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的阴影:当“心病”沦为“身疾”的恶性循环
By Saul McLeod, PhD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压力大到胃部痉挛,或者因长期的焦虑而感到背痛难忍?
这种常见的“身心连结”(Mind-body connection),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暂时的不适;但对于那些同时遭受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和慢性身体疾病折磨的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残酷且无休止的破坏性循环。
一项最新的定性研究深入探讨了这群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12位受访者的深度访谈,研究人员揭示了心理创伤与生理病痛是如何相互喂养,形成某种“双向的恶性循环”。
😔
一、 身体的记忆:疼痛是创伤的“回声”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身体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而是过去伤害的记录者。
研究发现,生理上的疼痛、癫痫发作或极度不适,往往充当了创伤经历的直接“回声”。甚至像“1型糖尿病”这样的新确诊,也会被患者视为“另一种创伤”。
更具体地说,现在的身体痛感会直接重演过去的心理恐惧。 例如,仅仅是颈部的疼痛,就可能瞬间触发患者曾被“压制、按倒”的创伤闪回(Flashback)。这种内脏层面的直接链接,让身体的每一次不适都变成了对过去创伤的再次体验。
💔
二、 自我的崩塌:像一块“没人要的碎饼干”
该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关键因素:自我组织紊乱(DSO)。这是 cPTSD 的特有症状,包括消极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失调和人际关系困难。
受访者常用极其卑微的比喻来形容自己,比如“我就像一块没人要的碎饼干”。
这种极低的自我价值感直接阻碍了康复之路:
- 羞耻感与自我责备: 患者往往因为觉得自己“不配”或“丢人”,而选择隐瞒病情或推迟就医。
- 身体症状加剧脆弱感: 生理上的病痛进一步强化了“我不行”、“我很弱”的消极信念。
- 社交孤立: 人际关系的障碍使他们失去了社会支持这一对抗 PTSD 的重要保护伞。
😢
三、 饮鸩止渴:当应对机制变成新的威胁
为了在双重痛苦中生存,患者往往会发展出一些“消极健康行为”。这些行为初衷是为了缓解痛苦,结果却让情况更糟。
- 物质滥用: 为了逃避创伤闪回或缓解疼痛,许多人转向酒精或非法药物。
- 过度用药: 有些人会服用超过处方剂量的药物,只为强制自己入睡,以此逃避记忆的纠缠。
这些“求生手段”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这里存在一个核心的心理困境:低控制点(Low Locus of Control)。患者感到健康在“控制”他们,而不是他们在管理健康。这种无助感结合对世界的恐惧,导致他们全面回避社交和医疗。
⚠️
四、 认知超载:大脑不堪重负
除了情绪和行为,“认知负担”也是压垮患者的稻草。
生活在 cPTSD 和慢性病的夹缝中,就像试图同时抓住两个滚烫的石头。每天调整胰岛素剂量、管理疼痛,同时还要应对创伤带来的情绪冲击,这消耗了巨大的脑力。
结果是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患者甚至会觉得自己“变笨了”。这直接导致他们忘记吃药或无法坚持治疗。而由疼痛和创伤共同引发的糟糕睡眠,则构成了致命的“双重打击”,让这个循环永无止境。
🧠
五、 结语:呼唤身心一体的疗愈
这项研究向现代医学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吁:我们必须停止将身体和精神割裂开来治疗。
对于 cPTSD 合并慢性病患者来说,心理问题不是生理疾病的“附加项”,它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因果。
未来的治疗方向应当是:
- 整合式护理: 建立跨学科的整体治疗方案。
- 关注 DSO: 临床医生在治疗创伤时,必须专门处理患者的消极自我认知和无助感。
- 理解认知负担: 支持系统(家人和医生)需要理解患者“脑力不够用”的现状,提供更简化的信息和提醒。
这一发现提醒我们:未被疗愈的焦虑和创伤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它正在实实在在地侵蚀身体。唯有看见这层复杂的连结,我们才能提供真正具有同情心和有效的治愈方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