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作业:FFST与观察任务

学习首次会谈后作业的设计要点:公式性首次作业与观察任务的适配与个性化,确保低门槛、可观察与可回顾,建立下次会谈可评估的证据路径,增强改变动能与连续性。

正文内容

学习导引

本卡片聚焦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首次会谈后的两类经典作业:公式性首次作业(Formulaic First Session Task, FFST)与观察任务(Observation Task)。你将学会如何在不同来访者类型与情境下,设计低门槛、可观察、可回顾的作业,搭建“下次会谈可评估的证据路径”。

  • 你将获得:清晰的定义与原理、设计步骤与检查清单、移动端友好的对照表、可直接套用的对话脚本与案例。
  • 适用对象: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学生及对SFBT感兴趣的助人者。
理论依据提示:FFST与观察任务源于密尔沃基简短家庭治疗中心的早期实践(de Shazer, 1988;Berg & Miller, 1992)。系统综述与元分析显示,SFBT在教育、家庭、物质使用与常见心理困扰方面呈小到中等效应,且对短程功能改善有效(Gingerich & Peterson, 2013;Kim, 2008;Franklin et al., 2012)。首次作业的低门槛设置与“例外观察”被认为是促进早期动能与维持改变的重要机制。

一、概念与定位:我们到底在布置什么作业?

学习目标:准确区分FFST与观察任务,理解其在SFBT会谈结构中的位置与功能。

在SFBT中,“作业”并非繁重的行为改变计划,而是为来访者创造可见的、微小的胜任时刻,并为下次会谈提供可以被回顾与放大的证据线索。最常见的两类是:

  • FFST(公式性首次作业):一条通用且安全的观察型作业,常用表述是:“在我们下次见面之前,请你留意生活中那些进行得稍微好一些、你希望继续发生的事情。”
  • 观察任务:以来访者目标或刻度为锚点的定制化观察,聚焦“什么时候、在哪里、谁在场、你做了什么、别人怎么知道好了一点”。
维度 FFST(公式性首次作业) 观察任务(定制化) 备注
目标聚焦 广角,任何“稍好一点”的线索 窄角,围绕特定目标/刻度/情境 FFST适合早期不明确目标情形
门槛 极低,仅需注意与记录 低至中,可含微小行动的自发观察 两者均避免高成本要求
来访者类型适配 访客、抱怨者、顾客均可 更适合抱怨者→顾客、顾客 配合关系问句提升参与度
证据路径 广泛证据,需次访时聚焦筛选 预设证据维度,便于追踪与放大 “证据先行”提升可回顾性
与刻度的关系 间接,可在次访时连接刻度 直接,常嵌入“从3到3.5会看到什么” 利于形成微小上移的可见指标
实证要点:在早期阶段使用低门槛任务与结构化反馈可以提升来访者留存与早期改善概率(Hanton et al., 2002;Miller & Duncan, 2000 关于反馈系统)。SFBT强调“微小改变可带来更大改变”的非线性效应,观察与命名微改变有助于激活自我效能与资源网络。

二、原理:为什么“观察”能促进改变?

学习目标:理解FFST与观察任务的心理机制,以便在会谈中有理有据地解释与引导。

  • 注意力再分配:将注意力从问题细节转向“例外”与“有用之处”,减少问题叙事的自我强化。
  • 可得性启发:当个体主动搜索“好一点”的线索,这些线索的心理可及性提高,进而影响判断与选择。
  • 自我效能与胜任体验:即便是微小的有用行为一旦被觉察、命名与赞赏,会放大“我能做点什么”的感觉,降低习得性无助。
  • 系统反馈环:家庭/团队中,成员对微小积极行为的回应会进一步强化该行为,形成新循环。
理论脉络:SFBT的“例外”与“资源激活”立场受社会建构主义与系统观影响(de Shazer, 1985;de Shazer et al., 1986),强调通过语言与互动生成改变;微改变→大改变的理念与复杂系统中的“触发点”相契合(Iveson, 2002)。

三、设计步骤:从泛化到可执行

学习目标:掌握一套可复用的设计流程,并能根据不同来访者类型做适配。

1. 锚定焦点

  • 若目标尚未清晰:优先使用FFST,辅以关系问句,保障参与与安全。
  • 若已有初步目标或刻度:转换为定制化观察任务。

2. 定义证据维度(谁、何时、何地、做什么、看到什么)

可用“生态契合公式”进行检查:情境(Where/When)× 触发线索(If-Then)× 可观察行为(Do)× 见证者/证据(Who/What)

3. 链接刻度(0–10)

使用“半格移动”的微目标:从当前3分→3.5分,你会做的第一个小动作是什么?别人会看到什么迹象?

