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华
韩玉华 11926
二级心理咨询师 关 注
父亲是孩子走向世界的第1个台阶
个人原创

父亲是孩子走向世界的第1个台阶

2025-10-04
35 0
👨‍👧‍👦 父亲,才是孩子走向世界的第一个台阶
💬 在我接待的来访者里,有个很典型的共性:不少人走进社会后,总在“与人相处”上犯难——跟上级汇报时紧张到语无伦次,朋友提不合理要求时不懂拒绝,连在亲密关系里都总抱着“怕对方离开”的焦虑
🧒 每次深聊到成长经历,他们几乎都会提到一个相似的细节:童年里的父亲,要么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缺席者”,要么是在家也沉默寡言的“隐形人”,很少陪他们疯玩一场,更别说坐下来聊聊“今天开心吗”“遇到难题了吗”。
🧠 很多家庭觉得“妈妈把孩子的生活照料好,教育就没大问题”,但从心理学视角看,父亲的角色,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如果说妈妈的陪伴像温暖的襁褓,给孩子最初的安全感,那父亲更像孩子脚下的第一个台阶——踩着这级台阶,孩子才能稳稳地迈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 我见过不少爸爸陪孩子的场景:把孩子举过头顶转圈圈,陪孩子在草地上追着风筝跑,甚至趴在地上跟孩子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这些看似“没正形”的互动,其实是在帮孩子探索“边界”和“勇气”——就像未来走进社会,要面对的那些需要主动争取、需要承担风险的时刻,孩子早在跟爸爸的玩闹里,悄悄练过了“不怕摔”的底气。
🗣️ 还有爸爸的语言方式,藏着孩子理解世界的“密码”。妈妈跟孩子说话时,更偏向温柔的安抚,比如“宝宝别怕,妈妈在”;但爸爸更常说“我们试试这个办法,看看能不能解决问题”“输了没关系,下次咱们再调整”。这种带着逻辑和引导性的对话,能帮孩子跳出“只靠情绪判断”的习惯,学会理性思考——而这,正是孩子未来应对学业压力、职场挑战的重要能力。
🌟 更关键的是,父亲能帮孩子完成“心理断乳”。孩子小的时候,会本能地依赖妈妈;但要走向世界,必须从“只依恋妈妈”的状态里慢慢走出来。而爸爸的角色,就是那个温和的“推手”:教孩子“想要玩具不能靠哭闹,要好好说”,带孩子体验“搭积木倒了可以再搭”,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需求都能立刻被满足”。这些看似琐碎的瞬间,其实是在帮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怎么跟世界相处,而不是一直躲在保护壳里。
👦👧 尤其是对男孩来说,父亲是他们最早接触的“男性模板”:怎么表达情绪、怎么承担责任、怎么跟人合作,孩子都会悄悄模仿爸爸;而女孩则会通过跟爸爸的互动,建立对异性的信任,未来在亲密关系里更有安全感,不会总抱着“怕被抛弃”的焦虑
💡 所以别再说“我只要赚钱养家就够了”,也别觉得“带孩子是妈妈的事”。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只会给钱的爸爸”,而是一个会陪他疯玩、跟他聊心事、教他认规则的父亲。
🏠 你今天陪孩子搭一次积木,教他说一句“我想试试”,带他接受一次“这次没做好”,都是在帮他把“走向世界的台阶”搭得更稳。等孩子长大后面对世界的风雨时,他踩在脚下的勇气和底气,其实早就藏在你当年陪他走过的每一个日常里。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