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情感驿站
清雅·情感驿站 21361376
倾听你内心最真实的声 关 注
从婴儿与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依恋模式,看成人后对其亲密关系的影响
原创首发

从婴儿与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依恋模式,看成人后对其亲密关系的影响

2025-10-22
74 0













































































以前大家在搞对象时,总是想去查人家星座,然后对症下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而愿意相信科学,去学习心理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了。同时也证明了我们很多人还是很想知道,自己和喜欢的人在恋爱中的人格和依恋模式到底是什么。📝
一、什么是依恋模式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也看过在恋爱当中一些人的表现:有些人就是喜欢谁就会主动去追;而有些人就是憋死都不说。有些人谈了几年的恋爱,然后顺利的步入婚姻;还有些人只能维持两个月好日子,然后就开始天天吵架,恨不得杀了对方。多数人都是渴望爱情的,希望在一段感情里得到属于自己的浪漫以及亲密。但是,每一个人对伴侣亲密的“接受度”是大相径庭的。有些人就是很有安全感,而有些人却是天天觉得自己老公或自己男朋友出轨了……这些都可以在依恋类型当中找到答案。那什么是依恋模式呢?依恋模式(Attachment Style)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关键。依恋模式决定了从早期的亲子情感关系到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等一系列的人际情感关联。心理学最早关于依恋模式的研究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Harry Harlow对恒河猴的母子分离实验。在实验中,Harry Harlow发现将恒河猴幼子和母亲分隔并单独饲养时,恒河猴幼子会长期出于焦虑抑郁状态,Harry Harlow将这种状态描述为“极类似于人类抑郁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此外,幼年时期的母子分离经历还会导致恒河猴在成年之后有着严重的社交功能障碍。Harry Harlow因此将健康的幼年亲子关系描述为健康社交功能的关键因素。请理解,处于道德伦理的考虑,心理学家没有办法在人类身上进行类似的母子分隔实验。英国的心理学家John Bowlby和他的学生在60年代为了证实亲子间存在不同的依恋模式,进行了著名的“陌生环境”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处于陌生的试验环境的幼儿在母亲陪伴、母亲即将离开时候和母亲返回之后的行为,将幼儿的依恋模式分成两个维度共三类: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和回避型,它又分婴儿依恋模式和成年依恋模式。🔍
二、婴儿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我们用一个婴儿来打个比方,如果婴儿的爸爸妈妈一直是陪着他的,不管婴儿是饿了还是尿了,都会及时管他,婴儿就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他就知道他是一定能活下来,他就会很自信,很爱笑,这个就是安全型的。这样的婴儿以后如果遇到了问题,他首先会非常勇敢的自己想办法去面对,如果面对不了,也会很自然的去向他爸爸妈妈撒娇,去寻求爸妈的帮助。😊
2、焦虑矛盾型假如婴儿的运气不太好,他爸爸妈妈有时候理他,有时候不理他,他也不知道这次饿了到底能不能及时被妈妈抱起来喂。时间长了之后,他看到了妈妈就会特别激动,就会死抓着妈妈不放,因为妈妈一旦走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抓住不能让妈妈走掉,这就是焦虑矛盾型的。这样的婴儿以后遇到了问题就完全不敢自己面对,他就只会抓着爸爸妈妈大哭。😟
3、回避型婴儿运气再差一点儿的,就是完全没人理他,总是看不见人影,好久才能有吃的,尿了好久才能换尿布,就算是哭了也没有人管,婴儿就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哭。肯定要哭好久才能被爸爸妈妈抱起来,那时间长了之后婴儿就会觉得好像别人都不太能相信,就只能靠自己,还是靠自己比较好。但是他这么小,他靠自己也不能干啥,什么也干不了时他心里就会很绝望,这个就是回避型了。这样的婴儿以后遇到了问题,就是心里怕的要死,也绝对不会向父母撒娇让他们来帮自己,是不是觉得有点心酸。这样子的婴儿长大了恋爱的时候,也都会把这样子的依恋类型完完全全的复制到恋爱的关系当中。😔
三、成人的依恋模式一个叫做巴塞洛缪的心理学家定义了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其实就是从刚刚所说的儿童的三种依恋类型发展出来的。儿童的安全性对应到成年还是的安全性,儿童的焦虑矛盾型被改名叫做痴迷型,儿童的回避型,按照回避的原因,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恐惧型,一类就是疏离型。
1、安全型安全性肯定就是最让人舒服的那种伴侣,他们会和喜欢的人分享生活,他们能够独立的生活,非常喜欢去依靠,或者说被自己喜欢的人依靠,他们会常常夸奖自己喜欢的人,他们想的也是怎么样,更好的去满足两个人的需求,非常有安全感,非常温柔。😊
