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姐姐
知心姐姐 21322102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关 注
心魔与执念:藏在匮乏与认知偏差里的“心理陷阱”
原创首发

心魔与执念:藏在匮乏与认知偏差里的“心理陷阱”

2025-11-26
69 2

那些让我们辗转反侧的执念、难以摆脱的心魔,从心理学视角看,从不是凭空出现的“怪物”——它们的根,深扎在内心的匮乏感与认知的系统性偏差中,是心灵对“不完整”的过度补偿,也是思维对“真实世界”的扭曲解读。

1. 内心匮乏:心魔与执念的“土壤”

心理学中的“匮乏感”,并非指物质上的短缺,而是心理需求的未被满足——可能是童年时期爱的缺失、成长中价值感的否定,或是对“不可控未来”的深层恐惧。当内心像一块贫瘠的土地,执念就会成为“急于生长的野草”,心魔则是野草根系里滋生的毒素。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当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爱、尊重、安全感)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会陷入一种‘存在性焦虑’,并试图通过过度追求某一事物来填补这种空缺。” 这种“过度追求”,就是执念的雏形。

案例故事:来访者小A

来访者小A,童年时因父母忙于工作常被忽视,成年后陷入对“完美爱情”的执念——她要求伴侣秒回消息、无条件迁就,一旦对方稍有疏忽,就会陷入“他不爱我”的恐慌,甚至用冷战、试探来试探自己的重要性。她的执念看似是“爱”,实则是童年“被忽视的匮乏感”在作祟:她不是在爱对方,而是在通过对方的“绝对顺从”,填补内心“我不值得被爱”的空洞。而当对方无法满足时,“他会离开我”的恐惧就化作心魔,让她反复伤害关系、也折磨自己。

这种匮乏感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会让我们把“某件事/某个人”当作唯一的“救赎”,坚信“只要得到A,我的人生就完整了”。可执念越是强烈,内心的匮乏感就越被放大——就像口渴的人拼命喝盐水,越喝越渴,最终被“必须喝到盐水”的执念困住,忘了真正能解渴的是清水。

🧠

2. 认知偏差:心魔与执念的“催化剂”

如果说匮乏感是“土壤”,那认知偏差就是催生心魔与执念的“阳光雨露”。认知偏差是我们大脑为了“节省能量”形成的思维捷径,却常常让我们偏离事实,用扭曲的视角解读世界——而这,正是执念升级为心魔的关键一步。

最常见的两种认知偏差,直接滋养着执念:

  • “非黑即白”思维:认为事情只有“完美”或“失败”两种可能,没有中间地带。比如有人追求事业成功,就认定“必须做到行业TOP1,否则我就是个失败者”,这种极端认知让“成功”从目标变成了捆绑自己的执念。
  • “灾难化”思维:把小概率的负面结果无限放大,坚信“一旦出错,就会万劫不复”。就像有人害怕被拒绝,所以从不主动社交——他的认知里,“一次被拒绝”=“我被所有人讨厌”=“我永远孤单”,这种灾难化解读,让“不被拒绝”的执念变成了“不敢社交”的心魔。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说:“我们的大脑是一台容易犯错的机器,它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而非真实的事实。” 当内心匮乏时,我们的大脑会主动“筛选”符合执念的信息,忽略相反的证据——就像戴着红色眼镜看世界,坚信“所有东西都是红色的”,哪怕别人递来白纸,也会认为“这是褪色的红”。

案例故事:来访者小B

来访者小B,因一次演讲失误被台下观众小声议论,从此陷入“我不适合公开表达”的执念。此后每次需要发言,他都会提前焦虑一周,脑海里反复预演“忘词、被嘲笑”的画面(灾难化思维),并把任何微小的反应(比如有人低头看手机)都解读为“他们觉得我讲得烂”(确认偏误)。久而久之,“不能犯错”的执念变成了“不敢发言”的心魔,哪怕工作需要,也宁愿放弃机会,最终影响了职业发展。他不知道的是,那次“失误”后,大多数观众根本没在意,只有他自己,被认知偏差困在了“我很失败”的牢笼里。

💭

3. 如何打破困局?从“看见”到“放下”的两步走

心魔与执念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先“看见”它们的本质——它们不是“敌人”,而是内心发出的“求救信号”:“我很匮乏,请看见我;我的认知偏了,请拉我一把。”

第一步:觉察匮乏,用“自我关怀”替代“过度补偿”

当执念冒出来时,别急着对抗,先问自己:“我现在执着的东西,到底在填补我内心的什么空缺?” 就像小A,当她意识到“对完美爱情的执念,其实是想要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时,她开始学着自己给自己爱——每天写下3件“我今天做得很好”的小事,慢慢发现:“我的价值,不需要别人的顺从来证明。”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最治愈的力量,是全然的自我接纳。” 当我们能接纳自己的“不完整”,承认“我有匮乏,但我可以慢慢滋养自己”,执念的“土壤”就会逐渐变得肥沃,不再需要野草疯狂生长。

第二步:修正认知,用“现实检验”替代“思维陷阱”

当脑海里出现极端想法时,试着做“现实检验”:“这件事真的只有两种可能吗?有没有其他证据证明我的想法不对?” 比如小B,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发现:“上次发言后,有同事夸我逻辑清晰;有人低头看手机,可能是在记笔记,不是讨厌我。” 当他开始收集“相反证据”,“我很失败”的认知偏差就被打破,“不敢发言”的心魔也慢慢松动。

结语:认知偏差是大脑的“惯性”,修正它需要时间——就像纠正驼背,不是靠一次提醒,而是靠每天刻意调整姿势。当我们一次次用“事实”对抗“扭曲的想法”,执念就会从“坚不可摧的墙”,变成“可以推开的门”。

心魔与执念,从来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我们内心匮乏与认知偏差的“产物”。当我们愿意停下追逐执念的脚步,回头看看自己的内心,用自我关怀滋养匮乏,用现实检验修正认知,那些困住我们的“魔”与“念”,终会变成照亮我们的“光”——因为我们终会明白:真正的完整,从不是“得到所有想要的”,而是“接纳所有当下的”。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