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初次访谈与治疗目标协商(夫妻二人面谈)
课程主题聚焦:以系统观与结构式取向组织初次会谈,用可操作的语言与步骤,教会你如何在第一次与夫妻见面时既“稳住场”又“定清目标”。本节采用沉浸式会谈实录,80%以上为对话,辅以要点拆解与操作清单。
学习目标
- 能够用清晰、简洁的开场话术完成知情同意、保密与会谈结构说明。
- 学会在高情绪现场中进行情感反映、去激化与对称式共情,避免站队。
- 掌握循环提问与例外发问,将“责备谁”转化为“系统怎么看”。
- 将模糊愿望转化为可测量的短期治疗目标,并完成治疗契约的关键条款。
会谈场景设置
- 来访者:李强(父亲,38),王芳(母亲,36)。
- 设定:夫妻面谈;儿子与奶奶不在场,避免现场三角化干扰。
- 焦点:儿子李明近半年厌学,亲子冲突频发;夫妻沟通紧张,父亲边缘化。
- 取向:系统式框架下的结构家庭治疗与多代际视角;沟通技术与叙事提问辅助。
会谈实录(逐段标注关键技术)
阶段A:开场、建立安全与结构(约5-8分钟)
咨询师(C):两位好,欢迎来。今天的时间是50分钟,我会先说明保密与会谈流程,然后请你们各自谈谈最希望从这次开始得到的帮助。这样安排可以吗?结构化开场
王芳(W):可以。我就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
李强(L):嗯,我也行。
C:关于保密,我会对你们在咨询中分享的内容保密。若涉及人身安全风险或法律规定的情形,需履行保护义务。此外,今天只有你们二位在场,便于先把夫妻的想法与立场梳理清楚,之后再考虑如何与孩子与长辈沟通。你们同意吗?知情同意 边界说明
W:同意。
L:嗯,没问题。
C:谢谢信任。接下来,我会先请一位完整说上2-3分钟,中间我不打断;另一位只记下最想回应的1-2点。我们轮换一次,再由我总结。这样能保证每个人都被充分听见,可以吗?对话结构化 去打断约定
阶段B:问题呈现与情感容纳(约10-15分钟)
W:我真的很累。孩子最近老说不上学,我每天盯他写作业,他不是拖拉就是顶嘴。公婆那边——唉,婆婆经常说我太严厉,但孩子成绩下滑这么厉害不严不行。最让我难受的是,他爸爸总是不表态,要么忙工作要么说“算了吧”。我觉得我像一个人在打仗。自发叙述
C:我先把我听到的复述一下:你感到独自扛着,很孤单也很焦虑;既担心孩子学业,又感到在家庭里缺少同伴。这样说贴近你的感受吗?情感反映 验证
W:是的,尤其是“孤单”。
C:谢谢你把“孤单”放到桌面上,我们会一起照看这个感受。李先生,轮到你,2-3分钟里你最想让我们知道什么?结构维持
L:我承认我工作忙,但也不是不管。只是我不想家里天天吵,我妈身体也不好,听到吵就更操心。我就想着能和气点。孩子嘛,青春期难免叛逆,我不想把事情搞僵。自发叙述
C:我听见你在努力维持家里的和谐,尤其担心冲突升级会影响母亲与孩子。你希望大家能缓和。这样理解可以吗?正向意图强调 非评判
L:对,我不想家里火药味那么浓。
C:现在请你们各用一句话说说,最希望我今天帮的“一件小事”。先王女士。聚焦 界定议题
W:我希望他(指李强)能明确表态,和我站在一边,孩子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L:我希望先别把事情推到极端,看看有没有不吵也能让孩子学的办法。
C:很好,我先做个小结:你们都想帮助孩子恢复上学,也都不希望再这样消耗下去;不同在于“手段”:王女士希望更明确的边界与一致立场;李先生担心强硬会引发更多冲突,更希望温和路径。这样的差异,是我们需要在今天开个“共同口子”的地方。归纳总结 立场整合
阶段C:系统视角与循环提问(约12-15分钟)
C:我会用一些“系统性”的问题帮助我们看清互动链条,不是为了找谁的错,而是像工程师看“系统运行”。可以吗?框架引导
W:好。
L:行。
C:当孩子说“不想写作业”时,家里通常会发生的前三个步骤是什么?可以像流程图那样描述。王女士先来。循环提问 具体化
