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与保健之自闭症
概述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另外,自闭症还是一部韩国恐怖电影的名称。
中文学名
孤独症 (自闭症)
英文学名
Autism
病症特点
自闭症的病因仍然未知,很多研究人员怀疑自闭症是由基因控制,再由环境因素触发。虽然环境因素所扮演的角色仍未有定论,研究人员发现七个经常出现在自闭症病人的基因组。
美国国家精神卫生学院保守估计美国自闭症的发病率为每一千人有一人。总计男性患自闭症的比率,比女性高三至四倍,但女性发病时病征会较男性严重。联合国发布的数据表明,自闭症的发病率为1/150。诊断是建基于一系列的精神病学原则,而有一些临床测试可以协助断症。
自闭症是生理上不明显,故此断症需要完整的身体和神经评估。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定义,自闭症必需要三岁前出现社会互动、言语及社交沟通迟缓发展。ICD-10也要求病征需要在三岁前出现。部分自闭症患者可经过诊疗、实习及特殊教育,可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而可参与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动。但以现时医疗科技水平来说,并不可能完整根治自闭症。
少儿自闭症
少儿的自闭症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的一种由大脑、神经以及基因的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和语言交往障碍,以及兴趣和行为的异常。
儿童自闭症其常见的病因及影响因素包括遗传、脑器质性病变、社会心理因素等。由于儿童孤独症起病年龄早、症状特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至今也没有完全得到治愈的病例。现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通过行为干预和特殊教育训练等方法,来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认知、社会交往及适应社会的能力。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具体干预方法有行为干预、结构化教育、语言训练等。
应该说这是一个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过去也有,但相对现在而言较少。但发病率的变化更多是由于诊断方法的完善和大众相关意识普及。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智力迟缓的发病率曲线与自闭症正好成相反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自闭症的发病率的异常增多更多是由于以前缺乏相关研究和诊断工具,而使得很多自闭症儿童被诊断为智力迟缓。自闭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万分之14.9。根据全世界的统计,自闭症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已中国目前现有的总人口数量来估计,有五十万左右的自闭症。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4:1。
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三岁前会出现的基本特征有下列三方面:
(一)社交发展方面:
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
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
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
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二)沟通方面:
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
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
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三)行为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和常规,并 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
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 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此外,患有自闭症的儿童也有可能有下列相关的特征:
(一)感知模式:
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
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
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二)发展方面: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
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三)情绪及行为方面:
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四)生活习惯:
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
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五)强项和兴趣:
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
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六)社交方面:
甚少与别人有目光接触,也不会注意别人的表情和情绪变化,更难从别人的言语,行为推断别人的想法,意愿和意图或理解别人的感受。
有时候会有不恰当的情感表现和社交行为,例如在别人不开心时大笑,在某些场合说些不恰当的话,或未能与人分享快乐。
主要症状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表现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治疗训练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幼儿生活能力训练一定要详细分析的情况,提出最适合他的训练模式。如简单的进食训练,不同自闭症幼儿就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才能取得最优化的训练效果。如自闭症孩子XX,交往严重困难,无语言,几乎不吃学校的午餐,甚至对学校的餐具也怀有害怕心理,他的体能发育特别好,力气大、耐力好,教师要想运用强制方法让他进食,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对XX的进食训练不能采取强制训练方法,在他认为不被伤害、安全的情况下,用脱敏、强化、替代等方法综合运用进行训练。而另一自闭症幼儿YY也是严重的自闭症症状,挑食情况严重,米饭他从出生到现在从没尝试过,但他的脾气比较好,对事物的反应不强烈,所以对YY的训练就从替代训练开始,也可适当运用强制,再配合时间延迟法,效果很好。
