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识别例外的线索、情境差异与人物网络,学习EARS循环引出并放大例外,提炼可复制的微行为,构建来访者可自我延展的成功序列,增强自我效能与改变的可持续性。
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我们常说:问题再顽固,也会有“松动”的时刻——这就是例外。例外问句的目标,不是追根究底“为什么会这样”,而是精准捕捉“何时没有那样”,并把那些微小的差异转译为今天就能复制的行动。把它想象成打开保险箱:密码不是一串宏大的哲学,而是几位数字的正确组合;例外,就是那几位数字。
定义:例外指的是在原有问题情境中,问题没有发生或发生得较轻的具体片段,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微行为与环境线索。例外问句即通过结构化提问,定位并放大这些片段。
关注点 | 问题谈话 | 例外谈话 | 对改变的意义 |
---|---|---|---|
时间指向 | 过去起因与错误 | 过去/现在/近期的“不同” | 把注意力从解释转向可以复制的证据 |
语言风格 | 抽象标签(“我很差”) | 可观察行为(“7:30准时起床”) | 利于设定微目标与追踪 |
责任位置 | 外因或本质化(“我就是这样”) | 可影响维度(“当我…时更容易”) | 增强自我效能 |
情绪基调 | 无力、泛化 | 具体、可行、可再现 | 促进行动承诺 |
边界澄清 例外不是“自我安慰”,也不是否认问题;它是一种基于证据的差异识别。当来访者没有可用的例外时,我们会先转向应对问句或安全/稳定化目标。
请把例外当作一张“情境地图”,关键是定位坐标。我们通常追问以下六类线索:
提问范式 | 示例 | 功能 | 常见误区 |
---|---|---|---|
“最近哪天稍微好一点?” | “上周三通勤时心慌少一点。” | 锁定时间坐标,建立可追踪片段 | 问得过宽,得到抽象回答 |
“那时你具体在做什么?” | “在地铁上听旧歌单,靠门站着。” | 行为具体化,便于复制 | 停在感受层,而非行为层 |
“谁先注意到你不一样?” | “同事说我上午回复更及时。” | 引入他者视角,增加证据 | 过早解释“为什么”,丢失线索 |
“它维持了多久?是什么让它多维持了10分钟?” | “维持到午饭;提前写了待办。” | 寻找维持条件 | 忽略时长,难以量化 |
当来访者说“没有例外”时,尝试:
Elicit 引出Amplify 放大Reinforce 强化Start again 再开始
EARS是把例外“做大做实”的四步微循环。下面给出操作化脚本与观察要点:
把例外转译为任务的关键,是以最小可行步与情境线索为单位,连接0–10刻度,形成可追踪证据链。
例外元素 | 可复制微行为 | 会谈任务/作业 | 证据与追踪 |
---|---|---|---|
通勤时心慌更少 | 上车前深呼吸2轮,靠门站,听旧歌单A | 本周3次通勤练习同样组合 | 刻度:3→3.5;记录维持时长;短信自评 |
与伴侣争吵减少 | 开口前先复述对方一句 | 晚餐谈家务时应用一次 | 他者评分:伴侣礼貌指数1–5;自评心火降温 |
拖延稍轻 | 开启番茄钟,只做第一步(打开文档) | 工作日早上9:30尝试一轮 | 任务完成率,情绪负担评分,阻力点记录 |
任务语法建议:谁(我/我们)—在何处(具体情境)—做什么(微行为)—做到什么程度(可观察指标)—何时(时间锚点)。
记录域 | 示例 | 用途 |
---|---|---|
目标陈述 | “两周内把早起从3分提升到4分,证据为周内3天7:30前起床。” | 对齐期望与标准 |
例外证据 | “周三:地铁A线;旧歌单;靠门站;无咖啡。” | 复制条件库 |
量表分数 | “本周三:3.5;周五:4.0。” | 追踪微上移 |
下一步任务 | “本周三/五复现组合,增加2次深呼吸。” | 巩固与迭代 |
关系反馈 | “同事A注意到上午回复更快。” | 外部验证 |
例外片段: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线索 → 刻度:__ → 可复制微行为:__ → 任务:谁/何处/做什么/程度/何时 → 外部证据:__
卡点 | 信号 | 优先策略 | 替代路径 |
---|---|---|---|
“没有例外” | 全或无叙事、绝对化用语 | 缩小时间窗;应对问句 | 关系问句引入他者观察 |
例外抽象 | “心态好一点” | 追问可观察行为与线索 | 情境化重述:谁/何处/做什么 |
复制困难 | “做过一次但很偶然” | 分解成更小步骤;添加提示线索 | 调整到更易控制的情境 |
系统阻力 | 他人负向反馈多 | 共同目标与最小可行改变 | 引入第三方评分与赞赏 |
情境:L先生,32岁,报告“工作焦虑和下班后与伴侣争吵”。自评焦虑刻度3/10,近两周睡眠差。需求:“我想不再爆炸,能把晚上的时间过得更轻松一点。”
片段一:平庸对话(问题化)
来访:我下班就很烦,一点小事就吵起来。
咨询师A: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是工作压力太大吗?有没有想过改变性格?