W:第一,我提醒他先把语文作业写了;第二,他拖延或顶嘴;第三,我提高音量,他再顶,我就控制不住了。
C:李先生,你这时一般做什么?循环提问
L:我会劝她别生气,或者让我妈把水果拿过来,转移一下注意力。再不行,我就说今天算了,明天补。
C:如果我们把这段流程写成“系统反应曲线”:提醒→拖延/顶嘴→提高音量→调停/转移→暂时降温→下次再复发。两位会不会觉得这像一个循环?系统化语言 模式识别
W:是的,循环得很累。
L:我也知道在循环,但当时真怕更糟。
C:你们都在保护家庭——你在保护规则与孩子的未来(对王女士);你在保护和气与家人的情绪(对李先生)。在这个循环里,你们各自的“优点”彼此抵消,留下疲惫。若把“谁更对”先放一边,我们试着问:这个循环维持的动力是什么?来自哪里?重构 正向意图重述
W:我觉得是没人跟我站一起。我越急,他越和稀泥。
L:我怕她太冲,孩子被逼炸了。然后我妈一看就跟着急,我就更不敢让事情升级。
C:我听见“孤单”和“恐惧”是你们的驱动力。王女士的“孤单”让你提高音量;李先生的“恐惧”让你快速降温。这两个反应都出自爱,但合在一起,刚好把“真正讨论孩子需要什么”推迟了。情感命名 系统连接
W:听你这么说,好像也对。
L:我没想过“恐惧”这个词,但确实怕。
阶段D:现场化互动与降温(约8-10分钟)
C:我们来做个一分钟的小实验:请王女士用“我”开头,对李先生说你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只谈需要,不评判过去。现场化演练 “我”语言
W:我需要你在孩子问题上,先跟我说“我在”,让我知道不是我一个人。
C:李先生,请你用6-10个字复述她的“需要”。倾听验证
L:你需要我明确站在你这边。
C:王女士,被准确听见了吗?精确倾听
W:是的。
C:李先生,现在轮到你。仍用“我”开头,谈需要。对称式共情
L:我需要你在当下别把音量立刻提高,让我有三十秒时间把话说完。
C:王女士,请复述要点。倾听验证
W:你需要我给你三十秒不打断,也不提高音量。
C:很好。这叫“微边界”。当家里出现敏感场景时,这个微边界能帮你们从情绪反应切回到合作轨道。我们等会儿把它写进目标里。微边界命名 可操作化
阶段E:例外与资源发问(约8-10分钟)
C:过去半年,有没有哪天孩子相对配合、你们之间也少争吵?那天发生了什么不同?例外发问
W:有一次周末,他爸爸陪他去打球,回家后自己就写了一会儿作业。
L:对,那天我先问他想先写哪一科,并没说“必须现在”。
C:如果给那天取个标题,会是什么?比如“先连接再要求”。命名资源
L:可以,这个标题挺贴切。
W:我承认那天确实顺畅。
C:这说明你们具备可复制的策略。把它从“偶然”升级为“协同”,是我们目标协商的核心。资源放大
阶段F:目标协商与量表化(约12-15分钟)
C:现在把“愿望”转为“可测量的目标”。我会问几个量表问题,0到10分,0表示最糟,10表示理想。第一,过去两周,你们把冲突控制在“可谈”的范围内,给自己打几分?量表发问 操作化
W:3分。
L:4分。
C:短期(未来两周),你们愿意把它提升到多少分?请说一个现实且有挑战的数字。目标梯度
W:5分。
L:我觉得6分也可以。
C:好,目标区间5-6分。接下来定义“做到的证据”。请用可观察的行为描述。比如:1)每天一次“先连接后要求”的三句话;2)出现升级迹象时,王女士先做一次深呼吸,李先生用“我在这,先听你三十秒”回应;3)对孩子的要求统一成两句话,不当场争论差异。两位觉得哪些适合写进目标?SMART化 微行为设计
W:第二点我可以试,先呼吸,再说。
L:我愿意执行第二点和第三点。
C:再来一个与孩子直接相关的指标:未来两周内,孩子每晚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长从现在的——请说一个平均数——提高到?目标连接孩子
W:现在可能就二十多分钟吧。
L:那就目标四十分钟?
