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秘密﹙抑郁症案例﹚
章玲的故事
章玲是独生女,她的父母都是军队老干部。母亲性格刚烈,对女儿的管教很严。因军队环境限制,章玲自幼儿园时期就住校独自生活,较少得到父母关照,这样的生活状态使她对家庭情感体验肤浅,以至于成年后对父母多有抱怨,这种情绪在心理矫治过程中有充分流露。
章玲很小就学习器乐大提琴演奏,在父母严格要求下,章玲专业素养提高很快,十四岁就参军进入军队文艺团体。从军的十几年中演艺生涯顺畅,转业后在地方文艺部门担任主要职务,直到退休仍有很多重要文化活动需要她参与。
章玲有过三次婚姻体验,粉色初恋被政治因素打碎后,在父母的撮合下勉强与小田的父亲张强结婚,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很快陷入困境。小田才一岁多,章玲就与张强离婚,离婚的原因据说是张强缺乏上进心,章玲的母亲对女婿产生强烈不满。短暂的婚姻对张强的心理产生沉重打击,离婚时判决孩子由章玲抚养,张强每月支付20元抚养费。张强一直拒付抚养费,直到孩子上中学才通过他人给孩子一笔较大数额的款子。张强离婚后前往香港定居,再婚后无生育,期间与孩子有交往,多次带小田回东北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章玲第二次婚姻维持了八年,虽然丈夫有性格缺陷,但章玲说这段婚姻让她有一种很舒心的感觉,原因是能够离开父母独立居住拥有自己的家。在父母面前,章玲总是感觉自己很渺小,所有生活重大事项都必须由父母决定。
因第二任丈夫性情粗暴,章玲再次离婚。多年后与现在的丈夫汪某结合,生活条件有极大改善,购买了房屋和小汽车。因为父母年迈需要生活照顾,章玲又是独生女,所以章玲多住在父母家。此情形引发丈夫不满,夫妻不时产生摩擦。章玲抱怨丈夫小心眼,汪某指责章玲不顾家。
事业的成功和物质生活丰富让章玲对自己的评价颇高,情感安慰感觉的缺失却让她很少快乐。尤其是必须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使她心力不支,儿子小田不思进取的情形更让她觉得憔悴。
小田的故事
小田自小与亲生父亲分离,父亲给他的关爱太少了。母亲和外公外婆抱怨张强不支付抚养费等“劣行”让他一直对父亲没有好印象。虽然父亲多次带他远足旅行,也改变不了他对父亲的消极评估。
小田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选择学习表演艺术,张强设法帮助他前往香港定居并进入当地演艺圈,与父亲分离多年后终于可以和父亲住在一起。张强对孩子的爱毋庸置疑,张强的妻子对小田的生活也多有关照。开始的时候,三人的关系还算融洽,但自小田有了职业获得较高经济收入以后,关系发生微妙变化。
小田不知道父亲与继母之间讨论过什么,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有收入了,吃住在这里,阿姨对你很关心,为你洗衣做饭,你应该交伙食费给她。”小田不高兴了,他心里想:“父亲这么多年没抚养过儿子,现在要儿子拿伙食费,太过分了。”他嘴里不说,脸上已经表露出不情愿,但他还是拿出五千港元交给继母。小田在香港与父亲住在一起四年,这是唯一一次交纳伙食费。
自此以后,小田与父亲、继母之间关系疏远,虽然父亲和继母一如既往照顾和关心他的生活,但他心里已经结下了芥蒂,时常感觉继母不给他好脸色,但他不敢表露不满。
因为不需要把收入交出来,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小田手里钱很多,因为没有理财观念,小田学会了酗酒,花天酒地的生活让他后来觉得那个时期很颓废。
在父母的帮助下,小田在香港购买了房屋搬到新的住所。没有了父亲和继母的管束,小田的生活更加放浪形骸,身体受到损伤。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演艺界也不能幸免,小田的收入大幅降低,事业难以为继,不得不放弃香港的工作回国治病。
咨询动机
小田回到家里,开始的时候章玲觉得很舒爽,孩子又跟自己在一起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章玲看到儿子无所事事整天上网玩游戏,对儿子的抱怨逐渐增多。小田对母亲的唠叨也产生反感,两人不时产生冲突。章玲要照顾父母,要管教儿子,还要协调与丈夫的关系,这让她十分头疼,再没兴趣关注事业。她辞掉了所有社会工作,心灰意冷成了她的心态主题。
章玲最关心的是儿子的职业发展,按她的说法,只要儿子有上进心有稳定的职业她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
小田回家以后,对职业发展有了新的设想,对演艺仍然怀有热情,但对把演艺当成职业丧失了信心,他谋划投资餐饮行业,也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实践。章玲支持儿子的想法,但看到儿子的事情总是没有进展心里就发慌,觉得儿子的事情不靠谱。
章玲看过多次心理医生,看了我的文章“心理咨询手记”后对我产生信任,希望我帮助孩子建立上进心,有一个好的事业发展心态,不再那么游手好闲。
章玲说“只要儿子好自己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是她当时的说法。如果没有儿子现在这样的问题,她的心情真的就能好起来吗?
