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文章

心理咨询师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

2015-04-16
625 0

心理咨询师也是普通人,并没有特别的精神世界。当然,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状态,还是有别于普通人群的。我觉得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一书中关于“心理和谐人”的描述能很好地解答了题主的问题。

按罗杰斯的说法,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或者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可能会进入内心和谐的状态,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当一个人更愿意面对自己成为自己之后,“他开始抛起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他首先把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识的用来对付生活的面具扔在一旁”。

2、情感体验

“如果一个人通过治疗,以这种方式体验到了来自他自身机体的全部情感,也就是说,以这种自己能够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

没有接触心理学的人喜欢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却排斥去体验,但体验更接近真相。所以心理学工作者会对于梦、神话、小说、电影等更有兴趣,因为这些东西更接受于体验的世界。

3、在体验中发现自我

所谓变成自己,在罗杰斯看来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幻的经验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变成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

4、对经验开放

“他们变得更易于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他们可以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

5、信任自己的机体

“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觉得一件事是对的,他们可能就会去做,而不太会屈从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心理和谐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不太屈从于社会期待的角色要求,相反,在进行重要的生活决定比如选择职业和人生伴侣时,他们似乎更遵从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

6、出自个人内心的评判

“他越来越感到评价的基点存在于自身内部,因而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可或否定,不再依赖他人提出的生活标准,也不再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他认识到自己进行选择的基点在自身内部,唯一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我的生活方式能使我真正感到满意吗?能真正表现我自己吗?”

7、愿意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一位咨询者在结束治疗时,似乎感到有些迷惑不解,他说:“我还没有完成自我综合和自我重新组织的工作,但这并不使人气馁,只是有点困惑罢了。现在我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令人激动,有时还使人感到不安,同时它又使人大受鼓舞,感到自己在行动,在朝着一个确定的目标前进,尽管你并不能总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

所以,心理咨询师会更注重体验、觉察、变化、表达,这些会让人内心更加整合与稳定。除此之外,心理咨询师也会习得一些有益的心身应对方式(比如催眠、放松、正念打坐等),很多咨询师把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长久修炼的途径,并逐渐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祥和、安定、愉悦)。

当然,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也会有些“风险”,过多的关注内心世界也许会让人离现实世界更远了,虽然这也可能是很多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本身的心理特质。我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同事们都想做些专业的事情,而推诿那些行政事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也不太喜欢做科研,所以很多在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职称总升不上去。无论是行政事物,或者科研,均要有客观、理性、外向的特征,而咨询师更喜欢向内探索,更注重体验和觉察。看来,心理咨询师的精神世界,确实有些与普通人不太一样。

作者:俞林鑫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