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图与影响地图

熟练绘制位置图与影响地图,追踪问题与关系网络的互动。训练将情境、时间与角色纳入会谈地图,形成可操作的决策依据,提高技术选择的透明度与一致性。

正文内容

位置图与影响地图|叙事疗法实践证书(模块10)

位置图与影响地图:追踪问题与关系网络的互动(模块10)

课程定位:本模块位于第10课,承接模块6的“双重聆听与厚描述”,为后续“外化对话地图”“重写对话地图”提供可操作的会谈导航工具。避免重复外化与重写的细节,聚焦“如何绘制与使用地图做决策”。

理论引用

Michael White 与 David Epston强调:叙事实践通过将“问题对人的影响”与“人对问题的影响”加以区分,创造协作式的改变空间;而在短期解决取向(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SFBT)中,Steve de Shazer 与 Insoo Kim Berg则以目标、例外与量表让对话向可行的下一步移动。本模块以“位置图—影响地图”把两类取向在结构化会谈导航上的优势对接,以提高技术选择的透明度与一致性。

引言与学习目标

想象你在一场家庭会谈中:父亲说“孩子不努力”,母亲说“学校压力太大”,孩子说“焦虑让我不能开始”。如果仅靠记忆与临场判断,问题很快会在指责与防御中打结。此时,一张快速绘制的“位置图与影响地图”,就像一张可更新的会谈导航图,帮助你与来访者共同看见:谁在何处、何时、以何种关系与语言,放大或削弱了“焦虑/拖延/冲突”的影响。

学完本章,你将能够:

  • 准确复述“位置图”“影响地图”的定义与区别,并说明它们在叙事疗法与SFBT整合中的作用。
  • 独立完成一次10分钟内的快速绘图:标注情境、时间、角色、文化话语/权力与资源。
  • 从地图中提取3个“高杠杆节点”,为下一步会谈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外化、解构式提问、例外、量表、重写等)提供理由。
  • 设计至少6个跨情境的标准问句,并能在家庭/学校/职场三类场域中进行语言微调。
  • 将地图转译为专业记录与跨学科沟通用语(含与DSM-5对接的非病理表达)。

核心概念解析(是什么 与 为什么)

是什么位置图(Position Map):是把情境(场域)、时间(阶段/时序)、角色(个人与群体)以及文化话语与权力关系排列在一张“地形图”上的方法。它回答“谁在何处、何时、与谁、围绕什么议题、以何种语言位置自己”。位置图以来访者语言为核心,强调去中心化而有影响力的协作立场。

是什么影响地图(Influence Map):是把“问题对人的影响”与“人对问题的影响”两条路径清晰可见化的流程图。它追踪问题的策略(何时出现、如何扩张、影响哪些生活领域),以及来访者与盟友的反应(微行动、例外、价值-意向的动员)。

为什么这两张图是会谈的“导航与决策仪表盘”。它们:

  • 让“薄描述”转向“厚描述”:具体化“在哪、与谁、怎样发生”,避免空泛标签。
  • 承接双重聆听:同时看见问题饱和叙事与独特结果的线索,减少偏见性聚焦。
  • 提升技术选择透明度:用可见证据说明“为什么此刻用量表不宜用对抗式挑战”。
  • 支持跨团队沟通:以非病理用语记录因果循环与资源网络,并可对接DSM-5所需的功能维度描述(而非疾病标签)。

与SFBT的关联:位置图确定“目标的落点与参与者”,影响地图锁定“例外出现的条件”与“量表锚点”,两者使SFBT的目标、例外、量表问句更具情境化精度。

实操技术与步骤分解(怎么做)

第一步:界定范围与时间窗(2-3分钟)

  • 问句提示:
    • “我们先选一个你最想处理的场景和最近一次发生的时间,好吗?”
    • “这次把焦点放在上周三晚自习那段90分钟,是否合适?”
  • 要点:避免过大范围;选择最近一段可回忆、可验证的时段。

