含在嘴里,但这是不稳定的,随时有可能吐出去,如果将其吞没就完全被客体占据,就是抑郁。合并和内射其实是为认同做铺垫的,所以如果前一个阶段发展的不好的话,后面一个阶段也不可能发展好。现实当中的例子也会比较常见,比如我们觉得有一个人特别好,想拥有对方拥有他的一切;在古代也会有这样的例子,古代的权贵者死了以后会在嘴里含一颗夜明珠,认为这可以让他们灵魂长明。另外,在很多食人神话当中也能看到,后代为了记住死去的先人会将他们分而食之。
内射也发生于婴儿期,主要集中在婴儿的依赖口腔期(一岁以内),由费伦奇提出,此刻这块肉已进入了胃部,相对稳定一些,就不那么容易吐出来了,比合并要稍微高级一些,由于婴儿的辨识能力是没有发展的,所以内射是不分好坏的,而且大多数情况是强制性的,内射的机制不只是口腔的作用,我们的眼睛皮肤也是能起作用的,内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是存在的,比如说我们小区电梯里的广告,可能并没有经过我们的同意,就已经放在那里,而我们从那里经过,是能够看得到的。当你用眼睛贪婪的看某个东西时也是内射!
作为这三个机制发展的最后一个认同,就好比这块肉已经吃进去长到了肌肉里,当然,这也分病理性的和非病理性的,比如攻击者认同,基本上是属于比较原始的病理性的,是主体主动选择的灭亡。
认同是融合了客体,让主客体的差异不那么有差异,但并非是吞没,而是主体变得更丰富了。
各门各派心理治疗的工作的最终结果也是完成原始的防御机制,向更高级的防疫机制的转化,最终也是一个内化的结果!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给家长的一封信:如果你在思考原生家庭的问题,来看一下背后的逻辑,缓解你的焦虑
李洪文
745 0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李洪文
554 2
对面情绪,不要控制,只需感受
情绪,永远是我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一大主题
李洪文
5263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