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萨提亚冰山?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人”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是他说的话、做的事,还是他没说出口的想法?
萨提亚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这位被称作“家庭治疗之母”的心理学家,在长期咨询中发现:人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我们能看到的、最显眼的“行为”,只是冰山顶端那一小部分,大概只占5%;而决定行为的,是水面下95%的内在世界——包括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以及最核心的“自我”。
这就是“萨提亚冰山模型”的核心:行为只是表象,内在世界才是根源。
💡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老公晚上十点才回家,妻子开口就说“你心里根本没这个家”。如果只看“妻子指责老公”这个行为,很容易觉得妻子“小题大做”;
但用冰山模型一拆就知道,她的指责背后,可能是“担心老公出事”的感受,是“回家应该提前说一声”的观点,是“希望被重视”的期待。要是只盯着行为吵架,永远吵不到点子上;但看懂了水下的部分,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 二、萨提亚冰山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问:我知道行为背后有原因,但搞这么复杂的模型有必要吗?
还真有必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来自“只看行为,不看内在”。
比如孩子磨蹭,就骂他“懒惰 ”,却没看到他可能是“害怕做错”;
伴侣不主动沟通,就觉得他“不爱了”,却没看到他可能是“不知道怎么说”;
自己忍不住发火,就怪自己“脾气差”,却没看到其实是“累到撑不住了”。
这种“只盯表面”的思维,会带来两个问题:要么误解别人,把小事闹大;要么苛责自己,陷入内耗。而冰山模型的作用,就是帮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对他人的角度说,它能帮我们“停止评判,学会理解”。萨提亚在咨询中,从不会让来访者“改行为”,而是先带他们看“行为背后的内在”。
比如有位妈妈总忍不住吼孩子,萨提亚没让她“控制脾气”,而是帮她看到:吼孩子的背后,是“担心孩子以后没出息”的焦虑,是“自己小时候被父母严格要求”的经历。
当妈妈看懂这些,不用刻意控制,吼孩子的次数自然少了——因为她知道了,自己真正要处理的是焦虑,不是孩子的行为。
从对自己的角度说,它能帮我们“停止苛责,接纳自己”。
很多人都有过“明明知道不该做,却控制不住”的时刻,比如忍不住吃太多、忍不住拖延。这时候用冰山模型一拆就会发现:吃太多可能是“孤独时想找点安慰”,拖延可能是“害怕失败所以不敢开始”。
当你看懂这些,就不会再骂自己“没毅力”“没本事”,而是会想“我现在需要安慰”“我需要先降低期待”——这种自我理解,才是改变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