第二步:外化命名并明确对象(1分钟)

  • 问句提示:
    • “你愿意给这个影响学习的东西取个名字吗?例如‘拖延怪’或‘卡住’?”
  • 要点:命名问题而非命名人,为接下来的影响追踪创造分离度。

第三步:绘制位置图(3-4分钟)

  • 四要素:情境/场域、关键角色、文化话语与权力、资源/盟友。
  • 操作:在纸上或白板上画四个象限或同心圆,将要素按“接近度/影响力”摆放,标注时间点。
  • 问句提示:
    • “这件事最常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 “谁的在场、哪种话语,会让‘拖延怪’更有力?”
    • “谁或什么会稍微削弱它?”

第四步:绘制影响地图(3-5分钟)

  • 双路径结构:
    • 问题 → 人/关系/生活领域(问题对人的影响)
    • 人/盟友 → 问题(人对问题的影响)
  • 操作:用箭头串联“触发—放大器—影响领域—后果”;用不同颜色标注“反影响/例外/微行动”。
  • 问句提示:
    • “当‘拖延怪’靠近时,它怎么做让你远离书本?”
    • “有没有哪怕10分钟,你做了点什么,让它退了一步?”
    • “谁的哪句话、哪种安排,使它更难发挥作用?”

第五步:提取高杠杆决策点(2-3分钟)

  • 从地图中寻找:
    • 可改变的微情境(例如:入座前5分钟的手机摆放)。
    • 可被命名与召回的价值-意向(例如:对“自主管理”的重视)。
    • 可调度的盟友/资源(例如:同桌的1句提醒、教室座位的调整)。
  • 对应技术选择:
    • 当“例外片段”已出现:转SFBT例外问句或重写对话。
    • 当“文化话语”是放大器:使用解构式提问。
    • 当“影响领域明确而可量化”:加入量表问句以设定下一步。

第六步:记录与转译(1-2分钟)

  • 文档化实践:拍照/电子化并附简短“见证文本”。
  • 跨学科转译(非病理语言—DSM-5对接):
    • 示例:记录用语“‘拖延’在晚间自习前30分钟显著增加,影响作业启动与睡眠时程;在同伴提醒与目标分解时出现明显缓解。”
    • 对接:在需要时可转译为“与焦虑相关的作业启动困难与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功能性描述”,避免将人贴上诊断标签。

问句范例库(可直接使用与变式)

  • 定位与时间化
    • “这个影响最典型地出现在哪一天的哪个时段?”
    • “上一次发生时,前10分钟发生了什么提示它要来?”
  • 关系化与话语追踪
    • “在谁的在场或哪种话里,它更有底气?”
    • “有没有一种不同的话,让你稍微远离它?”
  • 影响链
    • “当它靠近后30分钟,最先被影响的是哪件小事?”
    • “如果那件小事被保护住,后面哪些影响会自动变小?”
  • 能动性与独特结果
    • “有没有哪怕5分钟,你做了什么让它迟疑了一下?”
    • “当时体现了你哪种价值或意向?”
  • 与SFBT联动
    • 量表:“在0-10里,昨晚它的影响多大?若明晚想小1格,哪一个环节最容易动?”
    • 例外:“有没有哪天它本可以出现却没有?那天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应用演示:案例与对话分析

