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示、刻度、关系网显示问题影响与盟友。操作:共同绘制时间线与影响强度。参考:Morgan, 2000;FIT刻度整合应用。
本知识卡系统讲解在叙事疗法中如何使用“外化地图”与可视化工具,将抽象的问题影响、首选身份与关系资源以图示、刻度与网络方式呈现,帮助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看见故事中的力量与选择。内容基于叙事疗法权威文献(White, 2007;Morgan, 2000;Freedman & Combs, 1996)与反馈知情治疗(FIT)证据框架,强调非病理化、文化谦逊与伦理合规的实践。
理论要点:外化是一种伦理与话语实践,将“问题与人”分离,邀请来访者与问题结成“我们—它”的新关系(White, 2007)。可视化工具并非“技术替代会谈”,而是协作问答的载体,帮助把行动景观与身份景观连缀成更厚的首选故事(White & Epston, 1990;Morgan, 2000)。
可视化工具 | 核心目的 | 典型提问 | 量化/指标 | 常见风险与提示 |
---|---|---|---|---|
问题影响地图(Problem Influence Map) | 让来访者看见问题如何影响日常与价值,并明确其立场 | “‘灰雾’最常在哪些时段下手?它如何影响你对‘责任’的坚持?” | 0–10影响强度刻度;频次/场合计数 | 避免把影响等同于“不可控”;注意不放大无助 |
时间线(Timeline) | 历史化问题与首选故事,识别独特结果 | “上一次‘拖延怪’没有得逞是什么时候?你做了什么?” | 事件标记+强度/自我效能刻度 | 避免线性因果;强调情境与关系 |
关系网络图(Sociogram) | 识别盟友、见证者与权力/话语来源 | “谁最能见证你‘认真’这一价值?谁在无意中替‘完美主义’说话?” | 支持度/安全度0–10;接触频率 | 尊重隐私与边界;避免贴标签 |
行动/身份景观双轨图 | 把具体行动连到价值与身份结论 | “这件事显示你在守护什么?这对‘我是怎样的人’意味着什么?” | 首选身份清晰度/信心刻度 | 防止价值灌输;以来访者语言为准 |
外化强度刻度+FIT面板 | 会谈内协作监测影响与关系质量 | “本周‘警报器’声音多大?本次会谈的合拍度如何?” | 0–10问题强度;ORS/SRS趋势 | 量化为服务对话,不作绩效化评价 |
盟友与资源地图 | 聚焦可调动的关系、场所与实践 | “哪位老师/同伴愿做‘见证者’?哪些空间让你最能呼吸?” | 资源可及性评分;下一步承诺 | 避免过度乐观;遵循现实可行性 |
触发–回应–保护策略图 | 在非病理立场下进行风险/危机协作 | “当‘黑夜念头’靠近时,谁/何处能成为缓冲带?” | 安全计划执行度;联络名单完整度 | 遵守本地法律、机构流程与记录规范 |
定义:以外化命名为中心,围绕“问题如何影响生活领域与价值”“来访者对此的立场与回应”进行图示(White, 2007)。
步骤:
典型问题句:
本土化案例:一名中国高校大三学生自述“灰雾”笼罩复习。影响地图显示:早晨起床(强度7/10)、图书馆人多时(6/10)、与室友比较后自责(8/10)。独特结果:曾提前关手机50分钟完成一章(价值:专注与自我负责)。下一步实践:与同学结伴“守护专注圈”,晚间向导师发一句“今日小胜”。
常见误区:把“影响强度高”解读为“无能为力”。纠正:强调“强度描述的是它的策略有多凶,而非你多弱”,并并行追问回应与立场。
定义:将问题发展脉络与独特结果/价值行动放在并行时间轴,帮助历史化与意义重写(Morgan, 2000)。
步骤:
案例:一位初入职场的女来访者受“完美主义”困扰。上轴标注“被领导当众指出细节”“家庭里‘女孩子要做得更细致’的叙事”;下轴标注“项目截止前敢于提交‘足够好’版本”“组员称赞其判断力”。身份结论:“我在学习用专业判断取代讨好式完美”。
误区与纠正:误把时间线当作线性因果图。纠正:强调情境与关系的共构,邀请来访者命名“话语/权力时刻”的影响。
