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训练EARS微循环,将微小进展转化为新常态:引出细节、放大情境与行为、强化可复制步骤、从新起点启动下一步;通过多轮迭代,稳定改变轨迹与自我强化机制。
将微小进展转化为新常态的可复制技术序列。适用于个体、伴侣/家庭、校园与职场的短程会谈。
面向对象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学生、对SFBT感兴趣的从业者
学习提示:EARS是一段“微行动增幅器”。你不需要一次改变一切,而是一次把一个“已经有效的很小部分”做清楚、做更大、做稳定,然后从新的台阶再迈出下一步。
定义
EARS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用于将微小改变稳定化的四步循环:
维度 | EARS循环(SFBT) | 问题化谈话(对照) |
---|---|---|
注意力指向 | 已有有效的微行为与例外 | 问题的原因、频率与负面影响 |
时间焦点 | 当下与可预见的最近未来 | 过去经历与长期解释 |
语言风格 | 具体、可观察、情境化、可复制 | 抽象、标签化、泛化描述 |
行为产出 | 最小可行步(small steps) | 理解更多但行动不清晰 |
进展追踪 | 0–10刻度、证据链、下一步 | 主观感受回顾、难以量化 |
避免混淆:本卡的 EARS(Elicit–Amplify–Reinforce–Start again)不同于动机式访谈(MI)常见的 OARS(Open questions–Affirmations–Reflections–Summaries)。两者可互补,但目标与节奏不同:EARS是以“微改变复制”为核心的解决导向循环;OARS主要用于建立关系与激活改变谈话。
学习目标
事实性共识(基于主流证据)
理论性解释(合理但需持续验证)
学习目标
1)Elicit 引出:把“有用之处”请出来
2)Amplify 放大:把“有效片段”做清楚
3)Reinforce 强化:把“有效”留住并对齐目标
4)Start again 再开始:从新基线出发的下一步
步骤 | 高质量问句示例 | 容易踩雷的问法 | 修正要点 |
---|---|---|---|
Elicit | “上周哪一刻,比平时稍微容易一点?” | “为什么你总是做不到?” | 从“已经有的不同”入手,不追责。 |
Amplify | “当时第一步你做了什么?能不能像录像一样讲细一点?” | “你就是更自律了吧?” | 把抽象词翻译成可观察动作与线索。 |
Reinforce | “这三步和你‘好好上班’的目标方向一致。” | “不错,继续保持吧。” | 赞赏要具体、与目标对齐、基于证据。 |
Start again | “把2分变2.5分,你愿意多做哪一个小步骤?” | “下次直接做到10分吧。” | 限定为最小、可行、可验证的下一步。 |
学习目标
1)首次会谈
2)复诊会谈
3)情境化调整
核心做法
字段 | 内容示例 | 要点 |
---|---|---|
目标与刻度 | “工作日前夜10:30前上床”,当前3/10 → 目标6/10 | 行为化、情境化、可衡量 |
E(引出) | 周二提前20分钟关灯一次 | 找“已发生”的微改变 |
A(放大) | 21:40开始洗漱;把手机放客厅;伴侣提醒 | 情境+动作+他人线索 |
R(强化) | 精准赞赏;将“三步序列”与目标对齐 | 基于证据的肯定 |
S(再开始) | 下周把“手机离床”扩展到每个工作日晚 | 最小可行步、可验证 |
方法 | 核心目的 | 与EARS的拼接点 | 避免混淆 |
---|---|---|---|
MI(动机式访谈)OARS | 唤起改变动机、加强自主 | 在动机被唤起后,用EARS把“想做”变“怎么做” | OARS是关系与动机基座,EARS是微行动放大器 |
CBT行为激活 | 通过日程化活动提升强化与情绪 | 用EARS从已有效活动中生成“下一步微任务” | EARS不做功能分析;更关注复制“有效片段” |
家庭系统/关系问句 | 聚焦互动与多方视角 | 在A与R阶段加入“谁注意到什么差异” | 保持可观察与微目标,避免抽象循环 |
说明
以下案例采用真实场景式对话,呈现“平庸回复”与“高质量EARS回复”的对比,并在每段后附上技术注解,帮助你看清每一步的关键动作。
背景:来访者(28岁,产品运营)主诉“早上起不来,工作日迟到,情绪低落”。初始刻度:2/10,目标:5/10(能在工作日8:00前起床并按时到岗)。
E(引出)
平庸回复
来访:“这周还是很差,几乎每天都赖床。”
咨询师:“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想过是你意志力不够?”
