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阳
吴朝阳 1157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 关 注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让家长和老师成为青少年的“解决大师”————不纠缠问题,只专注解决方案
个人原创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让家长和老师成为青少年的“解决大师”————不纠缠问题,只专注解决方案

2025-07-17
114 2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让家长和老师成为青少年的“解决大师”

————不纠缠问题,只专注解决方案

在日常教育中,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情绪波动或行为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往往陷入“为什么”的漩涡:为什么他会这样?为什么改变这么难?为什么我的方法没用?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不深挖问题根源,而是聚焦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发现自己已有的能力和资源。这种高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如今已成为家长和教师工具箱中的“秘密武器”。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SFBT?

SFBT由Steve de Shazer与Insoo Kim Berg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是一种以未来为导向、聚焦个体优势与解决策略的短程心理干预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它有三大核心优势:

1. 快速有效:通常3-5次会谈就能看到明显改变,特别适合时间紧迫的学校环境和家庭场景。一位高三学生因偏科引发的焦虑情绪,经过三次咨询就在学科专注力、焦虑水平、自我效能感等指标上实现显著改善。

2. 赋能而非依赖: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避免孩子过度依赖家长或老师的指导。

3. 化冲突为合作:当家长抱怨孩子或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时,SFBT通过重新建构技术,将抱怨转化为正向期待,建立合作关系。

四大核心技术,家长老师一学就会

1. 奇迹询问:唤醒改变的内在动力

“假如今晚你睡觉时,奇迹发生,问题解决了,但你不知道奇迹发生,第二天你会注意到什么不同的迹象?”

这个经典问句帮助青少年跳出问题框架,具体描绘理想的未来图景。一位因厌恶老师而偏科的高三学生,通过这个练习发现自己会“主动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并意识到无需等待老师改变,自己就能行动。

家长可以这样用:当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时,问:“如果明天起床你突然对学习充满信心,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 例外询问:发现隐藏的资源

不论多严重的问题,总有问题没有发生或程度较轻的时刻,这些“例外”隐藏着解决问题的钥匙。

案例中,当一位父亲抱怨儿子“总是不听话”时,咨询师问:“有没有儿子愿意接受你说话的时候?”父亲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很听话,进而发现问题不在于儿子本身,而在于自己教育方式的变化——从耐心教导变成急躁批评。

老师可以这样用:当学生说“我学不好数学”,可以问:“有没有哪次数学课你感觉自己理解得比较好?当时发生了什么?”

3. 刻度化问句:让进步看得见

用 0-10分量表(10分代表理想状态)评估当前状态,并探讨“如何提高1分”,让抽象改变变得具体可行。

一位有强迫行为的女生,给自己“反复检查东西”的行为打5分。咨询师问:“如果想升到6分,你可以做的一小步是什么?”她决定尝试出门前只检查一次背包。

家长可以这样用:问孩子:“如果10分代表你能完美管理手机使用,0分完全不能,你现在是几分?做什么能提高0.5分?”

4. 应对问句:激活内在力量

当家长或孩子处于困境时,问“你是如何应对的?”能帮助他们看到自己不易察觉的努力和资源。

面对气冲冲来校的家长,咨询师可以问:“在很气孩子惹麻烦的情况下,是什么让你们能够继续帮着孩子?” 这个问题帮助家长连接到内心深处的爱与责任。

真实改变故事:从困境到希望

1. 偏科焦虑的华丽转身

高三女生谭某因厌恶某科老师导致成绩骤降,陷入“教师负面印象→拒绝学习→成绩下滑→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咨询师通过例外询问发现,当老师讲解精彩例题时她仍能专注听讲。抓住这个“例外”,引导她将注意力从老师转向学科内容本身。三周后,她不仅能够专心听课,睡眠和食欲也恢复正常。

2. 破碎亲子关系的修复

一位父亲因儿子行为问题失控打了孩子一巴掌,导致儿子离家出走。通过SFBT会谈,父亲发现自己对孩子预期过高、缺乏耐心,回忆起儿子曾因自己一句夸奖而主动洗碗做作业的经历。他决定从“降低预期,小步子前进”开始改变,父子关系逐渐解冻。

3. 厌学少年的转变

15岁的小杰出现厌学情绪、迟到旷课。咨询师没有深究原因,而是与他共同制定短期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改善同学关系、减轻学业压力。通过引入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和放松训练,小杰重拾学习热情,成绩稳步回升。

给家长和老师的实践锦囊

1. 转换语言模式:用“是的……而且”取代“是的……但是”。前者接纳观点拓展思考,后者隐含否定。

2. 从抱怨中听期待:当孩子抱怨“作业太多”,他可能在说“我想要自主时间”。识别背后的正向期待,就能转向解决之道。

3. 小步原则:改变从“提高1分”的行动开始,如“今天比昨天早5分钟放下手机”。

4. 善用赞美:具体描述孩子的努力和优势,如“你主动整理错题本的做法很有策略”,而非空洞的“你真棒”。

5. 做改变的见证者:每天观察并记录孩子的小进步,在适当时机反馈给他:“我注意到你今天专注做作业的时间比昨天长了”。

SFBT创始人Insoo Kim Berg强调:“要在家长的参照架构中工作,咨询师必须先处于未知(not knowing)的不预设姿态。” 这提醒我们:放下“教育者”的预设,怀着好奇与尊重,孩子自会展现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力量。

当我们将目光从问题转向解决方案,从缺陷转向资源,从过去转向未来,我们和孩子都将成为自己生命的“解决大师”。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