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DSM-5-TR/ICD-11语言的桥接

用诊断术语沟通功能与严重度,同时在会谈内坚持目标化语言,实现跨学科对齐(APA, 2022;WHO ICD-11, 2019)。

正文内容

与DSM-5-TR/ICD-11语言的桥接:从诊断叙事到目标化语言

本知识卡旨在帮助学习者在保持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取向的同时,熟练使用DSM-5-TR与ICD-11的标准化术语进行跨学科沟通与记录。核心要点是“诊断语言用于系统沟通与风险分级;会谈语言坚持目标化、资源化与可观察证据”。本卡不构成诊断或处方指导,而是提供知识层面的桥接策略与实践范式。

参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2) DSM-5-TR;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ICD-11;APA (2006) 证据为本实践。

学习目标

  • 理解DSM/ICD关键术语(诊断、严重度、功能受损、合并症、风险)及其沟通价值。
  • 掌握从“问题叙事”到“目标化语言”的四步桥接流程,保持SFBT取向。
  • 在不进行诊断的前提下,能与医疗/教育/社服体系使用一致的严重度与风险语言。
  • 使用测量知情实践(如PHQ-9、GAD-7、WHODAS 2.0、ORS/SRS)支撑进展监测与转介决策。
  • 识别高危情境与胜任边界,明确何时需要转介与协作。

一、基础概念:DSM-5-TR/ICD-11关键术语精义

DSM-5-TR与ICD-11提供了跨学科通用的“问题与严重度语言”。SFBT在会谈中坚持目标化取向,但在跨系统沟通与记录中需能“听懂并翻译”下列概念:

  • 诊断(Diagnosis):基于标准化症状组簇与损害阈值的分类命名,服务于沟通、研究与资源配置。SFBT学习者需理解常见诊断的描述性语汇,但在知识课程范畴内不做临床诊断。
  • 严重度(Severity):症状强度与频度、痛苦程度与功能受损水平的综合。常用“轻-中-重”或量表分层表达。
  • 功能受损(Functional impairment):在学习/工作、家庭、人际、自我照料等领域的受限;ICD-11与WHO倡导使用WHODAS 2.0等工具描述功能。
  • 合并症(Comorbidity):两种及以上障碍同现,常影响干预优先级与路径。
  • 风险(Risk):指向自/他伤、忽视、精神病性症状、不安全使用物质等急性风险的评估与分级。

APA (2022) DSM-5-TR;WHO (2019) ICD-11;WHO (2010) WHODAS 2.0。

二、桥接总原则:双语工作—“诊断语”与“目标语”并行不悖

  • 目的清晰:诊断语用于对外沟通、风险分级与转介;目标语用于会谈推进与改变任务。
  • 聚焦功能:将“症状—损害—情境”翻译为“有用目标—可观察证据—下一步”。
  • 最小充分:只使用为安全与协作所必要的诊断元素,避免在会谈中拉长问题探索。
  • 测量知情:引入简短量表与0–10尺度,服务于对齐与微调,而非标签化来访者。
  • 文化敏感:注意中国情境下的羞耻/标签压力,用非污名化语言表达同样的信息。

常用“诊断语→目标语”快速对照

诊断/风险语言 目标化语言(SFBT) 可观察证据
重度抑郁发作,中度;功能受损明显(工作/家庭) 恢复“基本日常节律”和“与两位亲友的短联系” 每周5天7:30起床;每日步行15分钟;每周2次与亲友通话≥10分钟
广泛性焦虑;睡眠障碍(入睡困难) 获得“可控的晚间入睡流程”和“白天专注度提升” 睡前30分钟屏幕关闭;呼吸放松2轮;1周内入睡时间较基线提前≥20分钟
酒精使用相关问题;复发风险中高 工作日晚间保持不饮酒;建立替代放松方案 周一至周四0标准杯;记录渴求峰值并使用两种替代活动
自杀风险:有意念、无计划与手段 建立安全计划与支持联络清单;识别“最小安全行为” 携带3步安全卡;两位可联系支持人;危机热线/机构预案已知晓

三、桥接流程(四步法):把“问题叙事”翻译成“可用目标”

  1. 澄清系统语言:简要记录当前系统需要的诊断/风险要点(例如“抑郁症状中度;WHODAS显示家庭与工作域受损;无急性自/他伤计划”)。
  2. 目标化重述:使用SFBT提问将来访者的困扰转化为“有用目标”(具体、可观察、来访者主导、可放大)。
  3. 证据化与尺度化:定义微小可见的改变证据,并将其放到0–10量表中追踪。
  4. 任务与随访:切分为“下一小步”,在每次会谈与随访中用数据+对话共同微调。

操作脚本片段

  • 目标化重述:“如果把‘情绪低落影响工作’翻译成一个一周内可看到的改变,最小可见的迹象会是什么?”
  • 尺度化:“在0–10里,0=完全被问题占据,10=足够好到可以继续生活。今天你在哪儿?为什么不是更低?”
  • 下一步:“让分数上升0.5,你打算尝试的最小行为是什么?什么时候、在哪儿、和谁一起更容易做到?”

