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外秋千
庭外秋千 21366898
一切都可以被倾听,被 关 注
如果爱有条件,请不要爱我?☘️??
编译首发

如果爱有条件,请不要爱我?☘️??

2025-11-07
123 0
❤️

爱:可以理解为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走出自我,不要求对方同样爱我们,也不为爱设置条件。

💖

        这不是自我克制,甚至自我贬低,而是挑战我们去尊重自己,去自我满足,满足到无须他人来帮忙实现这种满足。

👪

        也不是自我否定,而是享受到一种广阔的自爱,使我们感到完整。然后,他人也可以沉浸在自爱里。这样,我们对生命中有交集的人,尤其是我们的孩子,就会释放信任与成就感的信号。

😊

        觉悟的自爱,持续与内心的灵魂对话,对我们的黑暗面显示出极大的同情,深刻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关怀和自我安慰。这使我们整个身心成为一体,我们不再把自己视作是受伤、委屈的,因此需要别人帮助的人。

🌟

        因此我们也能同样深刻理解他人的不足和局限,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再为孩子感到害怕,即使他们缺乏天赋,我们也接受他们原本的样子。

❤️

        把爱自己变成日常习惯,要不然孩子依然感受到,我们的感情是由恐惧而产生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而不是爱。爱和恐惧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

        “因为孩子没有把字写好;因为孩子拖拖拉拉;因为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我看着生气,发火!”

👪

        “因为”这个词解释动机,就不再处于爱的状态了。为爱提供了附加条件,就已经走偏了。

😊

        期望满足后才表现出爱,没有满足或者在满足的路上,表现出的都是否定。你为孩子担惊受怕,这是你的感受,不是孩子的感受。

🌟

        驯服你的恐惧,爱孩子,就爱此时此刻的他,真心接受他,他才会对你敞开心扉。

❤️

        接纳孩子,不是认可他们的常见缺点和坏习惯,不是竭尽全力去取悦孩子。

💖

        这些家长抚养孩子时没有明确的界限,无法对孩子说“不”,他们认为,爱就是要当“好人”,就是永远不让孩子有半分不舒服。

👪

        这些孩子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不适,因为他们的父母教导他们觉得不舒服是“坏事”,因此,为了逃避不适感,他们经常沉迷上瘾。

😊

        这可能从侧面反应出很多沉迷手机、游戏上瘾、烟酒依赖的一方面原因。

🖼️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