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子女求学带来的孤寂:
孩子翅膀硬了飞走了,家里一下子空荡荡,心里堵得慌,这感觉太正常了。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天下父母都得经历的一关。咱得学会“软着陆”,别硬扛。
孩子翅膀硬了飞走了,家里一下子空荡荡,心里堵得慌,这感觉太正常了。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天下父母都得经历的一关。咱得学会“软着陆”,别硬扛。
第一,别跟“空巢”较劲,先把家“折腾”一下。 他那间屋子,别原封不动当“纪念馆”,看着就难受。可以先从小的改变开始,比如换个窗帘,把他小时候的书打包收好(别扔,以后他想看),把房间改成你的书房、瑜伽室或者衣帽间。用新的生活痕迹,慢慢覆盖掉那种“等待”的感觉。家的功能变了,从“抚养孩子”变成“服务自己”,心态也会跟着变。
第二,给自己找个“拴头”。 就是找个能让你专注、能消耗时间、还能有点成就感的事儿。这事儿必须是你自己感兴趣的,不是为了孩子。
· 动手的: 🍳 学做饭、🌷 种花、🍪 烘焙、🧵 做手工。看着面团发起来,花开了,特别治愈。
· 动脑的: 📱 刷刷短视频学个手机摄影、🖼️ P图,甚至🎮 打打游戏都行。目的不是学得多好,是让脑子转起来,别老胡思乱想。
· 动身体的: 💃 晚上去跳广场舞、🚶 暴走、🧘 练太极拳。身体累了,睡眠就好,没那么多精力伤感。
第三,重新连接你“老伴”和老朋友。 孩子在家时,你们夫妻俩可能都围着孩子转,现在得重新“谈恋爱”。约着一起去菜市场、散个步、看个电影,找找二人世界的感觉。同时,主动去约那些同样孩子不在身边的老姐妹、老哥们,一起喝喝茶、吐槽吐槽,你会发现大家都一样,互相取取经,心里会宽慰很多。
第四,用好现代科技,但定好“规矩”。 别一天打八百个电话、24小时要求“在线直播”。约定好每周固定一个时间视频聊聊,比如周日晚上。平时就在家庭群里分享分享你的生活(比如“看我今天做的包子不错吧”),也让他分享他的(一张食堂的饭、校园的猫)。这种“分享日常”比“审讯式”的追问“吃了吗?冷吗?”更让人舒服,你也能真正参与到他的新生活中,而不是一个遥远的旁观者。
核心就一句:把你过去几十年投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慢慢撤回来,投资到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生活上。
你不是不再爱他,而是换一种方式爱他,同时也开始好好爱自己。你过得精彩、开心,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因为他不用远在千里之外还为你揪着心。
你不是不再爱他,而是换一种方式爱他,同时也开始好好爱自己。你过得精彩、开心,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因为他不用远在千里之外还为你揪着心。
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心若无处可栖,我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