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中期会谈的重点:复盘进展、更新目标、处理波动、巩固有效例外;通过量表再评估与关系问句,协调支持网络,避免回到问题谈话,保持微小但持续的向上移动。
完成本学习卡后,你将能够:
类比一次山路徒步:首访是在确定“要爬哪座山”和第一段可行路线;终结会谈是抵达既定的“观景点”;中期会谈就是在半山腰对地图与体力做动态校准,既要防止原路返回,也要避免盲目加速。
事实依据Fact:SFBT通常为短程取向(常见3–8次),但“中期”并无硬性会谈次数边界,更多取决于目标推进节奏与功能改善指标(de Shazer & Berg;Gingerich & Franklin的综述提示SFBT在短程内可达小至中等效应)。
理论观点Theory:以目标与资源为中心的循环推进(EARS)比“按时段分段”更能准确描述中期会谈的任务。
阶段 | 核心焦点 | 关键提问/工具 | 常见陷阱 |
---|---|---|---|
首访 | 目标澄清、预会谈改变、资源初探 | 奇迹问句、初始刻度、首次作业(FFST/观察) | 问题史细节过度、目标抽象化 |
中期 | 复盘进展、更新/窄化目标、巩固例外、微步推进 | 量表再评估、关系问句、EARS循环、三段式反馈 | 被波动带回问题谈话、一次性跃迁期待 |
终结 | 回顾证据、维持条件、复原计划 | 未来预演、巩固脚本、终结标准确认 | 过度延长、忽视维持机制 |
实证脉络提示Fact:综述与元分析(如Gingerich & Eisengart;Kim;Kim & Franklin)显示SFBT在多场景(学校、家庭、成瘾、医务社工)对功能改善呈小至中等效应,尤其在短期目标和具体行为指标上更稳定。效应大小受来访者类型、目标良构度与治疗忠诚度影响。
方法学提示:0–10刻度是个体化追踪工具,非诊断量表。避免把单次刻度变化解读为“显著临床改善”。更稳妥做法:结合具体行为证据与多方观察,关注趋势而非单点。
建议把中期会谈视为一次“复盘+微步设计”的闭环。下面给出一个可复制的12步微脚本。
目标不是“没有困难”,而是“困难来时也能做的一点点有用之事”。
回到问题谈话的信号 | 常见平庸回应 | 解决导向的转向语言(中期版) |
---|---|---|
“这周又糟了,一切都回去了。” | “为什么会这样?”(挖原因) | “在‘又糟’里,哪一件事你做到了‘让它不更糟’?” → 锚定应对证据 |
对进展持否定 | “你要乐观一点。”(说教) | “如果把上次的5分和今天的5分放在一起看,你身边的人会从哪里看到你‘不同的5分’?” |
目标抽象化回潮 | “那我们就努力提升幸福感。” | “‘幸福感提升’在明晚8点到9点这一个小时,会具体表现为你做哪两件小事?” |
中期常见现象是目标“变轻却变散”。这时应把目标再次“落地到地板”,用“五要素”重检:具体、可观察、情境相关、当事人主导、可行微步。
建议使用“目标—刻度—例外—任务”的一句话记录,便于跨次追踪与团队沟通。
难点 | 诊断性线索(会谈内) | 修正提问 | 预期产出 |
---|---|---|---|
目标散漫 | 回答跳跃、指标不可观察 | “把目标放到‘今晚7–9点’里描述一遍。” | 情境化行动对列 |
外控归因 | “都看别人/环境” | “在这些外因不变下,你仍能做的最小有用之事?” | 可控维度识别 |
过快期待 | 跨级目标(5→9) | “5→5.5的唯一差异是什么?” | 微步锚点 |
以下案例均为示范性合成对话,贴近真实场景,聚焦“中期会谈:维持与微步推进”的关键步骤。
背景:首访目标为“工作日7:00前下床并完成10分钟伸展”。本次为第3次会谈。上次刻度=4/10(执行难度),本次自报=5/10。
来访者:男,28岁,互联网产品,焦虑波动,晚睡拖延。
片段一:复盘与刻度再评估
平庸回复
来访者:这周有两天又失败了,感觉没什么进步。
咨询师:为什么又失败了?是不是自控力还是不够?
优秀回复
咨询师:如果把“这周的你”和“上周的你”各打一个分,你说现在是5分,上周是4分。哪怕只是半分的不同,第一眼能看见的是什么?
来访者:有一天我把闹钟放门口,起来关的时候就顺便去洗漱了。
咨询师:如果我们回看那段画面,会看见你做了什么小动作,让“顺便去洗漱”更容易发生?