定义: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关系与话语网络图,区分“盟友/见证者”“中立者”“问题话语的放大器”。
步骤:
案例:一位备考研究生的男生在网络图中将父亲标为“高期待+高压力”,舅舅标为“现实支持者”,研友为“互相见证者”。行动计划:与父亲协商“过程可见、结果不逼迫”的汇报节律;与研友每周“首选故事小结”。
伦理与文化:谨慎呈现家庭角色,避免贴标签;以“行为/话语影响”而非“人格评价”表述;尊重儒家亲属文化中的互依价值,同时保护来访者边界(APA多元文化指南,2017)。
定义:把“发生了什么”(行动景观)与“这说明我是谁/我重视什么”(身份景观)并行记录,支撑再著述会谈(White, 2007)。
操作:左栏列行动细节(何时/何地/与谁/做了什么),右栏对应价值、意向与身份结论,并标注潜在见证者。
案例:中学班主任来访,困扰于“班级纪律”。行动:制定“参与式班规”并邀请学生共写承诺;身份:重视“尊重与自治”,将自己从“管控者”再著述为“学习共同体组织者”。
定义:将0–10问题强度/能动感刻度与ORS/SRS等简短量表并列,支持会谈内反馈、目标校准与早期预警(Miller等)。
操作建议:
注意:量表为促进对话而非评价来访者;避免把分数当作唯一依据(APA证据为本三元模型)。
定义:把人、场所、日常实践、制度资源可视化,形成“赋权清单”。
案例: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新手妈妈将“婆婆/育儿公众号/工会心理热线/同事共享育儿经验表”纳入资源图,选择两项“最可行微行动”作为一周实践(例如每晚20分钟“只管好奇”亲子时光)。
定义:在非病理立场下,协作绘制自/他伤风险的触发线索、行动窗口与支持系统。
提示:严格遵守所在地区法律、机构规程与记录规范;以“保护与协作”语气呈现安全计划,避免威胁或控制式语言。
背景:22岁女大学生,自述“焦虑警报器”夜间鸣响,睡眠受扰。影响地图显示:晚间复盘时最响(8/10),与同龄群聊对比后上升(9/10)。独特结果:断更社媒三天,焦虑从9降至6,完成两套真题(价值:自我节律)。
整合操作:用0–10刻度记录“警报器响度”;配合ORS监测功能。两周后曲线显示“每晚散步+纸上复盘”与响度下降相关。行动:将“纸上复盘”写入每日“守护专注圈”。
背景:28岁男性程序员,加班后常与同事“放松一杯”升级。外化命名“渴求先生”。关系图揭示:某同事是“渴求先生代言人”,另一同事是“健康伙伴”。
行动:与“健康伙伴”共定替代仪式(羽毛球+无酒社交);影响图两周后显示晚间饮酒频次从5晚降至2晚。文化敏感:讨论“劝酒是礼”的话语来源,邀请其选择“以直率与健康为礼”。
背景:初中男生被家中“别人家孩子”话语困扰。时间线与关系图识别:舅舅常肯定其“善于修理小物件”。行动/身份双轨图帮助他把“动手能力”从事件上升为“靠谱与专注”的身份结论。外部见证:家庭晚餐设置“小成果分享”,舅舅作为见证者致意。刻度:自我效能从4升至7。
自测(三选一):当来访者把“拖延怪”强度评分为9/10时,下列哪种回应最符合叙事立场?A. 强化自律计划并指出其自控力差;B. 追问其背后“非理性信念”;C. 探询“拖延怪”的作案时机与你曾如何短暂逆转,以及这说明你在守护什么价值。正确:C
会谈#3 主题:‘警报器’影响图修订 主要影响:晚间复盘(8→6/10);群聊比较(9→7/10) 独特结果:纸上复盘3次/周;同伴见证1人 身份线索:‘自我节律’与‘现实感’ 行动计划:21:30散步+22:00纸上复盘;周五发“今日小胜” 反馈:ORS 23→27;SRS 34→36(关系感与目标一致性提升) 风险:无急性自/他伤;已复核危机联系人
致X:在今天的影响地图里,我注意到“灰雾”在清晨最活跃,但你用“守护专注圈”让它退后了50分钟。这让我看见你对“专注与负责”的重视。你邀请Y作为见证者,像是在为首选故事搭建看台。期待下次听你说起新的小胜。——你的联合作者
定位声明:本知识卡用于在线学习,不等同于受督导的临床技能训练;任何临床实践应在合法资质与合格督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