技术注解:追因与本质化,缺乏可复制要素,易加剧无力感。
片段二:优秀对话(EARS循环)
咨询师B:最近哪一天,下班后的你稍微没那么烦?哪怕只有30分钟。(Elicit)
来访:上周四吧,好像没吵。
咨询师B:我们就看那天的30分钟。那时刻度从几到几?(量化)
来访:大概从3到4吧。
咨询师B:请带我走一遍:你到家后先做了什么?(Amplify)
来访:先把包放门口,去洗了个脸,放了老歌单,坐在阳台回了两条消息。
咨询师B:这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的两三步?(对比放大)
来访:平时我会直接进厨房看她在干嘛,然后就开始挑刺。那天我先去阳台坐了会儿。
咨询师B:谁最先注意到你不一样?(关系问句)
来访:她说我说话更慢了。
咨询师B:如果把那天的不同变成可重复的小步骤,哪一两步最可控?(Reinforce)
来访:可能是先去洗脸、放歌,然后坐阳台五分钟再说话。
咨询师B:好的。那这周你愿意在哪三天尝试这套“进门三步走”?做到什么程度算成功?(任务化)
来访:周二、四、六。做到坐满五分钟,才起身说话。
咨询师B:当你做到时,伴侣会注意到什么小迹象?(外部证据)
来访:我声音更平稳,不会直接说“你又……”
咨询师B:我们把这作为“4分”的证据。下次见面,我们看看能否把“4分”稳定在三天。(Start again)
技术注解:从具体化到关系验证,再到任务与刻度闭环,完整走了一轮EARS。
片段三:遇阻与调整
来访:有两天我回家还是直接进厨房了,忘了阳台。
咨询师B:即便如此,你是如何把争吵控制在10分钟内的?(应对问句→例外桥接)
来访:我中途去倒了杯水,停了一下。
咨询师B:这算一个“临时例外”。我们怎么把它也加入“进门三步走”?比如在厨房门口放水杯当提示?(线索设计)
来访:可以。我在厨房门口放一个蓝色杯子。
咨询师B:好,我们更新任务:蓝杯提示→先喝水→再去阳台五分钟。你给自己打分时,4.5分会出现哪些新迹象?(微上移)
来访:我能先复述她的一句话再回应。
技术注解:从失败叙事转向应对证据,加入环境提示,保持刻度微上移。
总结陈述(示范)
咨询师B:今天你做了三件值得肯定的事:第一,你能从上周四找到一个“4分”的片段;第二,你把这段片段拆成“洗脸—老歌—阳台五分钟”的可复制步骤;第三,你在遇到阻力时,用“倒水”这个暂停让争吵没有升级。这些都在说明,你已经能把晚上的节奏从3分稳定到4分。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只做一个小目标:在门口看到蓝色杯子→喝水→阳台五分钟→开口前先复述一句,三天即可。下次我们一起数一数,你们各自注意到的变化。
例外问句的价值,在于把“偶然的好”变成“可复制的好”。用EARS把片段说厚,用刻度与关系问句把证据坐实,再用最小可行步让改变今天就开始。请记住:我们不需要一次跨越到“没有问题”的世界,只需要今天把3分,变成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