儿童孤独症的判断标准
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1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二、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
三、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四、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五、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六、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七、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八、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九、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十、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十一、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十二、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十三、不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单调,经常说重复语言、刻板语言或自造词句。
治疗效果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训练。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许多教育界人士针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不是针对每个孩子都有效果,但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办法。
与左撇子之间的联系
65%以上的自闭症患者都是左撇子。
对自闭症的误解
自闭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在中国它被归入残疾之列。在美国,人们认为它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造成的一种心理异常反应。人在儿时,成年后都会出现。积极的心态,良好的认知,完善的系统思维,超强的自我调节,是减轻的关键。应为每个人都有,有的无法消除,还会与你一生相伴。
一般成年后的自闭者,智力、感知、思维都有异常的超出常人的表现,但却很难融入主流社会,伴有反社会倾向。美国军方的思维实验计划也涉及相关的研究。最新美剧【越狱】也提到主人公的儿时自闭与成人后的思维超常。
当中国将其定义为疾病看待采取治疗时,美国即将启动的是相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日本也提到这是国家竞争力的表现,力图降低负面加强正面绩效的发挥。
自闭症治疗方法
(1)感觉统合训练
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儿童脑功能的失常,从它被人认识开始,一直被许多专家和父母所困惑。导致自闭症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自闭症的儿童显现出许多感觉处理不良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触觉学习的不足,但它所衍生的问题远远超过一般单纯的触觉敏感或迟钝。如触觉不足的儿童,其大脑对感觉的分辨能力不好,甚至极差。
他们的大脑可以接受感觉信息,所以他们大部分是可以学习的,只是大脑分辨信息的能力非常奇特,常常是接受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完全拒绝。他们的脑干前庭觉系统显示有很大问题,过滤及选择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只要能进到大脑皮层的信息,自闭症儿童会学得比任何人都好;进不去的部分,则似乎如何加强刺激都没有用。
自闭症儿童除了少数有语言障碍外,大多能讲话,只是他们的词汇很少,就喜欢用固定的几种,发音上虽然也不错,但缺乏抑扬锐挫,声高和频率变化很少,对很多刺激经常没有反应,没有喜欢也没有厌恶,对某些刺激又非常情绪化,甚至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现象。
感觉统合失常的生理基础
感觉统合失常,一般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的身上。这些孩子的智能测验都在平均水准以上,确有学习上或行动上的障碍,有四分之一以上甚至造成学习成绩低落,被误认为有智障的现象。
这种孩子最明显的症状是有紧张性颈反射的神经运动机能不全症状,甚至会出现和脑性麻痹症孩子类似的行为。不过通常这类孩子都属于轻微症状,因此一般的智力测验、脑波检查或功能检查都很难发现,这正是父母亲最感头痛的问题。
由于幼儿对原始反射抑制性不足,导致平衡反射发展迟缓,使身体的反应出现严重异常,造成知觉机能和注意力的障碍,对自己身体自觉能力和心理的自尊能力受到影响。
知觉机能障碍会影响孩子自动化知觉技能(The Automtized Percepual Skills)发展不良,造成学习上的困难。目前在小学生身上,最常见的是造成阅读认字困难的眼球运动抑制机能(Ocular motor Control)不足。
这种现象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系统的障碍。前庭属于人类内耳的一部份,具有统合讯息向大脑皮层反应的功能,并能抑制直接姿势动作的反射作用,属于生理性的感觉,无法用意识化的能力了解。如果这方面产生问题,在生理上会有刺激过分强化、呕吐感、动摇感、升降感无法平衡的现象。
幼教专家简·皮亚杰(Jean Pieget)在早年的研究已发现,感觉运动成熟与否,是孩子在日后智能学习是思考前期(三至六岁)运作成功与否的基础。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即使能用大脑做记忆性的学习,但在观察、组织、想象、推理上的大脑功能也会有应用上的困难。
感觉统合能力不佳所造成的学习能力不足,在理论上称为神经运动机能不全(Neurobehavioral Dysfunction,NBD)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项:
★感觉和知觉信息相互协调,是学习的要素。
因此感觉讯息的接受和整台上有所困难时。必定造成知觉信息的不顺畅,而影响学习能力。爱尔丝博士便指出:“无目的动作中,仍会引出大量的感觉信息(特别在固有感觉和触觉方面),这些感觉信息和身体的各器官必须保持足够的统合力和协调力.这是人类身体形象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由于身体形象的充分发展.视觉、听觉、特别是双手的大小肌肉及手眼协调能力才能充分发展,对孩子学习能力自然有直接的影响。