4. 生成“赞赏—桥接—任务”(三段式反馈)

  • 赞赏:具体、基于证据、面向能力。
  • 桥接:从已有有效之处连接到下一步。
  • 任务:一条清晰的观察/微行动,并明确回顾方式。

5. 书写成一句清楚的任务语句

模板示例:

  • FFST模板:在下次会谈前,请你留意并随手记下那些进行得稍微好一点、你希望继续发生的事情(时间、地点、谁在场、你做了什么/别人做了什么)。
  • 观察任务模板:从今天到下次,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早起后30分钟专注度能到3.5分”的迹象上:例如关机20分钟、完成1个家务或打开任务清单并打勾1项。请把看到的时刻记录下来。

四、来访者类型适配:访客—抱怨者—顾客

学习目标:依据参与度匹配作业强度与语言。

类型 特征 首选任务 语言要点 回顾线索
访客(Visitor) 动机低、非自愿、目标不清 FFST、关系问句、第三方视角 中立、非指令;邀请式“留意” “别人会注意到什么稍好一点?”
抱怨者(Complainant) 能描述问题,目标多针对他人 定制化观察任务、应对问句 从抱怨转译为偏好与例外 “当你做X时,情况比平时好一点的证据是?”
顾客(Customer) 目标明确、愿意尝试 刻度链接观察、最小可行步 具体到“何时何地做什么” “从5到5.5,第一可见迹象是什么?”

五、质量标准:好作业的五个“可”

学习目标:掌握评估作业质量的标准,确保可执行与可回顾。

  • 可理解:来访者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任务。
  • 可观察:行为或迹象能被看见、听见或被他人确认。
  • 可记录:便签、手机备忘、聊天记录等均可作为证据。
  • 可回顾:下次会谈能清楚回忆“何时、何地、谁在场、做了什么”。
  • 可调整:若未完成,可无羞耻地微调为更小步。

微提示:在会谈末尾,请来访者现场用手机写下任务要点,并约定“回顾清单”,如:时间、地点、做了什么、看到的好一点之处、刻度分数。

六、与刻度问题整合:把“好一点”变得可计量

学习目标:会用0–10刻度把观察转化为可追踪的指数。

  • 建立基线:“现在在早晨专注度上你会给几分?”
  • 设置半格目标:“从3到3.5,你会看见哪些可见的微变化?”
  • 界定证据:情境标记(早晨7:30-8:00)、行为标记(专注手机外任务15分钟)、社会标记(伴侣说‘今天节奏不错’)。

七、常见误区与修正

学习目标:识别并避免导致“作业掉地上”的设计错误。

常见误区 典型表现 修正策略
任务负荷过高 要求多项行为改变,超出阶段 回到观察型或单一步骤;半格提升
抽象不可见 “更积极”“更自律”无法观察 转译为可见行为:“起床后洗脸+开窗”
证据路径缺失 次访时难以回顾具体发生了什么 当场约定记录方式与回顾要素
忽视生态契合 与现实时段/角色冲突 按情境重写:换时段、换场景、换参与者
语言过度指令化 像布置作业而非合作邀请 采用“邀请—选择—调整”的合作语气

八、脚本库:可直接使用的任务语言

学习目标:掌握一组可替换词库,快速生成自然、合作、低门槛的任务说明。

  • FFST通用版:“到下次见面前,请你留意任何让一天稍微顺一点的时刻。可以是几分钟、一个小互动或一个完成的小事。若方便,随手记下时间和发生了什么。”
  • 刻度链接版:“你给现在的睡眠质量打3分。我们只看3.5分的迹象:比如入睡时间缩短5分钟,或凌晨醒来次数少一次。看见时就记个小点。”
  • 关系问句版:“如果你朋友本周看到你哪怕一点点不一样,他会说你哪里变得更好了?就留意这类时刻。”
  • 团队/家庭版:“大家各自留意‘晚餐前30分钟没有争吵’的片段。谁先注意到,就用一个手势提醒彼此,并在群里打个✅。”
  • 低情绪能量版:“只需要注意,不需要做额外事情。愿意的话,给这些时刻取个小标签,例如‘OK-5分钟’。”

九、记录与回顾:把“做过/看到过”转成“证据链”