C:我们把它写成“每晚≥40分钟独立完成作业,允许一次提醒,不追问,不重复唠叨”。失败时不追责,改为次日复盘哪一步破了功。可以吗?失败预案
W:可以。
L:同意。
阶段G:会谈契约与角色分工(约6-8分钟)
C:我提议一个一页纸的“微契约”,只写必要条款:1)本阶段共同目标;2)各自的两条可观察承诺;3)复盘时间与方法;4)遇到升级时的“暂停手势”。我们先口头达成,回家贴在你们卧室的内侧,不贴公共区域,避免引发与长辈的当场争论。契约化 边界保护
W:可以。
L:同意。
C:暂停手势你们愿意用哪个?比如“手掌向下轻压”表示降速,或者“食指轻触手腕”表示“给我三十秒”。非言语协议
W:我们用“手掌向下轻压”。
L:好记也不突兀。
C:分工方面:1)王女士负责“先呼吸、后提出一个具体可做的请求”;2)李先生负责“首先对妻子的需要做一句话回应:‘我在,咱们按约定来’,然后对孩子给出两句统一要求”;3)当长辈在场且有插话倾向时,由李先生以“感谢+暂缓”的句式保护夫妻讨论空间。这样安排合适吗?结构化分工 界限微调
W:合适。
L:我可以试。
阶段H:结束与作业(约4-6分钟)
C:今天最后两分钟,我做个总结,你们各补充一条最重要的收获或提醒。结构化收尾
C:总结——我们识别了一个“保护出发却相互抵消”的循环:王女士的孤单→提高音量;李先生的恐惧→降温回避。我们把它改造为“微边界协议”:三十秒不打断、手势降速、两句统一要求;并设定了短期目标:把“可谈指数”从3-4分提升到5-6分,孩子独立作业≥40分钟,允许一次提醒,失败次日复盘,不追责。综合回顾
W:我今天学到用“我”说需要,还有先呼吸。
L:我学到“我在”要先说出口,还有手势暂停。
C:本周家庭作业: 1)每日一次“先连接后要求”的三句话(先感受、再选择、后要求); 2)一次15分钟的“夫妻独处时间”,不讨论对错,只复盘“协议用在哪一步了”; 3)把“可谈指数”在便签上每日自评一次,0-10分,周末带来。 下次我们会把这些微行为与更稳定的家庭结构调整对齐。辛苦你们,今天做得很棒。作业布置
补充实录片段:多场景微技能示范
场景1:情绪升级的截断 去激化
W:你总是回避!(音量升高)
C:(抬手做轻压手势)我先照看一下你此刻的“委屈和急切”。这很重要。我们是否先用约定的手势,在这个点上慢半拍?情绪命名 手势锚定
L:(点头)我在这,先给我三十秒。非对抗降速
C:谢谢。王女士,请用“我需要……”把这股力道说出来。“我”语言
场景2:循环提问追踪影响 系统性
C:当李先生说“今天算了”,孩子会观察到你们之间什么样的信号?他更可能学到哪一个策略:A暂时拖延有效,B表达可被听到?循环提问
W:他大概会学“拖延也行”。
L:那我以后把“算了”改成“我们先定一个十分钟起步”,怎么样?修辞替换
场景3:统一口径的两句话 结构化
C:请你们各自给出“统一口径”的两句话版本,我来听是否一致。行为脚本
W:“先把数学十题做完,四十分钟后自由时间自己安排。”
L:“先数学十题,四十分钟后你自己决定玩什么,我支持。”
C:很好,口径一致。把“自由度”明确写入,能降低抵抗。强化反馈
场景4:对称式共情以防站队 联盟平衡
C:(对王)我看见你在“守护规则”;(转向李)我也看见你在“守护关系”。二者都重要,我们的任务是把“规则与关系”绑定,而不是二选一。双向验证
场景5:失败情境复盘 复盘不追责
L:昨晚我们没坚持手势,还是吵起来了。
C:请按“三步复盘”:发生了什么→哪一步断了→下一次提前布置什么提醒。每人一句。过程化复盘
W:我在“提醒”后直接提高音量是断点;下次我先呼吸。
L:我没说“我在”,是断点;下次我用手势并说出来。
教学提示:如何在高冲突夫妻中保持中立而不失领导力?