★动作所产生的感觉讯息无法和知觉有正常的统合机能时,将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能力。
德基若斯及希拉及在一九七九年所著的NeumpsychologicalFunldamentals in LearningDisability一书中表示:“有目的性的协调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努力重点.这种协调在日常生活运动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如果日常的活动所产生的感觉信息,无法有效回归到有统合能力的知觉系统中,任何学习都会遇到困难。
★在运动、知觉和学习中.最重要的神经行动系统是前庭感觉和固有感觉。
从大脑生理学来讲.脑干和大脑皮层承担着最基本的学习功能。以阅读来讲,视觉的感觉信息有籁脑干的前庭系统才能有效输入大脑皮层,由大脑皮层分管记忆的区域来解读输入视觉符号的记忆。前庭及固有感觉不良,将影响正确稳定视觉信息的输入,进而影响大脑皮层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无法单独产生作用的,足够的统台及协调能力,才能有力的接收和回馈环境的信息.知觉系统中的认知发展也由此产生。
因此,感觉运动上有明显异常的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为0一12岁间,这些孩子将因一连串严重的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可能影响到他一辈子的生活。
感觉统合不足带来的危害包括:
感觉统合不足形成大脑功能不全
人类学习最重要的并非知识,知识只是工具,如何吸收、消化、使用知识才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官,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讯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称为感觉学习。
大脑将这些讯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不足,便会形成脑功能的反应不全,会引发学习上的困难。
平衡感是人类行动的基础
平衡能力主要来自骨架和中枢神经的功能,并在中耳的半规管组成辨识神经体系,以协调身体和地心引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发展自母体的胎位变化开始,初生儿由平躺、翻身、七坐八爬,才能站立起来,进而灵活操作大小肌肉,这些都是一切行动的基础。
平衡感不佳,会形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跌倒、拿东西不稳、走路撞墙、心烦气燥、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不良、有攻击性,甚至由于中枢神经发育不健全,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及左脑的组织判断,逻辑能力陷于混乱中。
触觉是神经体系的营养
人类在胚胎期,有三层结构,最外层日后发展成皮肤及神经系,也就是说人类的触觉和神经体系是相关的,触感便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锐度会影响大脑辩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度及情绪的好坏。
不佳的幼儿最常见的毛病是在家和在外判若两人,粘人、爱哭、怕陌生、胆小、孤僻、坏脾气、固执、挑食、咬人等,这些进而影响幼儿情绪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触觉过度敏锐的幼儿,通常反应较快,IQ也较高,但由于情绪无法控制,EQ等方面的能力均很差,更需要有计划加以协助。
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
在大脑后下方脑干的前面,有个微小的雷达式感应器官,叫前庭神经核,以此组成的神经体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觉。
前庭觉的主要功能,是接受脸部正前方视、听、嗅、味、触讯息,并作过滤及辩识再传入大脑,使大脑不致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别是长大以后的视、听性质学习,前庭觉的影响最大。
由于前庭是大脑门槛,整个身体的触觉、关节活动讯息也必须在此过滤以选择重要的讯息作回应,所以前庭必须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协调,才能正确辩识身体的空间位置,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了。
前庭觉不良,身体活动会立刻受到影响,笨手笨脚、不听指挥,视听神经系统都会扭曲,形成阅读、听写及写字上的困难,特别是大脑的中枢神经贯穿前庭觉,前庭神经不佳,身体行动及左右脑思考都会陷入混乱,更会引发语言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工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
本体感是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根
不用看镜子,我们可以正确摸到鼻子、眉毛;不用看阶梯,可以灵活上下楼梯,拍球、开车、骑自行车、游泳、双手双脚及身体双侧协调,动作自如,这便是本体感。
本体感又称身体形象或身体地图,这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练习过程中,协调出的自动自发能力,如果平衡感、触觉、前庭觉不良,本体感便很难健全发展了。
人类身体的活动,大多是在不知不觉下进行的,人不用老是顾忌身体如何行动,手脚才能灵活、心情才不会紧张、焦虑,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心,本体感发展良好,大脑功能才能发挥自如,观察力敏锐、反应迅速,人生最重要的想像创造能力也才能丰富地发展起来。
语言发展迟缓大多由于感统不足
语言能力包括看、听、说、写,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复杂性神经动作。大脑皮质层的分别有处理听觉、发音、词汇认知、语言组织及推论的功能区,透过神经组织这些功能区,必须和身体感官取得紧密配合,否则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
最生要的是贯穿脊髓及前庭觉的中枢神经,所以平衡能力及前庭觉不良,神经组织的能量到达不了皮质层的语言功能区,便会造成词汇能力不足、语言组织混乱、视听神经也会发展不全,形成阅读、听写及写字的困难。
触觉不足的孩子,感觉辩识不全,听觉层次受到影响,牵连发音组织的小肌肉发展不足,进而形成音感差及发音不正确等毛病。除了语言器官本身受损外,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大多来自于感觉统合不足引起的。
如何有效对治感统不足、学习困难的孩子?