学习目标:建立简洁的记录与次访回顾框架。

  • 轻量记录:手机备忘录、日历、聊天对话中的表情符号、便签拍照。
  • 回顾要素(次访首5分钟):时间—地点—谁在场—你做了什么—他人看到什么—刻度分数
  • EARS微循环:Elicit引出细节 → Amplify放大条件与影响 → Reinforce强化可复制步骤 → Start again从新起点设下一步。

十、情境化清单:不同主题的观察线索

学习目标:快速为常见议题生成具象化的观察指标。

主题 可观察线索(例) 刻度锚点(例)
抑郁低能量 起床后30分钟内完成1件家务;午后散步5分钟 能量从2→2.5:增加一个5分钟活动
焦虑与躲避 在会议前做3次缓慢呼吸;进入会议室提前1分钟落座 从3→3.5:出现一次“提前落座”
亲密关系冲突 晚餐时互相表达一个具体感谢 互动满意度4→4.5:1次具体感谢
青少年作业拖延 坐到书桌前并打开作业清单;定时器5分钟学习 自我管理3→3.5:5分钟“定时器完成”
物质使用恢复 晚间8–9点与支持者通话3分钟 渴求管理5→5.5:发生1次支持性通话

十一、案例教学:从“平庸式布置”到“解决导向布置”

学习目标:通过真实对话片段,辨识语言差异,并掌握可操作的改写。

案例一:成人个体(抑郁,起床困难)

背景:来访者A,近两周情绪低落、起床困难,自评能量刻度2/10。

平庸版

咨:你要加油,这周尽量每天运动30分钟,下次我们看看坚持得如何。

技术注解:任务负荷过高、泛化、不可回顾;忽视当前能量状态与成功概率。

解决导向版

咨:你刚才提到,偶尔有“起床后能把杯子洗了”的时刻,那些天的一点点不同是什么?

访:可能是前一晚把杯子放在水池边,早上正好看见。

咨:如果我们把现在的能量定在2分,从2到2.5,像今天这种“看见杯子就顺手洗”的时刻,再出现一次就算达成。愿不愿意这周只留意这样的时刻?看到时在手机上打一个“✓”。

访:可以。

咨:再确认一下:通常是在7:30–8:00之间、在厨房、你看见杯子、伸手去洗,对吧?有人会注意到你做了这件小事吗?

访:同住的姐姐会吧,她会说“你今天起得不错”。

咨:太好了。那我们的任务是:到下次会谈前,留意并记录任何一个“起床后半小时内完成一个小家务”的时刻(例如洗杯子),记下时间。若姐姐看到了,她的评价也可以记上一句。

技术注解:赞赏(识别微例外)→桥接(从2到2.5)→任务(情境化观察+证据)。任务仅是“留意并记录”,不强求频率。

案例二:青少年(作业拖延)

背景:来访者B,高一,作业经常拖到深夜,与母亲争吵。自评学习刻度3/10。

平庸版

咨:回去把作息表做出来,按计划走,别拖延。

技术注解:缺少合作立场,未做情境锚定,不可评估。

解决导向版

咨:如果从3到3.5分,晚饭后第一小时里,有什么小迹象说明“今天稍微顺一点”?

访:也许我能坐到书桌前,打开作业清单,先写数学前两题。

咨:谁会最先注意到?

访:可能是我妈,因为我没在客厅玩手机。

咨:这周我们先观察这个迹象。你方便用手机备忘录记录“坐下开始的时间”和“完成的题数”吗?

访:可以。

咨:那任务是:本周任意一天,晚饭后第一小时内,留意是否出现“坐到书桌前并打开作业清单”的时刻。若有,记下时间与完成1–2题的小进展;如果你妈注意到,也可让她在群里发一个“?”。

技术注解:以半格刻度定义微目标,加入他人视角作为社会证据,记录方式轻量。

案例三:伴侣(沟通紧张)

背景:C(女)与D(男)频繁争吵,均自评关系满意度4/10。

平庸版

咨:你们要控制情绪,多沟通,少指责。

技术注解:泛化建议,无操作细节,缺少可观察证据。

解决导向版

咨:当你们关系在4.5分的时候,晚餐前30分钟里,会出现什么小小的不同,让彼此感觉更被尊重?

C:也许彼此说一个具体感谢,不谈工作。

D:我可以提前把手机放到柜子里。

咨:谁会先注意到气氛不一样?

