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依恋与存在感的课题。
在发展心理学中,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比(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婴儿早期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影响个体一生的情感模式与人际关系。
“被看到”是一种镜像效应,意味着被理解、被接纳、被回应。被妈妈充分看到,就会有稳定、充足的“存在感”。
❤️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充分体验过“被看到”,那他的自我感就会薄弱,难以形成稳定的内在价值感。这类人通常会感到:“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的感受不重要”、“我必须讨好别人才能被留下”······
荣格提出“阴影整合”的概念。我们压抑的童年经验、未被承认的情感,会成为潜意识中的“情结”,不断驱动我们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被看见真实自我”的体验缺失了,那他终其一生都会试图寻找那个“被真正看见”的瞬间。哪怕“被妈妈看到”的时刻是痛苦的,比如被批评、被控制等,但至少能证明“我存在,她注意到我了” 。这种存在感,有时比冷漠更让人心安。
🌱温尼科特(D.W. Winnicott)指出,“婴儿需要一个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不是完美的,而是能及时回应其真实存在的。”
那个渴望“被妈妈看到”的冲动,是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在呼救。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只为弥补缺憾,走向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对亲子关系的深层理解。
《孟子》曰:“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是天性,是“仁”的起点。这种天然的情感联结,若被扭曲或断裂,会成为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隐痛。📖
《礼记·大学》讲“修身齐家”,其实暗含一个顺序:先安己心,后理亲缘;内修成,家道乃齐。
王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每个人心中都本有光明,只是被私欲和习气遮蔽了。那个渴望被母亲看见的小孩,其实是在呼唤自己内心的良知之光:“我值得被爱,无需通过痛苦来证明。”
放下对“被看见”的执念,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成长,不是停止渴望,而是意识到这个渴望的根源,并学会自己给予自己那份“看见”。
✨尝试温柔地注视自己的情绪,承认自己的脆弱,像一位慈母对待哭泣的孩子那样,对自己说:“我看见你了。你的痛苦、你的渴望、你的存在,我都看见了。你不必再用痛苦去换取关注,因为你本来就值得被爱。”
缺爱带来了一生的潮湿,但它并不是生命的终点。
它只是你曾走过的荒原,是你未被回应的呼喊留下的回响。
真正的救赎,不在于等待某个人为自己撑伞,而在于走向内在光明,寻回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