最重要是找出其根本的原因,由于孩子行为上大多已产生多重困难,不易判断真正原因及其不足程度。目前大多采用生活资料核对法,由父母或教师针对幼儿行为填写核对表,再由有经验的专家对比,以判断其原因,但由于填写者本身程度问题,常会有所偏差。
若能直接观察孩子的身体及行为,正确性更高,其实孩子的任何表情、动作都在反应其身体及神经组织的需要,观察者最重要是不能批评幼儿,要安静而客观检视孩子的行为,便可直接了解其原因和不足程度了。
孩子多动、多活、胆小、焦躁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治疗,只是在环境不正确互动下,可能挫折更多,需要大人做有系统的帮助。治疗也绝非僵化、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依照孩子身体的需要,触动其身体能量正确动作,以发挥其身体自动自发的自疗效果,才能真正协助孩子解决困难。
(2)高频音乐疗法
“自闭症”是一种发育紊乱症,鼠疫感觉的集成混乱和交流混乱,一般在生命的头三年表现出来,男孩是女孩患病机率的4倍,在世界上所有种族和社会中都有发现。
高频音乐疗法可以帮助自闭症使用者调整身体状况,虽然不能保证使用者能够在短时间内痊愈,但是却能大大改进孤僻的生活状态。我们的产品能把孤僻的症状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它的原理在于通过刺激听觉系统,达到刺激大脑的目的。
而根据每个患有孤僻症的人的不同,选择调理治疗的时间和方法不一样,那么调理治疗结果也会不尽相同。此外,调理治疗的进展不是一条笔直的线,有效果好的时候也会有效果稍差的时候,但是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你将看到以下几个显著的效果:
1)减小对声音的敏感度:他们将能更好地处理噪音。能够达到一边听到其他的声音一边做不同的事。因为他们不再感到围绕在他们周围声音的威胁,并且开始逐步地建立他们与周围发生事情的联系,由此减少了急躁的情绪。
2)开始学会专注:是孤僻的人变得调谐,能够专注做某一事情。
3)减少抵触心理:当他们抵触心理减少时,会表现出与人交流的渴望,社交能力也会逐步的增强
4)变得更可爱: 孩子会主动的坐在你的腿上,期待与你玩和被爱抚。
5)提高语言技艺:孤僻的孩子的语言技巧会显著提高,他们会尝试发出各种声音,并用他们自己的声音做试验。有了一定语言技巧的孤僻孩子,他们说话的方式也会改变,他们可以使用更长的句子,用更适合的词去描述事物,会正确的使用“我”和“你”。语言技巧的掌握会激起使用者渴望交流的愿望。
6)减少挑食: 那些挑食的人开始能接受各种食品,包括那些以前从来不吃的种类。
7)更好的自我感觉: 一旦他们能够联系到他们的声音,就会开始有好的自我评价。
8)提高社交技巧: 他们会开始寻找接触新的人群,也会懂得怎么与人交流。
9)更好的听从别人的意见。
10)会主动的与人说话。
11)减少挑衅,激进的行为。
12)学着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伤。
13)更好的目光交流:他们可以开始用眼神和你交流,学会说话的时候看着人,开始注意他们看到的东西。因为患有自闭症的人对于声音是很敏感的,所以首先就要调理治疗这个,当一点被治愈的时候,他们会学会真正的倾听。我们的产品打开了感觉合成的通路,改进听的技艺和提高感觉的合成。提高他们的交流技巧。
患有自闭症的人太过敏感而遭受无法忍受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又是无法使用语言正确表达出来。当他们处理每一个进来的声音时,会莫名其妙的法很大的脾气,因此需要不断重复同样的词、短语或者句子进行表达。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由于有超高的敏感度,所以经常承受很大的痛苦,当他们感到多的声音时,他们就不能专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离群和自闭。
高敏感的指标常常呈现出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他们可以用手覆盖自己的耳朵,这是当他们遇到强烈混乱声音是安慰稳定自己的方法。