De Jong & Berg (2013);Trepper et al. (2010);SFBTA (2013)。

四、测量知情实践:与标准化量表的对齐

量表用于监测与沟通,不是为来访者贴标签。SFBT可结合简短量表与0–10自评,形成双通道数据。

  • PHQ-9(抑郁):9项,0–27分;≥10提示中度症状。临床上常以约5分以上下降视为显著改善,同时观察功能改善。
  • GAD-7(焦虑):7项,0–21分;≥10提示中度焦虑。
  • WHODAS 2.0:功能评估(6域)。
  • ORS/SRS:以来访者自评功能与联盟的超简量表,用于每次会谈前后快速反馈。

实务要点:

  • 用同一工具在同一时间点重复测量,观测趋势而非单次分数。
  • 将量表结果转译为目标语:“本周PHQ-9下降3分,与‘早起+步行’保持有关。下周继续巩固第1、2项证据。”
  • 避免将0–10主观尺度与PHQ/GAD分数做线性等值换算;它们服务于不同目的。

Kroenke, Spitzer, & Williams (2001) PHQ-9;Spitzer et al. (2006) GAD-7;Miller & Duncan (2004) ORS/SRS;APA (2006) EBPP。

五、案例组(中国情境):从诊断语到目标语

案例A:准备高考的高二学生(焦虑/睡眠)

系统语言(学校/EAP):焦虑症状中度(GAD-7=12);入睡困难与注意力波动影响学习;无自/他伤风险。

目标化会谈

  • 奇迹问句:“如果今晚发生一个小小的奇迹,明早你会注意到哪三个小迹象表明你更能专注?”
  • 来访者:“起床不拖拉;第一节课能跟上老师;中午小睡后不刷短视频。”
  • 尺度化:“现在专注度是3/10;上4分需要什么?”—“睡前把手机放在客厅,写5分钟第二天任务清单。”

记录桥接:GAD-7每周一次;目标证据为起床时间、第一节课笔记完成度、中午30分钟定时休息;两周后GAD-7降至8,专注度自评升至5/10。

案例B:制造业班组长(抑郁/功能受损)

系统语言(基层卫生+HR):抑郁症状中度(PHQ-9=14);WHODAS显示工作域与家庭域受损;无急性风险。

目标化会谈

  • 目标协商:“一周内最想恢复的一个微小功能?”—“晚饭后散步10分钟,和孩子聊5分钟。”
  • 例外探询:“上周哪一天稍好?”—“周三因为同事相约下班走了一段。”—“如何复制周三?”
  • 赞赏反馈:具体化其对家庭联系的投入与可行性。

记录桥接:PHQ-9每两周;0–10“生活节律感”从2到4;HR侧重功能证据(出勤、任务完成),医疗侧重症状与风险,SFBT侧重目标与证据链。

案例C:大学新生(社交恐惧与回避)

系统语言(校辅导中心):社交焦虑显著;学习功能轻度受损;无精神病性症状。

目标化会谈

  • 奇迹问句:“奇迹后,晚自习你怎样与同桌打招呼会显示变化在发生?”
  • 尺度化:“社交自信2/10→2.5/10需要什么?”—“提前准备一句开场白;坐进教室前深呼吸两轮。”
  • 下一步:本周完成两次问候并做简短记录,找出最容易的一次的条件。

记录桥接:SRS监测联盟质量;三周后自信3.5/10,功能性KPI(每周面对面交流≥3次)达成。

案例D:合并酒精使用问题(风险与协作)

系统语言(社工+门诊):酒精使用导致家庭冲突与迟到;复发风险中等;无戒断并发症指征。

目标化会谈

  • 与MI整合:澄清价值与目标冲突(“想陪孩子”和“以酒放松”)。
  • SFBT任务:工作日0饮酒;晚间用散步+热水澡替代;记录“最不想喝却做到不喝”的例外条件。

记录桥接:周度自我监测表(标准杯);必要时转介成瘾专科;保持跨团队同语沟通。

六、风险识别与分级转介:桥接的安全底线

SFBT可在稳态与低至中度风险情境下使用。出现高危信号时,优先遵循机构的危机流程与本地法规,进行分级管理与转介。

  • 自杀/他伤风险:关注意念、计划、手段可得性、既往行为、急性物质影响与保护因素。高风险需立即转介到急诊/危机服务;在会谈内建立简明安全计划与告知紧急联络渠道。
  • 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幻觉、行为紊乱):视为高危旗标;优先精神科评估与药物治疗路径。
  • 重度物质依赖或戒断风险:需要医学评估与成瘾专科协作。

