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性 及 第三性别 描述一类自愿或被社会共识上认为不属于雄性/男人或雌性/女人的人。以两性社会的认知为基础,在提及一些承认第三种甚至更多性别的社会时,本用词亦用于指出那些属于第一及第二性别以外的社会群体。“第三”一词通常意指为“其他”;有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亦曾用到第四[1] 、第五[2]、甚至“多”[3]性别的说法。第三、第四及多性别的说法在西方的概念分类方式下可能比较难以理解。[4]
第三性指可以是在生物学上,指出该人可能同时拥有男女两种性征或性器官,或两者均无,不一定专指曾进行变性手术或易服人士。[5]。
各国情况 🌍
受不同的文化影响,各地区对第三性的看法不同,甚至大相径庭。
印度 🇮🇳
主条目:海吉拉
在古代的印度,第三性是神圣的,并作为灵媒被供奉在寺庙中。一般人新婚时会聘请第三性对其祝福。
现代的海吉拉却是印度最受轻视、最孤立的群体,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生活在阴暗的世界里,遵循着自己的习惯和规矩,与普通人保持着距离。小孩在出生时若被确认为第三性,会被第三性族群带走一起生活,且与家人断绝关系。
澳洲 🇦🇺
澳洲于2011年9月15日宣布,护照性别栏已可使用"X"性,代表性别未定。[6][7]
英国 🇬🇧
出于自由民主党的压力,英国外交部正慎重考虑接受“无性别”护照。为拥护“绝对平等”,所有人的护照性别一栏可能改为“X”,即不分性别。[7]
参考 📚
1. ^ Roscoe, Will (2000). Changing Ones: Third and Fourth Genders in Native North America. Palgrave Macmillan (June 17, 2000) I**N 0-312-22479-6
See also: Trumbach, Randolph (1994). London’s Sapphists: From Three Sexes to Four Gender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ulture. In Third Sex, Third Gender: Beyond Sexual Dimorphism in Culture and History, edited by Gilbert Herdt, 111-36. New York: Zone (MIT). I**N 978-0-94229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