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aultNoSetting
id=js_content xss=removed>
因为他的核心信念(真理)是:我知道我无法完成。
那么,回避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健康的母婴关系是:小婴儿饿了、尿了、冷了。只要哭,母亲就及时出现,喂奶、换尿片、加衣服,孩子感觉舒服了,也形成了一种感觉:我一哭,就有人管。
在不健康的母婴关系中,由于母亲照料的缺失,每当孩子有需要,无论哭多久,妈妈都不出现。
小婴儿渐渐感受到“哭死也没人管”。
最终就不在通过哭闹来表达需求了。
看起来他变成了一个“没有需要”、懂事的小孩。
当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在各种关系中,似乎无欲无求。
其实,需要没有消失,已经压抑到很深很深的潜意识部分。
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无需求,却很容易伤害到对方。因为对方感受不到被需要,会唤醒自己内在深层的“无能感”和“低价值感”。以及委屈、愤怒等情绪。会试图用“作”的各种表现形式,表达不满和期待,以及表达爱。
“回避型人格”完全无法理解和感受对方的“表达”,会更加回避,最终形成在亲密关系中“一个追一个逃”的局面。
在社会关系中,面对危险和困难,不敢表达真实感受,更不会积极、主动寻求帮助。
牢牢地陷入“习得性无助。
明明自己很努力也很优秀,却丧失很多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能够识别、理解自己“回避型人格”的由来,就开启了“无意识意识化”。
当混沌的、模糊的感受被意识化,进入理性大脑,我们就可以思考,做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