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文
李洪文 11250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关 注
“你想要答案,咨询不给答案”背后的深层逻辑
原创首发

“你想要答案,咨询不给答案”背后的深层逻辑

2025-05-10
59 4

网上看到一则网友的提问,:

“每次咨询后感觉更难过...

一小时的电话咨询,过程中真的让人很不舒服。一上来就填这个填那个,好像我只是个流程上的“个案”,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咨询师讲话弯弯绕绕的,我问一句,他回两个模糊的反问。

我不是来解逻辑题的,我只是想知道一点答案、得到一点方向。

但我想知道的答案,永远不会被直面告诉我。每一句回应都像在打太极,把问题又丢回给我:

“你觉得呢?”

“你有什么感受??”

“那你想怎么做???”

我不知道,也不想再猜了。我不喜欢这种引导的感觉,真的没必要,搞得好像你非得被“撬开”才算有疗效,好烦。好像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结局,都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太敏感,是我不够努力,是我不肯原谅,可是,我明明只是想被理解一次,真的那么难吗?

下面的回复:

有支持题主的:“咨询符合自己的目标期待,效益最大化才是好的咨询。”

有反对的:“咨询从来就不是给答案,要答案自己去找ai”或者“咨询师的目的是启动来访自己的潜能和资源,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咨询师回答“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国教育直接以答案灌输为主,缺少启发探索”。

也有批判心理咨询的“有些咨询就是故意绕弯子,为了赚钱”。

也有咨询师说“看来访的状态,探索还是给与支持是要灵活应对的”等等。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细说一下背后的深层逻辑:

人与人的差异,东西方的差异,其实埋在历史长河里的,不只是因为心理咨询方式、来访咨询目标的东西方差异,而是来源于文化、哲学观、需求层次、心理防御机制、基因、当事人的生命状态的差异。

1.文化,文明发源发展,两条路 🌍

东方文化关键词:战斗民族,不服就干,解决问题导向,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符号为我所用。急急如律令,神仙也给我干活。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人行其一。

西方文化关键词:求上帝给予,救赎

东方文化中的战斗民族心性,根植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历史长河。我们的祖先面对洪水猛兽时,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哪段河堤要加固?多少劳力要调配?从《周易》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到民间信仰中急急如律令的行动哲学,连神仙都要为人所用,更何况心理咨询?心理求助的内核,是对答案的渴望,是对掌控感的追寻。

西方咨询体系的根基,建立在希伯来文明的忏悔传统之上。从《圣经》中摩西分海的神迹,到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个体更多地被置于被注视的仪式中。被倾听、被看见、被接纳,成为疗愈的起点。当东方来访者带着解决问题的战斗姿态踏入咨询室,与西方咨询师共情陪伴的节奏相遇时,文化错位的裂痕便已悄然打开。

2.哲学观:天人合一 vs 主客二分的思想对决 🧠

东方哲学观——:天人合一系统观,主体论,从内部感知自己。资源整合。西方——结构论,拆解,细分,主客体分离,从外面观察自己。

东方哲学的系统观让我们习惯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黄帝内经》中形神不二的整体论,擅长在系统中共振。要求我们在心理困境中整合所有资源。当长辈开导晚辈时,往往从家族脉络讲到节气养生,看似离题万里,实则在构建认知坐标系。这种思维模式期待咨询师像老中医把脉般,给出整体性诊断方案。咨询被视为一场资源整合的战斗,来访者期待咨询师成为知行合一的导师,提供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

西方哲学则自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以来,将主客体分离进行到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解构潜意识为要务,认知行为疗法将问题拆解为条件反射。当咨询师提出你怎么看待这种模式时,东方来访者感受到的不是探索的邀请,而是被拆解的不适——仿佛自己被置于实验室的解剖台上。难免产生治标不治本的质疑。

