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好
经常在咨询中看到,一个非常优秀的来访者一边诉说着自己非常努力取得的成就,一边又在说自己非常不自信,不敢出错,别人轻而易举做好的事情,ta要花数倍的时间追求完美,理智上知道可以不这么做,但自己克制不了自己,很内耗,很累
其实,我想告诉这类来访,其实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不好,你比你以为的优秀很多。
你眼中的自己,并非一个客观的、纯粹的“你”。这个“你”取决于三个方面:
一、🧠 基于“内在客体”的自我感知
我们的自我并非一个独立、静止的实体,而是在最早期的母婴关系和其他重要关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自我”里内化了成长过程中重要对“你”的看法、回应、期待甚至误解。
这个内化过程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孩子总是被母亲温柔地注视和及时回应,他会内化一个“我是可爱的、被需要的”的自我感(内在自体)和一个“妈妈是好的、可靠的”的他人感(内在客体)。反之,如果他总是被忽视或批评,他就会内化一个“我是不好的、令人讨厌的”的自我感和一个“他人是冷漠的、危险的”的他人感。
结果:因此,“你眼中的你”很大程度上是你内化了的他人眼中的你。它是由你过去关系中的反馈所构建的一套自我叙事和感觉。这可能无限接近“真实的你”,也可能相去甚远,这取决于你早期关系的健康程度。
二、🛡️ 被防御机制扭曲的自我
如果说真实的自我是一个更完整,更具潜能、更贴近本真体验的自我,但为什么我们常常感知到的是一个拧巴的、内耗的自我?这是因为防御机制的作用。
比如,分裂的防御i机制。为了应对复杂和矛盾的情感(如对同一抚养者既爱又恨),婴儿的心理会采用“分裂”的机制,将世界分为“全好”和“全坏”的。这种模式可能会延续到成年。因此,你眼中的自己可能要么是“完美的”(全好),要么是“一无是处的”(全坏),而无法看到一个整合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你”。
再比如,投射性认同。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例如,一个人可能无法承受自己内心的愤怒(这让他感觉“不真实”或“坏”),于是他会在关系中无意识地激怒对方,让对方变得愤怒,然后他再认为“你看,他就是个愤怒的人,而我是他的受害者”。这样,他把自己无法接受的“坏”的部分投射出去,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验证”了这一点。在他眼中,自己就是一个永远的“受害者”,但这并非他全部的真实,只是他通过关系动态维持的一种扭曲的自我认知。
所以,你眼中的你可能是一个为了适应早期环境、保护免受痛苦而构建出来的”防御性自我“,它掩盖了或扭曲了部分真实的情感和需求。
三、❤️ 真实的你在哪里?
”真实的你“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需要在一种足够好的、真诚的、反思性的关系中才能被看见、被确认、被滋养和逐渐展现。
咨访关系,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就提供了一个这样关系的机会。咨询师像一个更清晰、更少扭曲的“新客体”,通过分析移情和反移情,帮助来访者看到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是如何在当下重复的。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压抑、被扭曲的 parts of self(部分自我)得以浮现和整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足够幸运地进入一段安全、信任的关系(友情、爱情、 mentorship),你可能会发现对方看到的你,与你平时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同。他们可能看到了你的坚强、你的幽默、你的创造力,而这些是你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这并不是说他们在虚构一个你,而是他们作为一面更干净的镜子,照出了被你自己的“内在批判者”或“忽视性客体”所遮挡的部分。
总之,认识自我的旅程,就是一个不断辨别“内化了的他人之声”与“自身真实体验”之间的差异,并通过真实的关系来修正内在客体关系,从而让那个更整合、更真实的自我得以浮现和成长的过程。如果你愿意透过层层迷雾看到自我的真相,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寻找好的关系来一段不一样的心灵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