2、痴迷型痴迷型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总是特别的饥渴,他会把对象当成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人,如果看了情感老师的文章那就更坏事儿了,他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试图去让喜欢的人高兴,恨不得表演歌舞杂技来获取爱。就是这样也不会让人高兴的,对安全感过分的追求是会特别让人窒息的,没有人可以接受这么紧箍着的爱的,所以最后很容易发生的情况就是,明明已经真心地付出了所有,但还是把对方推走了。😍
3、恐惧型这个也是非常的让人窒息的,他谈恋爱感觉不是想来谈恋爱的,感觉像是来搞搏击的,他就是要赢,刚开始就给你设置重重关卡,虽然我心里很高兴,但是我就是要折磨你。其实他也不是故意那样的,他就是心里害怕,他太害怕了,所以他全方位各个维度都要赢,他要有百分之一百的胜算才能投入爱情,但是爱情里哪有什么输赢呢?你赢就是我赢,我输就是你输。😨
4、疏离型其实它没有什么可说的,他们就是冷漠非常非常的冷漠,从始至终都很冷漠,他们就喜欢一个人呆着,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爱情。有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痴迷型往往都很喜欢去找疏离型和恐惧型的人去谈恋爱,明明会让他们更加的痛苦,但是对于痴迷型来说,就是他们所熟悉的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待自己的这种忽冷忽热的模式。所以长大以后他们就算知道会受伤,还是要去找这样忽冷忽热的人谈恋爱,再去纠缠、撕扯。他们复制的就是自己婴儿时期的受到待遇的一个模式。而真正温柔的稳定的人,激不起痴迷型对他们的兴趣,这个可能就是恋爱让人肝肠寸断的原因吧。😐
四、如果是影响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怎么办?前几年心理学家都是说,因为依恋模式这个东西,它在婴儿时期就定型了,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依恋模式具有很强的代际传递的倾向,就是说婴儿身上所出现的特定的依恋模型,的确会一直延续下来。并以相应的知觉的模式、情感体验的模式、以及行为的模式,主动的保留下来,最终也会涉及和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养育自己孩子的行为。确定是影响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了,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去改变!改变有两个方法,一是找专业人员的帮助,二是去读书和学习。找专业人员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学习,可以看下面是我觉得有帮助的两本书:
1、《母婴关系创伤疗愈》要你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去觉知自己所遭受的关系创伤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改变自身的行为地图,避免自身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让婴儿和养育者之间,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是促进孩子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发展的基础,可以从本质上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孩子发展出稳定的自我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好的适应和调节自身,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要做到这些,父母们首先要发展出自身的这种能力,即对孩子表达:我想让你知道我知道。埃里克森也说过:孩子在母亲欣赏自己的喜悦眼神中,看到了自己。📚
2、《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则说,人类是被进化的、需要设定好了的、要去依恋的,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更智慧的人来寻求安全感。也就是:“心的成长,源于另一颗心的滋养”。依恋和进食繁殖一样,是被生物学上的生存所驱使,而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它对我们的行为举止塑造不仅仅是婴儿,而是贯穿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加以利用,在新的依恋关系中,让自己旧的困难得到转化,在这个历程中我们会更加的觉察自己、帮助自己、去勇于直面并且探索自己的内心。📖

人生不易,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经历不同的创伤,那就勇敢地面对一切吧。一路在创伤中前行,用知识和智慧唤醒身体的复原力,那也将是治愈之路、重生之路。痛苦最后一定会蝉蜕成翅膀,助你们轻盈自在地飞翔!💪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