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人工智能之父” 之称的诺贝尔奖得主杰弗里・辛顿,最近说了个挺特别的想法:给 AI 加个 “母性本能”,让它像妈妈一样关心人。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挺意外 —— 毕竟他之前还警告过 AI 可能让人类完蛋,现在却想给代码注入 “同情心”,像是想给技术找个温柔的收尾。
我一开始觉得这就是空想,但又有点动摇:现在 AI 变聪明的速度,比我们搞懂怎么约束它快多了。要是真能让 AI “装” 出关心人的样子,说不定能当个 “安全阀”,在它彻底失控前拦一下。这么看,这可能不是天真,而是没办法中的办法。
不过,想让机器 “关心人”,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以前就有聊天程序试着模仿人类对话,辛顿不过是换了个说法,用 “母爱” 代替了 “听话”。但本质没变:AI 看着会关心人,其实只是计算得熟练,根本没有真感情。我们愿意信,不过是怕它太冷漠,给自己找个安慰罢了。
我之前写过,AI 的 “共情” 就像按剧本演的好心人,没真感情。辛顿这想法,就是把这出戏升级了,用 “进化”“母爱” 包装,假装成多高尚的目标。可再怎么包装,AI 还是一堆代码,不是活生生的人。母爱是因为人活着、需要彼此才有的,不是靠数据堆出来的 —— 我真心希望是这样。
🤔
说到底,我们总爱给 AI 安上 “老师”“朋友”“妈妈” 这些身份,其实是不敢面对真相:AI 只会算,没良心。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恐惧,所以我们才给它裹上温柔的外衣。辛顿说的 “母性机器” 能安慰人,却改不了 AI 的本质,最后变的是我们自己。
当然,这想法也不是全没用。既然没法让 AI 真有感情,让它 “装” 一下也行,至少能争取点时间,让我们想想怎么和它和平相处。就像给小孩盖的小毯子,不结实,但能暂时给点安全感。
可别真把这当回事。母爱是学不会的,AI 最多模仿个样子,没法真体会。同情心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才有的,要冒风险、会难过、得做选择,这些 AI 都不懂。
辛顿这想法能让人暂时松口气,但危险也在这:我们可能会觉得 “没事了”,忘了 AI 就算不 “关心” 我们,也能影响我们。记住,“母性机器” 顶多是个安慰,别把 AI 的模仿,当成真的有人在乎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