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来访者自我动摇时,「定心丸」有哪些给法,为什么?
当来访者自我动摇时,「定心丸」有哪些给法,为什么?
从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心理学流派说起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累积超过4700小时咨询时数的整合取向咨询师,我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当来访者陷入自我怀疑、内心动摇的时刻,我们该如何给予他们真正的支持?是直接给出一个坚定的答案?还是一起慢慢探索?又或是长久陪伴、静待花开?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对于隶属于某一理论框架/流派/文化体系的心理咨询师其实还挺容易自主的,只要认同这个框架,按照要求去做就好了,而对于我这种,从西方心理学培训体系里萌芽,在文化差异间奔袭,最终想整合一些,多元一些的整合取向咨询师可能都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淬炼自己的风格。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立场、哲学观念与治疗理念交织的深刻议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种常见的“给法”,以及它们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人性假设。
🧠 一、直接点拨:来自“贵人”的智慧
文化背景:东方传统中的权威与启示这种方式非常“中国”。我们从小就听过“高人指点”“贵人点拨“长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的叙事。
它背后是一整套文化体系:
· 儒家的尊卑秩序与师道尊严
· 道家的“明心见性”“顿悟”传统· 家族系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智慧常被认为蕴藏在长辈、师傅或经验之中
在这样的语境中,咨询师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一个“智者”或“引导者”的角色,给予明确的方向性建议。
为何西方较少这样“给”?
西方更强调个人主义与自我决断,心理学传统也更警惕权威依赖。宗教中虽然也有“神父指导”,但现代心理治疗更倾向于把人看作“自己问题的专家”以及“线性因果论”。
🤝 二、共同建构:两个人一起创造的定心丸
贴近:主体间性与拉康式的“同行”这是我最偏爱也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它不来自某一方的“给予”,而是两人共同建构的理解与确认。
拉康所说的“无意识是大他者的话语”,其实也暗示了:意义是在关系中浮现的。
主体间的关系本身更是来源于量子纠缠的启示:任何阶段,任何关系都存在无限的可能与超越。
这种方式:
· 不否定主体的能动性,也不抛弃引导的责任· 强调此时此地的互动与真实相遇
· 融合了人本主义的共情、存在主义的选择与后现代的建构意识它适合那些既渴望被理解,又不愿失去自主性的现代人——尤其是青年群体与LGBTQ+人群。
⏳ 三、长期陪伴:打破、重来与缓慢生长
心理动力学:看见真实的自己,需要时间这是经典动力学派的做法——不急于“给答案”,而是陪伴来访者经历情绪与记忆的重整。通过诠释、自由联想、梦的分析等方式,逐步解开防御、触碰真实。
科胡特说:“共情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比昂说:“没有记忆与欲望,只是存在。”
这种方式拒绝快餐式的安慰和“简单粗暴”的点拨,相信:真正的定心丸,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长出来的。
那么,哪种方式更好?
谁来决定?
没有绝对答案。
我个人的工作理念是:
不以流派为框,而以人为镜。
不定标准答案,但求匹配真实。
有些来访者需要一句坚定的话——比如某些孕产期女性在焦虑中需要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些人需要被深沉地理解——比如青少年在身份认同中的迷茫;也有些人,需要在长程关系中慢慢修复早期创伤——比如某些人格层次的困难。谁说了算?
不是理论,不是文化,也不是咨询师——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工作的那个“之间”(the between)。
定心丸,本质是一种相遇
我始终相信,最好的“定心丸”,不是一句话、一个技术,而是一段真实、可信、包容的关系。它可能源于一句适时的话,可能来自一段共同的理解,也可能来自长期的陪伴与见证。
而作为咨询师,我所做的——是保持理性的共情,沉稳的探索,以及,永远对“人”的深度好奇与敬畏。
? 文/ 理性的共情者(整合取向心理咨询师 | 深耕临床10年 | 陪你看见真实,也看见可能,看见不执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