3.需求层次:吃肉肉,吃青菜的生活 🍲

东方——集体生活,家族观念,家庭系统,多元情感连接,不会孤独,有问题了一定有长辈,家人开导,支招,团结支持,即使举目无亲,还有祖宗保佑。从不缺情感链接也不那么孤独。当然工业时代,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又有所不同了。

西方——个体心理学,强调界限感,孤独,被看见,被理解,被倾听就是奢侈。

《礼记》记载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至今仍在血脉中流淌。我们的情绪困扰向来由祠堂里的族老、胡同口的大妈承接,这些人生导师会直接给出三十而立的进度表,成家立业的任务书。这种文化惯性下,来访者自然期待咨询师给出何时能好的明确答复。反观发源于维多利亚时期孤岛书斋的心理咨询,本质是应对工业化带来的原子化孤独。当东方来访者带着家族期待坐在咨询室,实际上携带着整个宗族系统的重量,这与为个体孤独设计的咨询框架必然产生错位。

4.心理防御机制,丝滑的压抑 🛡️

东方——儒家文化统治长久,大他阉割,压抑,是我们主要的防御机制。

西方——自由奔放,本能驱使,压抑这种机制用起来可能没那么丝滑,因此以症状的形式呈现。

儒家文化主导下的东方心理防御机制,以压抑为常态。克己复礼的伦理要求,让情绪表达被视为失控,将情感压抑升华为道德修养。当咨询强调表达即疗愈时,习惯了藏喜怒于心的来访者就像突然被要求脱下防护服的士兵,暴露出的不仅是心理创伤,更是整个文化规训下形成的生存策略。来访者在咨询中期待明确的指导,也是对代代相传师者传道授业解业模式的无意识复刻。而弗洛伊德面对的维也纳市民,需要解决的是被宗教压抑的本能。这种根本差异导致:当东方来访者想要消除症状时,咨询师却在寻找压抑的源头,双方仿佛在进行跨语种的对话。

5.基因,通过前面的几点差异,双方的基因里自然被刻入了完全不同的集体记忆,代代遗传,形成了迥异的行为、思维表达形式。🧬

6.当事人的生命状态(现实原因:挫败,打击,生病,年龄,内在原因:人格特点),人处在不同生命状态,不同年龄时,自我感,无力感,无能感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外界的需求也不一样。🌱

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心理需求,如同潮汐般此消彼长。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八阶段理论,揭示了从信任对不信任的婴儿期,到自我整合对绝望的老年期,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独特的心理任务。当遭遇重大挫折时,许多人会本能地寻求外部力量的介入,而非依赖自我探索。王阳明龙场悟道前夜也曾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存,不同生命阶段需要不同指引。刚经历重大创伤的来访者如同溺水者,需要的是救生圈而非游泳课。传统文化中的贵人相助智慧,其实揭示了心理援助的真谛:精准判断需求层次比机械遵循技术更重要。

因此,当有人以不同文化视角、以自己主观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看待这一行为时,那一定不是当事人的问题。

真正高明的心理咨询,应当是座连接不同认知体系的桥梁。优秀的咨询师懂得何时该化身情感摆渡人,用共情搭建信任基石;何时该成为文化翻译官,在保持专业边界的前提下实现认知转码。那些令人不适的打太极时刻,往往是因为咨询双方不自觉地陷入了各自文化脚本的对抗性演出。

这不是来访者的错,也不是咨询师的失职。这是两种文明在心理领域的深刻对话,需要我们超越给答案与不给答案的表面争论,去看见那些被历史长河塑造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未来的咨询实践中,或许需要更灵活的文化敏感度。当来访者带着东方文化中的战斗姿态而来,咨询师是否能暂时放下探索者的身份,成为那个一起战斗的同行者?当来访者因文化习惯而抗拒自我探索时,咨询师是否能暂时收起引导式提问,先提供那份东方文化中所珍视的明确方向感?心理咨询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那些看似对立的咨询理念,或许正等待着我们在文化对话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让每个来访者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系里,找到那份被理解的温度。(文章引用了网络题主内容,已做部分修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商讨删除)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4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