也许会好起来几天,但过不了多久,那许多“烦人的事”就会涌现在她的心头,这是她的性格决定的,也是她几十年生活实践证明了的事实。章玲患抑郁症,这是我的诊断,经过面对面交流,她认可了这个结论。
确定了治疗方向,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章玲身上,为她矫治抑郁症情绪障碍。重点剖析她过分强调自我感觉忽视他人感受的错误思维模式,让她回顾确认他人对自己的关爱给予了自己成功人生的事实。感恩情感的萌发让她产生愉快的情绪,辅助以行为反馈疗法,借助音乐舞蹈等工具,指导章玲把愉快体验稳定下来。章玲给予了充分的合作,如我的“心理咨询手记”中的案例一样,治疗进展神速,几天后章玲感觉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过往感觉悲哀是因为自己对生活评价错误,是自己的性格缺陷造成的,是自己处置不当的结果。她不再觉得那些“烦人的事情”真的那么烦人,甚至感觉那些“烦人的人”有很多可爱之处,那些“烦人的人”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她决定以新的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用积极的行动而不是抱怨去改变生活,让身边所有的人都因自己的乐观豁达而受益,展现自己的价值人生。
我还和章玲探讨了一些生活技巧问题,比如怎么安排家务劳动等。
行为问题
小田的矫治不是重点,我与他交流只有几小时。综合小田的表现分析,我定性为青少年行为问题。在现代,青少年行为问题对社会的冲击越来越突出,行为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产生很恶劣的后果。对行为问题的矫治,除了与导师面对面交流,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给予及时指导和行为矫正,持之以恒的工作意义重大。因此从一开始我就与章玲达成一致,此次矫治是打开心理缺口,让小田有前进的方向。安排一些作业要求小田完成,视后续发展再行计议。
在与小田的交流中,我的话题重点是询问他在香港生活的情况,突出他与父亲张强的关系,让他充分展现对待父亲等相关人的态度和行为,让他了解自己的行为特点和性质,促使他反省和纠正。
小田并非对自己的不当行为全无认识,他在描述与父亲关系时,多次转移话题,以避免暴露自己失态之举。比如我问他父亲对他有过哪些关怀的事情时,他会突然转向,抨击继母在他洗澡时关闭煤气。可能会有人认为当事人转移话题会造成矫治的困难,但我认为这样更容易让当事人明确地发觉自己行为的特征。因此我在小田转移话题时,恰如其分地指出他的价值观并未完全扭曲,是非善恶仍能分辨,羞耻之心尚存。当事人的羞耻心是心理矫治成功的前提。
小田明确地知道白吃白住不恰当,但他振振有词,认定父亲张强多年未抚养自己,自己不付钱是父亲应该给予他的补偿。从价值判断看,债务补偿似乎天经地义,以致于章玲早就知道这个情形也未给予纠正。由于母亲的默许,小田更觉得自己所为并无不当。为了证明自己对父亲的不友好举动具合理性,小田特别举例,说在他面临失业还要赔偿公司损失时,父亲冷嘲热讽不施以援手,使他更加仇恨父亲。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信息的展现具有方向性,当事人的观点和利益主导信息展现的种类。当事人愿意向导师展示的信息通常都支持当事人的观点,如果不恰当地给予当事人同情(共情),不仅于矫治不利,反而会助长其行为劣性,这是很恐怖的情形。如果不能从小田的叙述中提炼出各方行为的实质,不能从这些行为中发现各人的情感价值取向,心理导师就会错误地判定人际关系性质,使心理矫治偏离科学健康的轨道。
