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婚姻关系由儿时亲子关系(依恋关系)品质来决定(2)

2015-05-23
1307 0

本来很久前,一直想写依恋关系与成人婚恋关系相关的文章的,最近也在开展依恋关系理论的讲座和课程,但由于时间的关系,一直没有去下笔了,最近,让我看到别人转的这文章,发现了这他山之石。请大家一起来认真分享一下。

本文是经典的从客体关系理论看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成人与配偶的关系,分析了孩子的人格是如何被塑造的,之后又是如何在关系中表达的。通俗,易懂,好文章,转载与大家一起分享!特别是遇到婚恋问题的来访者可以细看一下,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二来可以有着一定的这方面的了解后,也更能去选择真正的合适自己的咨询来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在挽回恋情,或者说是婚恋关系的处理上,特别是人格中依赖特质比较明显的来访者更要看一下这个文章,尽量不去要心理咨询师手把手教你去怎么做,来让自己的恋情美好起来或者挽回成功,如果遇上“神棍”型的网络“心理咨询师”不但伤了财,还劳了命,你也不会为了几百或几千元钱,在网络上投诉无门,切记。(本人名字和身份被这样的所谓的“婚恋咨询师,婚恋专家”在前几年假冒过,所以在此也让我像普通人那样发泄一下我的小小愤怒,如果看客有不舒服的感受,我很抱歉哈!)

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生存本身已经不再是令他时刻担心的问题之后,特别是当他们开始能够自己走路之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都在等待他们去探索。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一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第二阶段──探索阶段,或称分离阶段。

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有一些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关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成人:回避型人格

距离儿童长大以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都是疏远的。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来回避家庭生活:长时间忙于工作,喜爱经常出差的工作,喜欢参加各种室外活动,即便在家里,也总是埋头看书、看报、电视。周末宁愿忙于各种家务也不愿多坐下来陪陪自己的配偶。独立型人格需要自己的空间,配偶的亲密表示往往使他们浑身不自在。“你总是在控制我”,“你太粘人了”,“我需要一点自己的天地”,是他们经常发出的抱怨。

儿童:对失去的恐惧

矛盾儿童的父母通常是那些缺乏耐心的人,他们总是想从教育孩子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或者总是忙于其他事情,所以总是鼓励,甚至是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使他们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之中,成为孩子走向成熟的“后顾之忧”。

成人:追求型人格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去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格一样,追求型人格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同的是,如果说孤立型人格是害怕被:“拉回家”,那么追求型人格则是害怕“害怕找不到家”。对追求型人格来说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的灯是黑的,早上看到配偶不在身边都是很难以忍受的。他为了能够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总是力图取悦对方,伺候对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生怕与对方产生矛盾或不高兴,因为他们怕对方离开自己,所以总是设法安排各种共同的事情:出外郊游、看电影、逛街、上餐厅、运动等等。他们总是压抑自己的需要,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