问题:转向解释与评判,弱化了“例外搜索”。
高质量EARS
咨询师:“在‘几乎每天’里,是否有哪一天略微好一点点?也许只好一点点。”
来访:“周三好一点,7:50就起了。”
咨询师:“那天起床前后,第一步你做了什么?”
技术注解(E):把笼统的“很差”切片,寻找“微好”的证据点。
A(放大)
平庸回复
来访:“周三就好一点。”
咨询师:“看来你比较自律了。”
问题:抽象标签“自律”,无法复制。
高质量EARS
咨询师:“周三具体是几点睡、几点醒?闹钟响时你做的第一件小动作是什么?”
来访:“前一晚11点就上床;闹钟一响我把手机放到书桌上,就坐起来了。”
咨询师:“是谁提醒你早点睡,还是你自己做了什么准备?”
来访:“我把手机充电线放在客厅,所以睡前就放外面了。”
技术注解(A):情境+微动作+线索(充电线放客厅)。这是可复制单元。
R(强化)
平庸回复
咨询师:“不错,继续保持。”
问题:无证据、无目标链接,不构成强化。
高质量EARS
咨询师:“你前一晚把充电线放客厅—睡前就把手机放外面—闹钟一响坐起身,这三步把你从2分带到了至少3分。这和你‘8点前起床’的目标方向一致。”
技术注解(R):基于证据的赞赏+与目标链接+刻度微上移。
S(再开始)
平庸回复
咨询师:“那你下周争取每天都8点前起。”
问题:目标过大,失败风险高。
高质量EARS
咨询师:“从现在的3分到3.5分,最小的一步你愿意做哪一个?比如把‘手机离床’这件事扩展到所有工作日晚?”
来访:“可以,工作日都把充电线放客厅,晚上10:45把手机放外面。”
咨询师:“谁会最先注意到这个变化?他们会看到什么?”
来访:“同事吧,不会再迟到。他会看到我8:55前到工位。”
技术注解(S):微目标+观察标记+他人见证,便于追踪与社会强化。
小结:一次完整的EARS把“偶然好一点”的片段转化为“可复制的晚间准备→晨起动作→可观察标记→下一步微扩展”。
背景:伴侣因家务分工产生冲突,互动常陷入相互指责。目标:将“指责回合”从每天3次降到每天≤1次;用可观察“礼貌回应”替代。
E(引出)
高质量EARS
咨询师:“上周有没有哪天比平时少一次指责回合?”
伴侣A:“周五少一次。”
咨询师:“那次少掉的回合,最早的不同从哪里开始?”
A(放大)
伴侣B:“周五我回家把钥匙放下就直接去洗碗了。”
咨询师:“当时A在做什么?”
伴侣A:“我本来想提醒他,但看到他去洗碗就改说‘我去把垃圾分出来’。”
咨询师:“这两步动作具体在几点、在哪儿?”
伴侣B:“19:10厨房,我换完鞋就去水槽。”
技术注解:把“少一次指责”转译为两人可观察的礼貌互补动作与时间地点。
R(强化)
咨询师:“周五19:10,B先去水槽,A把提醒改成协作,这个‘先行动—礼貌回应’的双人序列与‘把指责≤1次/天’完全同方向。若以0–10看,你们把‘礼貌回合’从几分带到几分?”
伴侣A:“从3到4。”
S(再开始)
咨询师:“从4到4.5分,最小的一步是什么?愿意在周一到周四的其中两天,B保持‘回家先洗碗/收拾厨房1件事’,A用‘描述事实+感谢一句’回应吗?要不要加个可见提示,比如把抹布放在水槽显眼处?”
伴侣B:“可以。把抹布放水槽边。”
伴侣A:“我用‘谢谢你先动手’。”
小结:双人EARS强调“互动序列”的复制,结合环境线索与简短礼貌用语,降低指责回合。
只要你能每次留下“证据链+下一步”,微改变就会累积成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