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哲
孙绍哲 11813
关 注
明明渴望被认可,却不好意思接受夸奖?
个人原创

明明渴望被认可,却不好意思接受夸奖?

2025-05-13
25 0

您是否经常在别人夸赞自己时,感到浑身紧张、脸红甚至急着否定自己。而你发现另一些人同样在面对表扬却显得淡定自若。明明我们真的很优秀,也期待被认可,为什么还会浑身不自在呢?

这种差异背后,往往与童年时期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从心理学动力学的角度看,这种反应与镜映理论和依恋模式密切相关,而错误的表扬方式或长期被否定的经历,可能让我们在成年后对赞美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

童年镜映:自我认知的起点 👶

婴儿通过父母的反馈建立自我认知。当父母用温暖的眼神回应孩子的笑容时,孩子会感受到"我是可爱的";若父母忽视或否定孩子的表现(如对孩子说"你真笨"),孩子则会内化"我不值得被爱"的信念。这种镜映过程决定了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初始判断。例如,一个孩子因跳舞被母亲夸赞"很有天赋",却在升学时被否定"不务正业",这种矛盾的镜映会导致他成年后对赞美产生怀疑——"我明明努力了,但别人可能只是出于礼貌"。

错误的表扬方式:埋下"不配得感"的种子 🌱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Carol Dweck的研究指出,若父母只夸赞孩子的天赋(如"你真聪明"),而非具体的努力,孩子会将成功归因于运气,而非自身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们便会陷入"冒充者综合征"——认为自己的成就不真实,害怕被揭穿。例如,一个被夸"聪明"的孩子,若考试失利,可能会自责"原来我并不聪明",而非反思学习方法。这种归因偏差导致他们对赞美产生焦虑:接受夸奖意味着承认"我本应更优秀",而一旦失败,便会加剧自我否定。

依恋模式:安全感的缺失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因父母始终如一的接纳,能坦然接受赞美;而焦虑型或回避型依恋者则可能因童年时的"回应不同调"而产生矛盾反应。例如,父母在孩子成功时过度吹捧(如"你是最棒的"),却在失败时严厉批评,这种条件化赞美让孩子将认可视为"不稳定"的期待。他们担心接受赞美后,若无法维持表现,便会失去他人的认可,因此选择提前否定自己,以降低心理负担。

为什么明明优秀却感到不自在? 🤔

当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严重冲突时,心理上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一个实际能力强但长期被贬低的人,面对赞美时会下意识怀疑:"他们可能只是出于礼貌,或者没发现我的不足。"这种矛盾源于童年镜映的创伤——父母的否定已内化为潜意识的"自我批判者",即使外界肯定,内心的"批评家"仍占据主导。

总之,童年经历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赞美的反应。安全的镜映和积极的依恋模式,让我们能自信接纳赞美;而错误的批评或条件化表扬,则可能让我们在赞美面前陷入自我怀疑。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在成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反应,并逐步修复内心的"镜子",让真实的自我被温柔照亮。所以亲爱的不用怀疑,你值得被肯定! 💖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