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心理
天齐❤️心理 21356493
公司总、主持人、咨询 关 注
遇到内耗型人格得人、我们该怎么办?
个人原创

遇到内耗型人格得人、我们该怎么办?

2025-08-20
860 2
🧠 一、什么是内耗型人格?
心理学中的内耗型人格,指的是将大量精力用于内在纠结、反复分析却缺乏实际行动的人格特质。

他们常表现出五大特征:
自我怀疑:即使取得成就也难以自我认可,需要反复确认行为正确性
过度反思:对已发生事件无休止复盘,消耗大量认知资源
决策困难:日常小事也难以决断,伴随强烈得失焦虑

完美主义:微小失误引发强烈挫败感,导致反复修改
和工作低效
情绪敏感:容易将中性信息解读为负面评价,情绪波动大

所有这些表现背后,都藏着一个核心:怕。正如塞涅卡所说: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非真实。
👶 二、为什么有些人天生更容易陷入内耗?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内耗型人格的形成,往往与童年期情感忽视或过度批判的成长环境有关。
比如小林,她是家中长女,父母对她要求极高:
必须考第一
别跟坏孩子玩
女孩要稳重,别咋咋呼呼。
小时候她考了98分,兴冲冲拿给妈妈看,得到的回应是:
那2分怎么错的?有没有认真检查?
这些看似为你好的评价,像一把隐形的刀刻在她心里刻下:我的价值=别人的认可
做任何事都不能出错。
成年后,即使没有父母的监督,这把尺子依然悬在头顶——发消息怕不被喜欢,做决定怕被否定,甚至连呼吸声太大都能成为自我攻击的理由。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所有的内耗,都是未被疗愈的童年,在借题发挥。
那些反复纠结的瞬间,不过是我们心里那个受伤的小孩,在说:我害怕再次被否定。
❓ 三、3个问题帮你停止内耗
1.这件事发生的概率真的有那么高吗?
研究显示,我们担忧的事情中,有 85% 从未发生。
2.即使发生了,我真的无法承受吗?
试着写下最坏结果和应对方案.会发现大部分恐惧都是纸老虎。
3.现在的过度思考,能改变什么?
把 “想” 的能量转化为 “做” 的行动,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当我能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我就改变了。这句话道出了对抗内耗的本质——停止与想象中完美的自己较劲。
🌟 四、允许自己不够好,才是与自己和解的开始电影《心灵奇旅》里有句台词:“人生是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重要的是体验本身。”
内耗型人格最需要学会的,就是接受人生本就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必让所有人都满意,不必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不必在出发前就看清所有的路。
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 “怕”,终会在你真正迈出脚步的那一刻,变得无足轻重。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