- 先做情绪容纳,再做立场引导:命名关键情绪→设置微边界→回到议题。
- 使用“对称式”语言,先对A的正向意图致敬,再对B的正向意图致敬。
- 把“谁对谁错”的争执转化为“我们和循环在拉扯”。
- 将口头约定具象为手势、卡片、两句话脚本,降低复现门槛。
目标与契约样例(可下载抄写)
| 条目 | 内容样例 | 可观察指标 | 复盘方式 | 备注 |
|---|---|---|---|---|
| 共同目标(2周) | 将“可谈指数”由3-4升至5-6;孩子独立作业≥40分钟/晚 | 每日自评分;作业计时截图或记录 | 每晚睡前3分钟口头复盘 | 失败时“不追责”→次日复盘 |
| 王女士承诺 | 出现触发点先深呼吸3次,再提出一个具体请求 | 家中贴小贴纸“先呼吸” | 打分:是否做到(是/否) | 允许一次提醒 |
| 李先生承诺 | 先说“我在”,做手势降速,再给出“两句统一要求” | 手势出现次数≥1/晚 | 周末二人10分钟复盘 | 对长辈用“感谢+暂缓”句式 |
| 安全与界限 | 不在孩子与长辈面前争论教养分歧 | 分歧留待“夫妻独处时间” | 记录触发情景与替代行为 | 必要时短暂时空分离 |
提示:表格在手机端可横向滑动。建议打印贴于私密处,避免引发家庭内即时对抗。
关键技术拆解与微脚本
- 结构化开场(60秒):“今天我们有50分钟,我会先说明保密与流程,然后各自说2-3分钟,另一位记录想回应的1-2点,不打断,之后我总结。”
- 情感反映双句式:“我听见你在守护X;同时也背着Y的重量。这样很不容易。”
- 循环提问三连:“当X发生时,你做的第一件事是?对方通常怎么回应?这个回应又让你下一步做什么?”
- 例外发问:“过去半年哪一天稍好?那天与平时最不同的两个点?”
- 量表问题:“0-10分,此刻在哪?两周内现实地升到几分?做到的证据是什么?”
- 两句统一要求模板:“先具体任务+可完成量;后清晰自由度与支持。”
- 暂停手势与口头锚定:“手掌下压+‘我在,我们按约定来’。”
- 失败复盘三步:“发生了什么→哪一步断了→下次提前放什么提醒在那一步?”
理论与伦理要点(精炼版)
会谈结构与目标协商:初次会谈以建立联盟、结构化流程与共同目标为核心(Nichols & Schwartz, 2008)。目标应短期可测、以互动为单位,而非仅以个体症状为指标。
系统与边界:通过识别互动循环和亚系统边界,优先重建夫妻亚系统的领导力(Minuchin, 1974)。
代际敏感性:理解代际联结与三角化对当前互动的影响,避免道德化指责(Bowen, 1978)。
伦理:首会需进行知情同意、保密说明与风险与转介评估(APA, 2017)。涉及未成年人时,目标协商需兼顾家长监护职责与未成年人的福祉。
微互动练习(自测与实操)
练习1|将“抱怨句”改写为“我需要……”
将“你总是回避”改写为需求句,包含两个要素:你需要什么+可观察行为。例如:“我需要你先回应我一句‘我在’,并用我们约定的手势提醒我慢一点。”
练习2|两句话统一要求模板
- 句1:先具体任务与量化:“先把英语单词抄写两遍(约20分钟)。”
- 句2:再给自由度与支持:“完成后你自己选看动画或听歌,我支持你的选择。”
练习3|量表化与证据化
问自己:本周“可谈指数”目标是几分?当达到该分数时,我能看见的三条证据是什么?例如:1)本周有3次使用暂停手势;2)每天一次“先连接后要求”;3)一次不当场争辩的分歧转移到“夫妻独处时间”。
咨询总结(供治疗师复盘)
- 初次会谈的成败关键在“稳态+目标”:用结构化开场稳住节奏;用对称式共情稳住情绪;用系统性问题把指责转为对模式的观察。
- 目标要紧贴“互动单位”,而非抽象愿望;将其SMART化:具体、可测量、可达成、与家庭功能相关、设定时间窗口。
- 把口头共识转化为“微契约”:手势、两句话脚本、每日量表自评和固定复盘时段,都是可复制的载体。
- 对文化脉络保持敏感:尊重孝道与代际联结,不鼓励切断,而是以“感谢+暂缓”的句式重建边界。
- 结束前务必布置小而可行的作业,下一次才能从“复盘证据”出发累计效应。
本节主要展示了初次访谈如何把高情绪局面转化为可执行的微目标;下一节可在此基础上进入结构调整与三角关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