来访者:我前一晚把洗面奶和毛巾放好了。
技术注解:避免“原因追问”,改用“证据化刻度+情境锚点”。将“半分差异”转译为具体行为和环境设计,利于复制(E→A)。
片段二:应对问句与波动处理
平庸回复
来访者:有两天还是起不来,糟透了。
咨询师:你得想办法别再这样了。
优秀回复
咨询师:在“起不来”的那两天,你做了哪一件事让事情没有更糟,比如没躺回去超过多久?
来访者:我把手机放到客厅,起码不会刷一个小时。
咨询师:这说明在困难日,你仍能掌控“屏幕接触时间”。如果下次再遇到困难日,你愿意继续用这招吗?
技术注解:应对问句把“复发日”里的能力显化,建立“最低可行表现”,防止二元化叙事。
片段三:三段式反馈与微步
咨询师:我注意到你做了两件有用的小设计:闹钟放门口、前夜备好洗漱物(肯定)。这显示你会用环境来服务目标(桥接)。为了把5分推到5.5分,愿意这一周把“门口闹钟+前夜洗漱包+手机停在客厅”当成组合实验,每天只需做到其中两项即可(任务)?
来访者:可以。
咨询师:谁会第一个注意到你的不同?
来访者:同事可能会看到我开晨会更精神。
咨询师:下次我们就从同事是否注意到、你做了哪两项、哪天最容易这三件事开场。
技术注解:任务“低门槛、可观察”,并嵌入关系问句增加“社会可见性”。
背景:高一,作业拖延导致晚睡。首访目标是“工作日晚8:30–9:30完成数学练习”。本次为第4次会谈。上次刻度=3,本次自报=4,但家长反馈有时又到11点。
片段一:多方评分与关系问句
咨询师:你给自己这周是4分。如果让数学老师从1–10打分,他/她可能给几分?
来访者:也许5分?这周有两次数学作业提前交了。
咨询师:如果老师给到5分,他/她会说你做了什么不同?
来访者:我下课把题目先看了,回家就不那么拖。
技术注解:使用关系问句引入“他人视角”,增强进展的外部证据。
片段二:波动地图与微目标
咨询师:哪天最容易从4分滑到2分?
来访者:周三有社团,回家晚。
咨询师:那我们只为“周三”设计0.5分的上移。若把“回家晚”那天的唯一动作改成“回家先洗澡再坐到书桌前5分钟”,是否更可能启动?
来访者:5分钟可以。
咨询师:谁会最快注意到这个5分钟?
来访者:我妈,她会看到我没有先看手机。
技术注解:将波动做情境化解码,针对“最难的一天”做最小可行步。
片段三:家长协同(关系问句→协同行动)
咨询师(对家长):当他做到“先洗澡+坐到书桌5分钟”时,您会看到什么画面?您愿意做的一件配合小事是什么?
家长:我可以10点以后再问作业进度,不在他刚坐下时催。
咨询师:这就是我们本周的小型协作任务。
技术注解:关系问句不止观察他者,也邀请他者“微配合”,形成系统内的协同行动。
背景:争吵高频。首访共同目标:晚餐后有20分钟“无手机对话时间”。本次为第3次会谈,上次刻度“对话质量”=5(妻)/4(夫),本次=6(妻)/5(夫)。
片段一:交替问句与例外放大
咨询师:本周是否有哪一天更接近“想要的对话”?
妻:周二还不错。
咨询师:如果让他描述,他会说你周二做了什么不同?
夫:她先问我今天最顺利的一件事。
咨询师:如果让她描述,你做了什么不同?
妻:他没有边聊边刷手机。
咨询师:把这两件“不同”记下来:先问顺利事、对话时不看手机。
技术注解:交替问句促使彼此识别“对方做得好的具体行为”,利于复制。
片段二:微步推进与承诺
咨询师:若把“对话质量”从5/6推到5.5/6.5,这周各自愿意做的一件小事是什么?
妻:我可以每次先问一个开放问题。
夫:我把手机放到餐边柜。
咨询师:谁会第一个注意到?
两人:孩子。
咨询师:那我们邀请孩子当“观众”,下次请你们带来孩子的观察词。
技术注解:在系统中制造“可被看见”的进展线索,提升维持概率。
提醒:保持“轻量追踪、重在对话”。量表服务于对话与决策,不应成为新的负担或评判工具。
中期会谈最像“把路面铺得再平一点”。我们不追求一次跨越,而是让“更好一点”更容易再次发生。用刻度可视化、用关系问句让改变被看见、用EARS把微小变成可复制,用赞赏把能力从“偶然”变成“自我认同”。
学术基线回顾:SFBT在短程与功能性指标方面拥有稳定证据(小–中等效应),其工作机理与“资源激活、微步推进、对话结构化反馈”相关。中期会谈是把这些机制落在“可见的微行为×可被看见的进展”上的关键节点。