那么为什么他们对于声音是如此的敏感呢?原因在于听的方式,我们大家都使用耳朵和身体在听,我们的皮肤和骨头都使声音的传感器,这个身体都会应答声音。而当人们用耳朵主听时,一些无用的背景声音会被过滤掉,或者背景声音的强度被减小,所以他们听到的是确实有效的主声音。可大多数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少年或成年人主要用他们的身体“听”。声音被身体不经过滤的直接闯入大脑,受到这种声音的干扰,就意味着不相关的背景噪音也被传了进去。而很多自闭症的人就是缺少去除背景噪音的能力。
而这套CD可以降低孩子和成年人对声音敏感程度。对于调理治疗自闭症,我们产品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减少声音通过骨的传导,让他们的耳朵调整成为声音的主要入口,传导正确的声音。
我们的方法是通过让他们听一种经特殊方法处理过的音乐--“高频音乐”。高频音也首先能够提高耳能量,同时也会弱化身体对声音的吸收,使声音能够自主的通过,把声音传导通道用身体变为耳朵,让耳有能力去处理所有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治疗,使用者将能像正常人那样用耳朵吸收声音。
众所周知,所以得感觉器官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通过降低对于声音的敏感程度,减小对于外界的敏感程度和调整他们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是帮助自闭症使用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第一步。我们的产品主要着重于调理治疗“听”的部分,并由此使其他感知能力也会得到全面的相应提高,使厌食和身体接触过度敏感者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3)激活大脑的特殊教学方式
脑是人体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它控制着身体以及我们所做、所想和所知的每一件事。并对其进行加处理,再将信息传导至肌肉令其产生相应动作。脑的不同区域都有各自特殊的功能。但各部分之间又都是由神经元通一个秘密的通讯系统相联络,以有效地协同工作,控制我们的行为。但是,当大脑里的某个区域的连接受阻,并发生改变。就会导致神经功能的不平衡。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第一次确认细胞缺陷可能是自闭症的罪魁祸首。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如果神经细胞中缺乏某种特定物质,神经元的连接会受阻,并发生改变。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的不平衡。大脑中每个神经元能接收不同的输入信号。有些是令人激动的,能刺激神经元的点燃,使其进入工作状态;有些是抑制性的,刺激神经元停止点燃,使其进入休眠状态。如果缺乏这种负责调节兴奋与抑制功能平衡物资,神经元连接通行的良好转换得不到保障,科学家认迷可能就是造成自闭症的根源。
我们通过对自闭症孩子大脑进行测评,诊断、分析出:孩子的行为和语言及一些有自闭症倾向孩子的大脑某个区域部位由于神经元连接受阻而造成的自闭症行为。再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然后,通过训练大脑来补救大脑,从而,激活的改变大脑这个区域神经元的连接受阻的功能。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对语言发展迟缓、没有主动语言、或以肢体语言来替代口语的自闭症(孤独症)孩子及学习障碍的儿童(差生)的训练。
我们除了训练大脑区域的方法外.总结出:通过针对性地提升孩子的能力,来提升孩子的语言功能。对美国“ABA”教学法的教学理论加以研究整合,借鉴结构化、感觉统合、PCI等多种国际上先进、成熟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个案分析和个体训练,从提升孩子本身的基本学习能力为出发点进行示范的教学训练。通过提升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使他们听的明白、看的仔细、动的规范、玩的自信、学的轻松。在这种学习能力充分发掘培养的同时,孩子已经在由内而外的进步了,他们表现出了所谓“开窍”的现象,并且这种“开窍”在训练后还持续影响着孩子。如此;孩子才能直正的与人交流.