小田描述了父亲和继母诸多不友好举动,用以“证明”自己对他们的仇恨和不友好行为完全正当。可是我发现,张强对孩子的爱从来未曾泯灭,即便迫于压力离婚出走境外,内心充满愤怒以至不愿意按月支付抚养费,仍然时刻关心孩子,一次性支付了大笔款项支持孩子上学,多次带孩子去看望爷爷奶奶。在孩子长大需要发展事业的时候,为孩子创造去香港发展的良好机会。继母没有孩子,虽为后母,却无八卦人等描绘的那种歹毒表现,积极为小田收集赴港信息。在小田居港期间,没有明确虐待倾向,反而为继子洗衣做饭关怀备至。小田所强调的父亲强迫他交纳伙食费的行为不仅不能证明父亲和继母对自己不友好,反而说明父亲和继母对他的关心和爱在不断延伸。我用常人理解的逻辑向小田说明,孩子尚未成家,工作以后获得收入应为家庭收入。孩子缺乏理财观念,父母为孩子代管工资合乎情理,小田把全部收入交给父亲、母亲或友好的继母都可以,只要求交纳伙食费已经是父亲和继母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如果当初小田听从安排交纳伙食费,不那么花天酒地,他的身体就不会被糟蹋成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小田主动上交自己的工资,父亲和继母肯定不会侵吞他的财产,而是为他储存起来。这些假设小田是认可的,小田还清楚,如果不出意外,未来父亲和继母的财产也将基本上归于他的名下。
小田忽视和误解父亲和继母对自己的情感,不是因为父亲和继母真的对自己不好,而因为自己过于注重金钱利益,消费没有节制,对爱缺少感受性。怨恨可以维护“报复”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不支付伙食费和不接受管束等不合理行为变得顺理成章。小田倾向于故意曲解别人的行为,把父亲和继母的善意见解误解为恶意举动,这是不健康的心理防卫机制导致的。
小田若有所思,我顺势做了作业安排,要求章玲监督小田完成。我让小田回忆父亲和继母对自己照顾的情景,梳理自己对父亲和继母误解和不友好的地方,要求小田恰当的时候给父亲和继母打个电话,表达对他们特别是对继母的谢意和歉疚。小田没有犹豫,向我点点头,同意这么做。
我知道,这很重要,过了这道坎子,小田的情感才会趋于健康,情感健康是生活健康的基本要求,也是事业良好发展的基础。
总结和反馈
每一种家庭教育模式都可能存在优势和缺损,不能要求所有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心理导师和教育学者应该有义务和能力帮助社会的家庭细胞总结和完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应该能够找出问题的症结并给予纠正。这有待于社会功能体系的完善,有待于专业人士素养能力的提高。家庭细胞在教育问题上出了偏差应积极寻求专业指导,以避免问题的扩大蔓延出现难以挽回的局面。
为什么我对章玲的矫治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对小田的矫治似乎轻描淡写,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家长陪同前来,心理治疗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田有妈妈陪同前来,妈妈会将自己的体会感应给孩子,小田会受到积极的暗示和启发。而章玲没有家长带领,必须独自承受改变命运的阵痛,需要更多支持。
半个月后,章玲来电反映,她的情绪有很大改观,正打算接受一项新的工作,家人也感受到她的积极变化。小田的觉悟有所提高,不再那么强调生活享受,不再发布敌视父亲的言论,打算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
我相信他们会走好自己的路,我只是一个帮助他们拾起遗失物品的路人。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