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戌心理话
阿戌心理话 21345335
关 注
总是无法忍受孩子的情绪,是哪里出了问题?
原创首发

总是无法忍受孩子的情绪,是哪里出了问题?

2025-09-15
645 1
😠

经常有妈妈来跟我抱怨说“孩子承诺周末完成作业,转头就去打游戏,自己被气得浑身发抖;孩子脾气像随时会爆发的火山,一点小事就摔门还会搞冷暴力,几天不说话。她主动搭话,要么被无视,要么被甩脸色。”


🤔

面对孩子的情绪我们总是忍不住的想发脾气,事后又懊悔不已。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耐受孩子的各种情绪?


🧠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容器理论”,是指“母亲”(指代抚养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处理和转化他们无法承受的情绪。我们把这个功能称为母亲的容器功能。当孩子有一些不能承受的情绪时,母亲作为“外挂”的设备来帮助孩子消化这些情绪后再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还给孩子。如果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孩子就会内化母亲的这项功能,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不需要母亲的帮助。


😔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自身的“容器”是破碎的,她们很难承受和消化孩子焦虑、恐惧的情绪。所以当孩子的情绪传递过来时,他们选择用逃避、忽视或愤怒的方式来解决。


💔

“容器”的破碎可能来自创伤的传递。就像有位妈妈说的:“我都没有被我的父母好好爱过、照顾过,我也不知道要如何去爱我的孩子。”


🔥

容器的破碎也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太多、太强烈,超出了“容器”的承载量,父母自身已经难以消化,自然也就没有更多空间去容纳孩子的情绪。比如有的妈妈说:“我一看到孩子拖延磨蹭心里的怒火就直往上冒,如果我的孩子不上学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我自己内心的挫败。”


🌱

父母要发挥“容器”的功能并不容易。需要先看见和接住自己的情绪,才能涵容孩子传递过来的。


💪

父母可以慢慢学着成为自己的容器,比如发火前,先深呼吸,告诉自己这是我的情绪,也可以从朋友、伴侣或者咨询关系里去体验自己的情绪被接住的感受。


🤝

情绪的重量太重,你不必一个人扛。


👂

我是阿戌,一名倾听师,陪你用心理学看清生活。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