D:可能是我,因为她没皱眉头。

咨:这周的任务是:只需留意“晚餐前30分钟出现一个具体感谢或手机入柜”的时刻。看到时,彼此用一个手势示意,并在家庭群里各发一个✅作为记录。下次我们用这个来回顾4→4.5分的证据。

技术注解:双人证据、情境锚定、社交可见化(群内✅),便于次访追踪。

十二、从FFST到个性化:何时升级?

学习目标:学会从通用FFST平稳过渡到更聚焦的观察或行动任务。

  • 首访末未达成目标共识或参与度低:留在FFST,确保记录与回顾约定。
  • 次访有具体例外证据:缩小到情境化观察,链接刻度。
  • 多次出现稳定例外:在观察基础上,邀请“做更多有用的”轻量行动(例如把有效线索安排在容易出现的时段)。

十三、进阶整合:与应对问句、关系问句、ORS/SRS结合

学习目标:把首次作业与其他SFBT要素衔接,形成闭环。

  • 应对问句:当问题强度高、改变窗口窄时,先围绕“你是如何撑到今天的?”生成应对型观察任务(识别稳定因素)。
  • 关系问句:加入他人视角提升证据强度和社会强化,如“谁会最先注意到这0.5分的变化?他们会怎么说/做?”
  • ORS/SRS:在开场与结束使用结果与关系反馈量表,结合0–10刻度与观察记录,指导微调(Miller & Duncan, 2004)。

十四、督导与自我反思:如何保证技术忠诚度?

学习目标:建立自我审视清单,保证语言与任务保持解决导向。

  • 我是否在末段给予了“赞赏—桥接—任务”的三段式反馈?
  • 任务是否满足五个“可”?是否对来访者可复述?
  • 是否设定了回顾要素与记录方式?
  • 语言是否保持邀请而非指令?是否避免问题化追问?
  • 次访是否遵循EARS循环放大微进展?

十五、迷你脚本对照:把“建议”改写成“观察”

问题化/指令化说法 解决导向观察改写 改写要点
“你得控制情绪。” “当你稍微容易镇定一点时,别人会从哪里看出来?这周就留意那样的时刻。” 从抽象要求→可见迹象
“每天必须走一万步。” “从现在的2分到2.5分,也许只需要某个晚上绕小区走5分钟。看见这个时刻就✅。” 降低负荷,半格目标
“别再和他吵架了。” “晚饭前出现一次‘彼此一个具体感谢’就算好一点,我们只做观察与记录。” 将“不要”转为“要发生什么”
“按时完成作业。” “留意有没有‘先坐下并打开清单’的5分钟窗口,看到就记下时间。” 定义起始线索与情境

十六、微案例回访展示:次访如何用好“证据”

学习目标:演示次访的EARS循环,让观察转化为稳定改变。

场景:成人个体(案例一)次访。

咨:上周我们约定留意“起床后半小时内的小家务”。发生过吗?

访:有两次。周三7:45洗了杯子,周五7:50把垃圾带下楼。

咨:太好了。(Elicit)这两次之前发生了什么,让它更容易发生?

访:前一晚把垃圾袋放门口,杯子放在水池边。

咨:所以,把物品放到“会看见的地方”很有用。(Amplify)当时你姐说了什么?

访:她说“不错哦”。

咨:这说明家里有人注意到了你的改变。(Reinforce)从2分看,今天你会给几分?

访:也许2.5吧。

咨:很好。(Start again)我们把“放在会看见的地方”继续保留。到下次,只需留意是否再出现一次“起床30分钟内完成小家务”的时刻,仍用✅记录。

十七、快速实施清单

  • 1分钟确认:来访者能否复述任务?
  • 30秒决定记录方式:便签、手机、群内表情符号。
  • 一句话刻度锚点:从X到X+0.5,会看见什么?
  • 一句话关系问句:谁会最先注意到?他们会说什么?
  • 告别前的承诺:我们下次就从“你记录的那个时刻”开始谈。

十八、关键点回顾

  • FFST是安全、通用、低门槛的“注意力训练”。
  • 观察任务是围绕目标/刻度的定制化证据收集。
  • 好作业五标准:可理解、可观察、可记录、可回顾、可调整。
  • 三段式反馈与EARS循环使微改变得以放大与稳定。
  • 始终用“半格刻度”和“情境标记”保持可执行性。
总结性依据:SFBT的首次作业强调通过语言引导来访者关注例外与资源;微小、可观察的改变被证实能提升自我效能与早期合作质量。与刻度与反馈系统结合,可形成“观察—证据—放大—下一步”的闭环,符合焦点解决“短程、资源、面向未来、以目标为中心”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