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 21322102
✨心理咨询师,专职高 关 注
成熟的爱人:从“改变对方”的执念,走向“自我解脱”的自由
原创首发

成熟的爱人:从“改变对方”的执念,走向“自我解脱”的自由

2025-10-29
1662 2

🧠 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曾说:“你越是执着于改变他人,就越是在将自己囚禁于无法掌控的牢笼之中。” 这句话道破了亲密关系中最隐秘的困境——我们总以为爱一个人,就要把对方打磨成自己期待的模样,却忘了,真正的成熟,从来不是向外索求改变,而是向内寻求解脱。

❤️ 在亲密关系的初期,我们很容易陷入“投射效应”的陷阱。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指的是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对方“应该”与自己想法一致。于是,我们会期待伴侣戒掉熬夜的习惯,变得更体贴,甚至学会按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我们抱着“为你好”的初衷,用抱怨、说服、甚至冷战的方式施压,坚信只要对方改变,关系就能完美。可结果往往是,对方在压力下反抗或疏离,我们则在一次次失望中陷入焦虑与痛苦。

📚 这就像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描述的:“人们试图改变伴侣的行为,本质上是在逃避面对一个真相——我们无法控制任何人,只能控制自己对他人行为的反应。” 当我们执着于改变伴侣时,本质上是在拒绝接纳“对方是独立个体”的事实。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价值观,都源于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的长期塑造,早已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强行改变,无异于要求对方否定自我。而真正的爱,从来不是“改造”,而是“看见”——看见对方的本真,也看见自己执念背后的恐惧。

💡 那么,“自我解脱”究竟是什么?它不是妥协,不是放弃对关系的期待,而是从“改变他人”的执念中抽离,将注意力放回自身,掌控那些真正能掌控的东西。

🔄 首先,是接纳“不可控”的现实。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伴侣的行为是他的课题,而我们如何看待、应对这些行为,是自己的课题。当伴侣晚归时,与其愤怒地指责“你为什么总不顾及我的感受”,不如试着问自己:“他晚归让我感到不安,这份不安源于什么?我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安心?” 前者是将自己的情绪责任推给对方,后者则是主动承担自己的情绪课题——你可以选择打电话表达关心,也可以选择读一本喜欢的书转移注意力,而不是将自己的情绪绑架在对方的行为上。这种接纳,不是放任,而是放下“必须改变对方才能幸福”的执念,让关系从“对抗”回归“平等”。

🌱 其次,是专注“自我成长”的课题。当我们不再把精力浪费在改变伴侣上,就有了更多时间去修炼自己。你期待伴侣更懂你,不如先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你不满伴侣过于消极,不如先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人,用自身的能量影响对方,而非要求对方迎合。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说:“成熟的爱,是‘我因为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而不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当你不再依赖伴侣的改变来获得安全感,而是通过自我成长拥有了稳定的内核,关系反而会变得更松弛——你不再因对方的一点“不合预期”而崩溃,对方也会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更愿意主动靠近你的期待。

⚖️ 最后,是建立“内在评价体系”。很多人执着于改变伴侣,是因为将自我价值与伴侣的行为绑定——“他不陪我,就是不爱我”“他不改掉坏毛病,就是不在乎我”。这种外在的评价体系,会让我们的情绪像浮萍一样,随对方的行为起伏。而自我解脱,就是建立内在的评价标准:你的价值,不取决于伴侣是否符合你的期待,而取决于你是否接纳自己、是否在关系中保持了自我。就像荣格所说:“自我解脱不是逃离关系,而是在关系中保持独立的灵魂,既不失去自己,也不吞噬他人。”

💞 很喜欢作家周国平的一句话:“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东西。” 真正成熟的爱人,早已戒掉了“改变对方”的瘾。他们明白,亲密关系的终极意义,不是将两个灵魂打磨成一模一样的拼图,而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因为彼此的存在,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 从期待对方改变,到学会自我解脱,这不仅是亲密关系的修行,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你放下执念,不再试图控制不可控的一切,反而会发现,自由与幸福,从来不在别人身上,而在你自己手中。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