(4)"迪普音"音乐疗法
迪普音是一种对频率、相位都进行过特殊处理的声音,它的频率与人耳固有频率相同,能够在耳蜗、耳前庭狭窄的空域内引起共振,并通过共振对中耳、内耳进行按摩理疗,对耳神经能起到调剂的作用,减轻耳前庭功能紊乱状态,反馈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和脑垂体,帮助内啡肽生成,降低、平抚焦虑不安的情绪。
人的双耳跟神经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耳前庭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内可传递神经元,促进脑垂体分泌内啡肽,控制神经系统的神经条件反应和平衡;外受头部位置变动控制,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紧张度。正是由于耳前庭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我们才可以在空间中表达我们的身体,做出各种动作,说出想表达的语言,保持积极的情绪。耳前庭也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继站,耳前庭出现失衡就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发挥。
科学试验表明:如果发生耳前庭听觉失衡,就会刺激大脑中枢系统影响脑垂体正常工作。使大脑产生焦虑感;在这种焦虑感的影响下,人会对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非常敏感,并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这些不如意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抑郁症、老年焦虑症的发生。
迪普音是一种对频率、相位都进行过特殊处理的声音,它的频率与人耳固有频率相同,能够在耳蜗、耳前庭狭窄的空域内引起共振,并通过共振对中耳、内耳进行按摩理疗,对耳神经能起到调剂的作用减轻耳前庭功能紊乱状态,反馈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和脑垂体,帮助内啡肽生成,降低、平抚焦虑不安的情绪。
1958年,法国著名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研究了一种特定频率的行波("高频音"),并证实了该种行波对人耳蜗具有共振和理疗作用,并对人的心理有着神奇的安抚和治疗作用,这是世界上首次对"迪普音"进行的系统研究。
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引起了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端向顶端移动。基底膜上各部位的振幅并不相同,频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蜗底。频率越低,最大振幅越接近蜗顶。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决定了音高。由于人的双耳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双耳听到的声音就有差异。要减少这种差异,只有采用这种特殊频率的行波,对双耳进行理疗和锻炼,使耳朵能够主动的“弥补”差异。
1984年,香港仁济医院心理科通过172例研究证实,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发现的这种特定频率的行波对抑郁症、厌学症、多动症、自闭症有很好的物理治疗效果.
美国的gosistar研究室的Bernard Rimland医生和RuthSullivan医生对阿尔弗雷德•托马提斯研究的“行波”的频率、相位都进行过特殊处理,开发出一系列的具有理疗功效的音乐,实验证明这一系列音乐能够循序渐进,在人耳内产生所需的共振,通过理疗和锻炼,消除双耳听觉差异,对抑郁症、焦虑症、厌学症、多动症、自闭症进行对症治疗。研究者们将这种声音命名为“迪普音”.
(5)感应治疗
自闭症人群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大部分是由于疾病或特殊事件(社会竞争、人际矛盾、事业失败、感情冲突、家庭变故等等)导致心理受到极大刺激,心理出现问题,不愿意或害怕与人接触或交往,不愿意见人,不愿意说话,呈现孤独、自闭的自我封闭状态,因疾病或特殊事件的不同导致自闭症,每个人都有差异,有的严重的或时间长的会导致大脑受损,影响智力发育,进而影响行为,出现智力低下、行为异常的现象,甚至有的严重的出现生活不能自理,成为家庭的负担,影响家庭和谐,据报道北京有几十万自闭症人,全国有几千万自闭症,全国每个城市都有的自闭症学校,已成为社会的负担。
目前医学界治疗自闭症人的方法,通常采用与自闭症人交流的心理疏导,或在新的环境中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用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训练,激发人体的机能,转移自闭症人的注意力,解开自闭症人的心结,例如通过音乐、绘画、歌唱、舞蹈、体育等等的反复训练,改善人的自闭状态,提高智力,其目标使自闭症人回归社会。实践表明这种训练会有一定的效果,使有些自闭症人回归社会,无法彻底改变孤僻的个性。
曹慧莲博士运用感应科学的方法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用感应科学的方法进行康复取得一定的成果。自闭症的本质就是不好的、不健康的信息影响或控制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心结,表现为孤僻、孤独,这种负面信息的性质不同、强度不同、影响的时间不同,反映的病理特性不同以及病的严重性不同,这种负面信息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引起,主要表现病人的三方面,即病人自身、其所处的的空间以及时间传承的负面信息,负面信息影响、干扰或控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影响人的心情,形成心结,严重的会出现大脑发育不正常、或脑萎缩、或人的行为异常等,表现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等方面,也就是人的中枢神经或大脑受损,这样会产生信息感应的循环,负面信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应相应的负面信息。绝不可能只通过交流谈心就将这三方面信息调整好,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感应科学的方法将这三方面的信息调整感应健康的信息,从而解开自闭症人的心结,根据情况可以进一步通过康复三方面,即相应的植物的根茎叶果实、营养源和感应水进行感应康复,用于激活大脑细胞、修复大脑细胞、重组排列细胞,将因负面信息受损的细胞和组织修复,结果表面有很明显的效果。