桥接记录示例:“来访者报告近两周出现被动求死意念,无具体计划与手段;家庭支持尚可。已共同制定三步安全卡并明确危机资源;安排48小时内随访与精神科会诊。”

APA (2022) 自杀与精神病性特征相关章节;WHO (2019) 风险分级与分级照护原则;APA Ethics (2017) 胜任边界与转介。

七、多学科协作与文书:如何写“对外可读、对内可用”的笔记

文书的双目标:一方面满足医疗/学校/社服的合规沟通;另一方面为SFBT会谈持续提供“证据化目标”线索。

字段 对外(DSM/ICD/系统) 对内(SFBT)
呈现问题 “2月起抑郁症状中度,WHODAS工作域受损” “希望恢复‘早起—步行—两次通话’的微习惯链”
严重度/风险 PHQ-9=15;无计划/手段;保护因素存在 0–10节律感=3;本周目标+0.5
干预计划 建议分级照护:心理+家庭支持;必要时精神科评估 例外探询+任务:晚饭后散步10分钟,三天记录
随访安排 两周后量表复测与功能复盘 下次会谈检视证据,若达成上调目标

八、常见误区与纠偏

  • 误区1:“SFBT反对任何诊断语言。”—纠偏:SFBT关注改变,而非病因;但在系统协作时理解并使用诊断/风险语言是职业责任。
  • 误区2:“把PHQ-9分数换算成0–10尺度即可。”—纠偏:两者用途不同;应关注趋势与功能证据,而非线性等值。
  • 误区3:“只要目标化就不需风险评估。”—纠偏:风险评估与转介是安全底线;高危先安全,后谈目标。
  • 误区4:“SFBT不适合任何合并症。”—纠偏:在稳态与配套协作下,SFBT可作为整合路径的一部分(如与药物、CBT、MI协作)。
  • 误区5:“目标越宏大越好。”—纠偏:追求“最小可行改变”(smallest useful change),可观察、可放大。

九、实操清单:面谈到记录的十步微流程

  1. 用2–3句话完成系统所需的“诊断/功能/风险”摘要(不展开病因史)。
  2. 与来访者共同协商一个“有用目标”(具体、可观察、对其有意义)。
  3. 用奇迹问句/例外探询描绘期望后的细节与微迹象。
  4. 将关键迹象放到0–10尺度,确定当前点位与+0.5所需条件。
  5. 界定“下一小步”与支持资源(谁/何时/何地最容易)。
  6. 设置1–2个短量表(如PHQ-9/GAD-7/ORS)作为基线与随访。
  7. 在记录中分别写“对外摘要”和“对内目标—证据—下一步”。
  8. 每次会谈首5分钟复盘:自评尺度变化与例外时刻。
  9. 根据数据与叙事调整任务或转介路径。
  10. 在结案时写“功能—目标—维持策略”的整合小结,便于跨团队延续。

十、文化与伦理:在中国情境中减少污名、尊重自决

  • 语言选择:尽量使用“功能与目标”描述,而非标签化;必要时用“症状描述+功能影响”表达诊断要素。
  • 家庭与集体取向:与家庭/导师/HR沟通时,强调可观察的支持行为与协作分工,保护隐私。
  • 胜任边界:超出自身训练与资源的议题(如精神病性症状、高危物质戒断)应及时转介,避免拖延。

APA Ethics Code (2017);CACREP (2016) 伦理与多文化条目;De Jong & Berg (2013)。

十一、进阶对比:SFBT与DSM/ICD在实践中的互补

  • 时间框架:DSM/ICD用于起点分层与资源匹配;SFBT用于每次会谈的近期微目标与即时反馈。
  • 证据来源:DSM/ICD倚赖症状学与功能量表;SFBT加入来访者自选证据与生态系统支持。
  • 决策点:当量表恶化或风险上升时,优先系统路径(转介/会诊);当目标证据积累时,维持与巩固。

十二、小结与延伸阅读

桥接的本质是“用同一件事的两种语言说话”:对系统说标准化的严重度与风险,对来访者说可见、可行、可放大的目标与证据。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持更安全、更高效、更以人为中心的服务。

核心参考:APA (2022) DSM-5-TR;WHO (2019) ICD-11;APA (2006) EBPP;De Jong & Berg (2013);Trepper et al. (2010);Franklin et al. (2012);SFBTA (2013);Kroenke et al. (2001);Spitzer et al. (2006);Miller & Duncan (2004)。

练习与自测

将以下“系统语言”各用两句话转为“目标化语言+可观察证据”:

  • “重度焦虑;学习功能受损中度;无自/他伤风险。”
  • “酒精相关问题;近两周复发两次;家庭冲突加剧。”

提示:先确定一个“最小有用目标”,再列出两条可以在一周内看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