背景:高三学生小K,自述“拖延”在晚自习时反复出现。父亲常以“不要丢关键时刻”的话语督促,小K报告紧张、胸闷与入睡延后。近两周出现一次短暂的好转。

对话逐字稿【注释:咨询意图与微技能】
师:我们先挑一段时间来观察,可以是最近一次晚自习的90分钟? 限定时间窗,避免泛化;为位置图提供起点。
来:行。周三晚自习。 来访者共主决定,增强协作。
师:你愿意给那个让你难以开始的东西起个名字? 外化命名,为影响地图分离“人-问题”。
来:叫“卡住”。 采用来访者语言,提升去病理化。
师:在教室里,谁的在场或哪种话语,会让“卡住”更有力? 位置图:角色与文化话语作为放大器。
来:想到爸说“关键时刻别松”,我就更紧张。 识别放大器,标注进位置图“父亲话语—关键时刻”。
师:当“卡住”靠近,你的身体和注意力先发生什么? 影响链:触发—早期指标。
来:手心出汗,会刷手机,作业本一直没打开。 标注“生理—手机—未启动作业”的链条。
师:有没有哪怕10分钟,你做了点什么,它退了一步? 独特结果搜集;人对问题的影响路径。
来:周一有,我先写了最简单的选择题,然后就顺了。 记录例外:任务分解与成功启动。
师:那10分钟体现了你在意的什么? 价值-意向提炼,支撑重写对话的后续。
来:我想自己掌控节奏,而不是被分数追着跑。 标注价值“自主管理”,作为高杠杆节点。
师:若把“卡住”的影响放在0-10,周三大概是几?若想明天小1格,哪个环节最容易动? SFBT量表锚定具体微行动。
来:周三是7。明天先把手机放到讲台,再从选择题开始。 从地图中提取可执行节点:环境与任务设计。
师:谁可以当你的盟友,提醒你按这个顺序来? 位置图-资源激活;外部见证的潜在线索。
来:同桌Z。他愿意提醒我。 标注盟友,形成可循环的支持网络。
文字化地图(示例)

位置图:场域=教室晚自习;时间=开场前10分钟—入座后30分钟;关键角色=小K、同桌Z、父亲话语(通过想起)、班规;文化话语/权力=“关键时刻不能松”“分数优先”;资源/盟友=同桌提醒、任务分解策略、讲台手机收纳。

影响地图:触发=想起“关键时刻”→生理紧张→刷手机→未启动作业→焦虑上升→入睡延后;反影响=手机远离→从简单题启动→10分钟内进入状态→焦虑下降。盟友路径=同桌提醒→遵循顺序→巩固例外。

常见挑战与整合应用

  • 挑战1:地图过度抽象或贴标签
    • 表现:写“自控力差”“内在矛盾”,可操作性低。
    • 应对:改写为情境化表述,如“晚自习入座后10分钟,手机在手边→启动延迟”。
  • 挑战2:咨询师代言过多
    • 表现:由咨询师推断因果,来访者语言缺席。
    • 应对:每条箭头尽量使用来访者原话;不确定处用问句验证。
  • 挑战3:地图过于庞杂难以决策
    • 表现:节点过多、无优先级。
    • 应对:用量表选择“最容易移动的1格”,先动微环节。
  • 挑战4:忽视文化话语与权力
    • 表现:把问题归因于个体特质,忽略制度与关系影响。
    • 应对:加入“谁的规约/哪种话语使问题有力”的提问;在家庭或职场使用协作语言重新分配能动性。

与其他技术的协同

  • 与外化对话:位置图先行,明确“问题与人”的空间距离,随后进入外化细化命名。
  • 与SFBT例外/量表:影响地图标注“例外的条件”,转化为量表的“下一格行动”。
  • 与重写对话:从“人对问题的影响”路径中提炼价值-意向与证据链,进入替代性故事的扩展。
  • 与文档化实践:将地图与见证文本生成“微证书/行动邀请”,支持跨团队与后续巩固。

本章总结与行动指南

位置图回答“谁在何处、何时、以何种话语与关系影响这个议题”,影响地图回答“问题如何影响人/人如何影响问题”。两张图把双重聆听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谈导航,使技术选择有据可依、可被见证、可复制与教学。

你的练习

  • 练习1(10分钟):选取你本周一次轻微“卡住”的经历,完成快速位置图与影响地图;从中挑出一个“可移动的1格”,写下你将尝试的微行动与盟友。
  • 练习2(15分钟):为一位假想来访者(例如“晨会紧张的新人HR”)设计6个问句,覆盖“定位/关系化/影响链/能动性/例外/量表”六类,并写出可能的两条不同后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