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件小事,她反应这么大?”
答案往往不在当下,而在过去。
朋友的经历,正是如此。
💔
一只摔碎的碗,一个淋雨的路由器——表面看是微不足道的日常,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她童年所有被否定、被误解、被当作“问题”的记忆闸门。
小时候,她不小心打碎一只碗,哭着解释“不是故意的”,可母亲一句也听不进去,认定她“故意捣乱”,拿起小棒就打。那一刻,她不仅疼在身上,更痛在心里:原来,我的声音,从来无人相信。
多年后,家里路由器坏了,她买回来又发现有问题。母亲第一时间找哥哥帮忙退货,把路由器扔在门口淋雨。她怕东西损坏,默默拿进屋——结果,换来的不是一句感谢,而是劈头盖脸的指责:“你怎么又搞砸了?”
她不是戏多,也不是矫情。
她只是在一次次“小事”里,重温了童年被忽视、被责备、被当作“麻烦”的滋味。
她的诉苦,不是表演,而是求救——
求一句“我信你”,求一次“没关系”,求一个“你值得被好好对待”。
很多人不会好好说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从未被好好说过话。
他们用指责代替沟通,用情绪掩盖脆弱,却忘了:一句“你辛苦了”,可能比十句批评更有力量。
人间苦难,何须演?
那些脱口而出的抱怨背后,藏着多少个无人问津的夜晚?
那些看似无理的情绪之下,又积压了多少个“我明明努力了,却还是不够好”的自我怀疑?
愿我们都能学会:
在指责之前,先试着理解;
在发火之前,先问问“你还好吗”;
🤗
在说“你怎么又这样”之前,先想想——
她不是不想做好,她只是,从未被温柔地教过如何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