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在资本主义生产线上的蝼蚁——糖水、酒精与咖啡因:资本主义流水线上的三重麻醉
有那么一群人,渴了喝糖水。无聊了喝糖水。高兴了喝糖水,孤独了喝酒。郁闷了喝酒。高兴了喝酒。抱怨时喝酒,累了喝咖啡。困了喝咖啡。减肥了喝咖啡。还有早上起来就喝咖啡的。在这些液体的浇灌下,人们获得了平静、连接,防御了内心的孤独,空虚;获得了力量,膨胀的感觉,防御了内心的无力感,无*能感;获得了力量,防御了内心的失控与无助……而明明却是一群资本主义流水线上的蝼蚁。
早晨的第一杯咖啡,午后的高糖饮料,夜晚的酒精慰藉——这些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标配仪式。人们像被编程的机器,在不同化学物质的刺激下维持着资本主义生产线的运转。糖分提供短暂的能量爆发,酒精制造虚幻的逃避空间,咖啡因则强行延长清醒时间。这不是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而是消费主义精心设计的生存陷阱。以为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实则是在参与一场针对自我的慢性化学战。
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将人类异化为纯粹的生产单位,而糖、酒精和咖啡因则成为维持这一异化状态的润滑剂。早晨需要咖啡因启动,因为八小时睡眠已成为奢侈品;工作日需要高糖饮食,因为半小时午餐时间不允许营养均衡的进食;夜晚需要酒精放松,因为白天的异化劳动已经掏空了精神世界。像被注射了兴奋剂的赛马,在消费主义的跑道上狂奔,却不知终点在何方。这种生活方式不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而是资本逻辑下被迫适应的畸形存在。
更为隐蔽的是,这些化学依赖被包装成个性表达与文化符号。精酿啤酒代表着叛逆,手冲咖啡意味着品味,特色奶茶彰显个性——消费主义成功地将我们的化学依赖转化为身份认同的标记。资本主义不仅控制了人们的工作时间,还通过物质依赖殖民了人们的休闲生活。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享受生活,实则是在执行消费主义设定的程序。这种隐蔽的控制比封建时代的锁链更为牢固,因为它以自由意志的假象出现,让人心甘情愿地戴上这无形的镣铐。
要打破这种化学依赖的循环,首先需要重构工作与生活的时空秩序。减少异化劳动时间是摆脱化学依赖的前提。当人能够获得充足的睡眠、从容的用餐时间和真正的休闲,对刺激性物质的依赖自然会降低。冰岛通过提供丰富的夜间社区活动和体育设施,成功降低了青少年酗酒率,证明社会环境改变能够带来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然而对人们来说,难的却是意识到这一点,更难的是在大脑已经被驯化之后已经无力挣脱。更可怕的是人性的贪婪,付诸了资本疯狂的底气,而这恰恰是“进化”的必然。这也是当前给下一代人类留下的可怕的“财富”。
建立真实的社群联结是另一种解毒剂。把从对物质的依赖转变成对人的依赖,然而,谁又能够保证对人的依赖不会发展成瘾呢,当然这一切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是人格的稳定性,发展性。
最为根本的是重新定义进步概念本身。李子柒的视频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可能正是那种脱离资本主义生产线的生活状态吸引着人们,我们也能看见,现在的骑行,徒步,马拉松在越来越收人追捧。这些实践虽然规模尚小,但证明了脱离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可能。当社会价值不再简化为生产效率和经济贡献时,人才能从化学依赖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当我们能够不依赖化学物质而保持清醒、平静与快乐时,才算真正夺回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这场解放不是通过禁欲实现,而是通过创造更丰富、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来完成。毕竟,人类的觉醒不应该依赖咖啡因,幸福不应该需要酒精催化,能量也不应该来自糖分飙升。在流水线之外,存在着更广阔的生活可能。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