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慧
胡小慧 12018
医院的心理咨询师。咨 关 注
被\"看见\"的疗愈,解锁\"习得性无助\"
个人原创

被\"看见\"的疗愈,解锁\"习得性无助\"

2025-10-30
70 0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实验说,狗被反复电击却逃不掉,后来即便能逃跑,也不逃了,只会等着被电击。来解释人们长期无法摆脱痛苦,会放弃挣扎和尝试,觉得“做什么都没用”。


defaultNoSetting
id=js_content xss=removed>

💭

习得性无助之所以顽固,是因为它的核心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相信”。“不相信”会有不同发生。而“相信”的重建,往往需要另一个人的存在来见证和确认。


😔



🧠

对于长期经历不可控的负面事件,大脑会形成“无论做什么都没用”的自动化反应。


💭



😊

人们会出现:“努力也没用”。“不如躺平”。“我天生就不可能成功”。“婚姻、职场、亲子关系,怎么挣扎都一样” 。


🌱



🧠

这时,大脑前额叶(理性决策)与 杏仁核(焦虑恐惧反应) 的神经连接失衡,习惯性消极预期与默认模式过度活跃,会陷入失败的反复反刍,强化了无助感。形成消极预期的循环。


💭



😔

为什么“看书”难以破解习得性无助?


🧠



💭

因为信息不等于内化。知道不等于体验。比如:一位女性读了很多亲密关系书籍,却仍然在矛盾中失控。因为她的情绪反应模式是:被忽视就暴怒,早已刻入脑神经回路,她需要不断被“现场调试”。


😊



🌱

当你觉得“我太脆弱了”,书本可能教你“要坚强”,而咨询师会问:“这种脆弱第一次出现时,发生了什么?”


🧠



💭

当你陷入拖延症的苦恼中,书本可能教你时间管理技巧,而咨询师会识别出“你拖延症背后的完美主义恐惧”。


😔



🧠

人类的自我觉察是有盲区的。


💭



😊

大脑擅长自我欺骗,会用“我只是要求高”代替“我害怕失败”。“我无所不能”代替“我害怕被轻视”。“我根本不想要”代替“我害怕被抛弃”。而心理咨询师则是“认知校对员”,能识别并指出那些被合理化的“自我设限”。


🌱



🧠

他者视角怎么打破习得性无助?


💭



😔

情绪确认:当咨询师说你当时很愤怒吧时,来访者原本压抑僵化的情绪脑区会突然亮灯,这就是“被看见”的生理反应。你常觉得“别人都不懂我”,而咨询师共情,“听起来你一直在孤军奋战”,激活了大脑的安全系统,降低防御。


🧠



💭

被准确共情时,大脑的岛叶(负责身体感觉)和前额叶(理性思考)会重新连接,打破“无助就开始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


😊



🌱

当代创伤研究还发现:未被见证的创伤会以躯体化形式表达,而被见证的行为能激活前额叶对杏仁核的重新调控。“被看见”不仅是隐喻,更是神经层面的修复过程。


🧠



💭

认知解离(想法只是想法,不是事实):咨询师会引导,当“我不行”这个念头出现时,你能观察它,而不是成为它吗?是将“我=失败者”的固化身份,转化为“我正在经历一个消极想法”。


😔



🧠

主体性重建:如果你从小被否定和忽视,那么,在咨询师面前,放松地表达观点并被认真倾听和理解接纳,这件事本身,就会重塑你对人际关系的预期,这是书本无法提供的活体经验。


💭



😊

通过行为实验增加控制感:通过微小的可控挑战,如:今天尝试拒绝一个不合理请求,逐步积累“我能影响结果”的新经验,重塑大脑的控制感回路。


🌱



🧠

自助和他助:习得性无助的破解路径。


💭



😔

看书、思考:认知调整。但容易陷入思维反刍。神经重塑慢且不稳定。


🧠



💭

心理咨询 :被深度倾听理解,标记情绪,镜映、诠释无意识表达,通过关系加速脑神经重塑。


😊



🌱

自学者的增效策略。


🧠



💭

如果暂时没办法咨询,可尝试:1、写一封信给“无助感”,问它:“你想保护我什么?”(激活元认知)2、每天记录3件我主动选择的事,(比如选了咖啡而非茶),强化控制感。3、镜像提问,自问:“如果最好的朋友在我的处境,我会怎么劝她?”(切换视角)


😔



🧠

人的改变既需要知识的火种,也需要关系的氧气。破茧需要另一双手。习得性无助像一层透明的茧,独自挣扎时,看似无形却坚韧无比。而咨询师的存在,像提供了一双外部的手,不是替你撕开茧,而是让你意识到,原来我可以换个方向用力。


💭



😊

真正的转变,始于被看见的瞬间,当你第一次说出,也许我能试试时,旧的神经回路悄然熄灭了,而新的火花正在闪烁。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