(6)自闭症的饮食疗法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病变所引起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可包括人际关系的隔离.语言的困难.及行为障碍等等人。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影响脑子里与说话和听觉统合有关系的颞叶以及减少血液里的糖,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自闭症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儿童患病原因
人的双耳跟神经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耳前庭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内可传递神经元,促进脑垂体分泌内啡肽,控制神经系统的神经条件反应和平衡;外受头部位置变动控制,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紧张度。正是由于耳前庭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我们才可以在空间中表达我们的身体,做出各种动作,说出想表达的语言,保持积极的情绪。耳前庭也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继站,耳前庭出现失衡就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功能的发挥。
科学试验表明:如果发生耳前庭听觉失衡,就会刺激大脑中枢系统也会影响脑垂体正常工作。使大脑产生焦虑感;在这种焦虑感的影响下,孩子就会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反应的迟钝或过激,对交流的麻木或恐惧,喜欢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从而出现自闭症。
另外,这种焦虑还会使孩子用不停的活动缓解焦虑感,出现不能静坐,动作过多,经常摆弄各种物品,走路以跑代行,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不专心听讲,学习困难,冲动任性,情绪不稳等症状,也就是患上多动症。
自闭症成因
就自闭症的成因,仍未有定案,现有多种假说:
1、自身障碍假说
2、基因说
20%的自闭症患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X染色体脆弱症。
3、脑雄性荷尔蒙过高说
4、营养不足说
5、消化功能不足说
6、叶酸说
7、疫苗说
此学说首次提出,是在1988年2月出刊的刺针杂志刊出由AndrewWakefield为首的研究,表示自闭症可能和麻腮风三联疫苗有关。但此研究有人批评可信性成疑。因为AndrewWakefield有利益冲突。二零零五年十月,考科蓝协作网总结了31项有关自闭症和麻腮风三联疫苗的研究,未有证据证明麻腮风三联疫苗与自闭症有关。1998年由Gillberg领导的研究,分析瑞典由1975至1984年的数据,发现加入麻腮风三联疫苗于防疫计划之前和之后,自闭症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Madsen等于2002年发表的研究,分析丹麦由1991年至1998年的数据,也发现有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与没有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之儿童的自闭证病发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明显分别。Kennedy首次发表Thimerosal(一种含有有机水银的疫苗防腐剂)可能和自闭症有关。他分析了水银中毒和自闭症的病征相似之处,也表示安曼教派儿童没有接受防疫注射,自闭症发病率很低。此研究没有任何流行病学数据支持。可是,美国疾病管制中心回应此研究,指Thimerosal不似是自闭症的原因。但基于公众忧虑,疾病管制中心、食物及药物管理局,及国家健康署共同于一九九九年发表声明,要求药厂停止使用Thimerosal作为疫苗防腐之用。 Geier等发表了十一份研究,指出自闭症和儿童接种疫苗有关。他根据美国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System(VAERS)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美国防疫计划使用没有含有Thimerosal的疫苗后,美国儿童的自闭症发病率有所下降。美国儿科协会严重指摘此研究,表示VAERS的数据有偏颇,不能用于流行病学研究。Madsen的研究也发现,就算丹麦于1992年停用Thimerosal,自闭症的发病率也不跌反升。
8、脑创伤说
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期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9、细菌或病毒入侵说
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德国麻疹或有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10、免疫系统失效说
11、血型说
12、神经元说
13、心理障碍假说
14、自然变异假说
15、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 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与超常智商的联系
自闭症是一种身体与生理障碍,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心理病。根据国际在线于2005年底的文章报道引述,孤独症可能与超常智力拥有某种关系。就文章所说,孤独症可以使人更具创造力。
文中又指出,一些名人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是孤独症患者,并引用某学者说,他们的孤独症可能归咎于他们的高智商。
世界自闭症日
2007年12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Day),以提高人们对于自闭症及相关研究和诊断的关注。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