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语
安语 21366919
倾诉有光,陪伴有爱。 关 注
如何避免在关系中过度共情,耗尽自己?
原创首发

如何避免在关系中过度共情,耗尽自己?

2025-11-19
39 0

朋友的痛苦仿佛成了你的痛苦,伴侣的焦虑似乎也变成了你的焦虑,就连陌生人的不幸也会在你心中久久不散?

若是如此,我想轻轻告诉你:我懂。

那种感受,像是你的心变成了一间永不关门的屋子,所有人的风雨都长驱直入。你收纳着每个人的情绪,却不知何时,这间屋子已拥挤得装不下你自己。

这并非你的错。共情,本是我们人类最美丽的本能之一。它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

正如《论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推己及人的能力,正是道德与爱的基石。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精准地定义共情为“站在他人的视角看世界”,但我想,你一定发现了问题:当我们太擅长站在别人的世界,有时会忘记如何回到自己的位置。

😔 我记得一位来访者说过的话:

“每次安慰完失恋的朋友,我都感觉自己像也失恋了一次。”
说这话时,她眼中满是疲惫。这让我想起圣母特蕾莎修女那句令人深思的话——
“你能做的,我做不到”
——她曾在照顾穷苦病患的同时,严格要求修女们保证充足休息。这不是冷漠,而是深刻的智慧: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持续地照顾他人。

过度共情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温柔的信念:如果我足够努力,就能消除所爱之人的痛苦。但真相是,每个人的旅程都有必须独自穿越的黑暗隧道。就像《小王子》中狐狸对小王子说的:

“你永远要对你驯养的东西负责。”
这份责任首先应该是对自己——你也是那个需要被自己温柔以待的人啊。

那么,如何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不被共情反噬?

试着在感受到他人情绪汹涌而来时,做一个简单的觉察练习。只是轻轻地、不带评判地注意到:“此刻,我感受到了强烈的悲伤/愤怒/焦虑。”然后,温柔地问自己:“这些感受,有多少属于我?有多少属于对方?”这个微小的停顿,就像在两间相邻的屋子间安装了一扇门,让你能够选择何时打开,何时关闭。

❤️ 建立情绪的边界,不是筑起高墙,而是在心灵深处保留一个只属于你的房间。在那里,你可以卸下所有承载他人情绪的重担,只是单纯地和自己相处。这不是自私,而是自爱——如同飞机上的安全须知提醒的那样,在帮助他人之前,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

“不管怎样,反正得努力。努力就是一切。”
但我想对你说,在关系中的努力,有时恰恰是学会不那么努力——不努力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不努力去承担不属于你的责任。

我认识一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她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天结束工作后,会静静地坐十分钟,想象把当天承载的所有他人情绪“归还”回去。她说这像是一种心灵上的沐浴,洗去不属于自己的重量。你可以试试类似的方法——散步、冥想、写日记,或任何能让你重新连接自我的活动。

🌱 健康的共情,是从“我感受到你的痛苦,必须替你消除它”转变为“我感受到你的痛苦,并相信你有力量面对它”。这是一种深刻的信任——既信任对方的内在力量,也信任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有安慰的价值。你不需要燃烧自己来温暖他人,你的平静存在,本身就是一束光。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一个成熟的容器,不是替对方解决问题,而是能够“涵容”对方的情绪——消化那些难以承受的部分,返还能够理解、能够思考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先成为自己情绪的稳定容器。

亲爱的,真正的爱,从来不需要你耗尽自己。它应该像两棵相邻的树,根系在深处轻轻相触,却各自向上生长,共享阳光,也各自拥有独立的天空。

愿你在关系中,既能深深地走进对方的世界,也能安然地回到自己的内心。愿你的善良,有边界;你的温柔,有力量。因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是一个耗尽自己的圣人,而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光的、完整的你。

记住,你不必点亮自己来照亮他人。你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束光。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